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完赛,天工Ultra冲线夺冠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跑出科技新高度4月19日清晨7:30,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迎来科技界里程碑事件——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鸣枪开跑。经过激烈角逐,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钟的成绩率先冲线,创下人形机器人长距离自主运动的新纪录。
本次赛事采用"人机同场"创新模式,吸引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20支顶尖团队参赛。参赛阵容涵盖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呈现出三大亮点:
性能突破:冠军"天工Ultra"身高1.8米,体重55公斤,最高时速达12公里,展现出类人运动能力
技术多元:清华通班队"夸父"以灵巧步态见长,城市科技队"宇树G1"凭借35公斤轻量机身展现机动优势
形态创新:北京科技职大团队推出75厘米高的"小巨人",探索小型化应用场景
21.0975公里赛道横跨亦庄核心区,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等标志性路段,设置柏油路、石板路、陡坡等6类复杂地形。赛事规则既体现公平性又考验技术实力:允许中途更换电池(计入总时长)、开放特定区域维修(限时处理),支持自主/跟随/遥控三种运行模式。
为保障赛事安全,组委会采用"双赛道并行"方案——通过绿化带隔离出机器人专属通道,配备50人保障团队实时监测状态。值得关注的是,80%参赛机器人为应对地面冲击,特别研发了减震"运动鞋"装置。
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本次赛事重点检验三大技术维度:
持续运动能力:连续2-3小时高强度运行稳定性
环境适应性:坡度、材质突变时的姿态调整能力
能源管理:电池续航与快速更换系统的匹配度
数据显示,头部团队与追赶者在技术路线上形成明显分野:天工Ultra等第一梯队侧重动力系统优化,平均步频达人类慢跑水平;中小型机器人则聚焦平衡算法,在复杂地形通过率上表现突出。
随着人工智能与精密制造的进步,人形机器人已逐步突破实验室局限。行业专家分析,此次赛事验证的技术突破,将直接推动该领域在应急救援、户外巡检等场景的商用进程。预计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复合增长率保持30%以上。
(内容索引:北京亦庄管委会公开数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年报/参赛团队技术白皮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