吕爽在浙江嵊州竹编工坊专心创作 受访者供图
泥塑变身文创产品,绣娘的作品登上国际舞台,手工艺品化为都市潮品……近年来,扎根城镇乡村的非遗工坊成为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其间,工艺革新、造型更新、效益焕新等诸多创新实践则是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今天,非遗工坊走出了一条怎样的新路?
把传统形象IP化
山东高密昌盛泥塑工坊的车间内,机械压模机与手工雕刻台并行运转。泥坯在传送带上匀速滑过,工匠手持刻刀精准勾勒虎纹,扬起的粉尘在阳光中形成金色薄雾。
聂家庄泥塑兼备形、色、声、动,造型稚拙憨朴,着色醒目,会叫会动,以传统的“泥叫虎”最为出名,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90后”的聂家庄泥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聂鹏现在是昌盛泥塑工坊的主理人。在向记者展示泥塑新品之前,聂鹏特意取来一个未上色的“泥叫虎”白坯。从2010年专心捏泥塑至今,十余年间,他一直在努力让手中的这只虎叫得更响——先是将传统的朱红、墨绿、黑色调得更鲜亮,提高“色号”,又升级包装,形成了打包标准。
“最大也是最难的改变是将‘泥叫虎’的形象IP化。”聂鹏希望“泥叫虎”不单是一个泥塑作品,而成为符合现代审美、融入生活的文化形象。为此,他从根据用户需求定制色彩、印制图案开始,研究礼品市场,与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设计新IP,推出了“泥叫虎”主题文具包、帆布袋等文创,并赋予其“好运当头”“十全十美”“金榜题名”等美好寓意。这些文创的销量现已超过传统的“泥叫虎”产品。
“每次设计出一款新产品,我都邀请各个领域的朋友来测评,再根据各方意见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聂鹏认为,非遗工坊在传承好技艺的同时,应该有更强的产品意识。
新色彩、新造型打开新市场
优雅、沉稳又充满生命力,当看到重庆酉州苗绣工坊的蓝色和灰色饰品系列时,大多数人都更新了对苗绣的印象。
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所描绘的动物、植物、人物、山水等元素皆取自生活。2019年,酉州苗绣非遗工坊依托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酉州苗绣而设立,带头人是酉州苗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国桃。
传统的苗绣色彩相对艳丽,以红色与黑色居多。陈国桃单独研发蓝色和灰色饰品系列,源于她带着苗绣作品出国巡展的经历。“新色彩的制作流程复杂,染料比例稍有差别,成品就大有不同。我们反复试验了很久,色彩才逐渐稳定下来。蓝色系列也得到客户喜欢。大家评价其有国际范、有辨识度。”陈国桃说。
近年来,陈国桃和团队开发的新品已与故宫文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荣宝斋等合作,使苗绣传统纹饰不断“出圈”。
2022年,浙江嵊州竹编工坊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嵊州竹编而设立,带头人是“95后”传承人吕爽。家族三代传承竹编工艺,培养了吕爽对竹编的深厚情感。大学毕业后,她返乡创业,专注竹编设计和市场推广。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杂、花色丰富著称,编织方法粗细并存。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
采访中,吕爽特意向记者展示了一款精巧的小竹篮。看似造型简单的竹篮底部密密编入百根竹丝,提手则质朴旷达,足见技艺精湛。这款新品是下一季的主推款,还未定价已获不少顾客关注。
“早些年,嵊州竹编主要销往日本、欧美等国家。近几年,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内,开发茶具、家居用品等系列,竹编形制也由原来的大型调整为中小型。”吕爽认为,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非遗传承,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入手,竹编在“新中式”场景中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淮阳芦苇画代表性传承人谷穗现场演示技艺 受访者供图
带动更多人过上好生活
成立于2018年的河南淮阳芦苇画非遗工坊主要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阳芦苇画。这家工坊的目标很明确:帮助残疾人群就业。“工坊面向残疾人开放,最初是希望患脑梗的弟弟能跟大家一起学手艺。后来,加入工坊的残疾人越来越多,技艺传下去了,大家的生活也都得到了改善。”淮阳芦苇画非遗工坊带头人葛磊说。
现在,葛磊带头的非遗工坊在河南、河北、黑龙江都有点位,为残疾人免费提供食宿和培训,还通过回收加工产品、帮助开店铺货、联系就业渠道等方式给予学员全方位的帮助。截至目前,工坊累计培训803人次,安置96人就业,辐射带动近500人,帮助近百个家庭增收致富。从这里走出来的残疾人创业者遍布各地。其中有一位残疾人学员原是在家乡放羊,自从学习了芦苇画制作技艺,便开起了小店,还做起了培训师。
近年来,葛磊和团队自主开发的彩色芦苇画以及芦苇画台灯、活性炭摆件也已进入市场,广受欢迎。“我们会一直走下去。”葛磊说。
非遗工坊连接乡土与大众消费市场,让非遗产品走出来,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2023年,昌盛泥塑非遗工坊利用闲置的聂家庄小学校舍,打造泥塑产学研综合基地,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吸纳120多名手艺人和十余个高密本地非遗项目,与相关企业组建产、供、销链条,还开发了研学项目,单日接待观众量突破千人,带动5000余人参与生产链,人均年增收8000元,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聂鹏希望,这些新变化能够吸引一批年轻人回乡创业,让他们踏踏实实留在家乡、传承非遗。
嵊州竹编非遗工坊设立了20余家代工点,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00余人,实现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吕爽告诉记者,工坊还与民宿、高校合作,吸纳更多人从事竹编、竹制古董修复、非遗研学等工作。
酉州苗绣非遗工坊在村里开展的培训,采取不交学费、不分年龄、不论性别、不管远近、不限身体素质的原则。目前,累计培训600人次,带动370余人就业增收,人均月收入增加1500元至5000元;年订单数5.7万余笔,工坊收入860余万元。
“我的助手是1993年生人的年轻姑娘,她用电脑完成设计,我还是用手绘。不管哪种方式,我们都能在这个好时代‘绣’出风采。”最近,陈国桃正带着团队赶制国内展会以及国外客商的订单,她对非遗工坊的未来满怀希望。
责编:武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