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在CES:惊艳世界的崛起力量
全球科技盛宴 CES
作为全球科技行业的风向标,CES(国际消费电子展)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技企业汇聚一堂,展示最新、最炫的科技成果。自 1967 年创办以来,CES 历经岁月洗礼,从最初仅有 14 个厂家参展的小规模展会,逐步发展成为如今全球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广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之一,堪称科技界的 “奥斯卡” 盛典。在这里,无数改变人类生活的创新产品惊艳亮相,为全球科技发展勾勒出清晰的未来蓝图。
中国科技的 CES 高光时刻
近年来,中国科技企业在 CES 上的表现堪称惊艳,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全场焦点,向世界展示着 “中国智造” 的强大力量。
海信作为家电领域的领军者,在显示技术上不断创新突破。在 CES 2025 上,海信举办发布会全球首发 RGB 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其自研的 RGB 光色同控画质芯片和 RGB-Mini LED 背光芯片,攻克了行业光色同控难题,实现了从黑白背光到 RGB 三基色背光、从单一控光到光色同控的飞跃。这不仅让海信电视在色彩表现、节能、视觉友好等方面远超 OLED 技术和量子点技术,更引领液晶显示行业进入 “光色同控” 新纪元,即将量产 RGB 三色液晶电视,改变液晶电视市场竞争格局。此外,海信的 Connect Life 智能家居平台整合旗下 9 大品牌产品、功能与服务,实现从单品智能到全屋智能的跨越,围绕智能厨房、洗护、空气护理、能源等场景,提升用户交互体验,还展示了智慧能源、半导体、汽车电子等产业集群为家庭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彰显其在低碳、环保和智慧生活领域的科技创新探索。
小鹏汇天携分体式飞行汽车 “陆地航母” 亮相 CES 2025,引发全球瞩目。这款飞行汽车创新性地分为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陆行体采用三轴六轮设计,具备强大承载与越野能力,可停入标准车位,普通驾照即可驾驶;飞行体采用六旋翼双涵道构型,支持手动和自动两种驾驶模式,操作极简,机身主体结构和桨叶采用碳纤维材料,兼顾高强度与轻量化。目前,“陆地航母” 已收获超 3000 台超前预订订单,计划 2026 年量产交付,其智造基地也预计于 2026 年第三季度竣工。飞行汽车从梦想逐步走向现实,小鹏汇天也朝着 “未来出行探索者” 的目标大步迈进。
联想在 CES 2025 上同样成果斐然,推出首款卷轴屏 AI PC ThinkBook Plus Gen 6,其独特的可卷曲柔性显示屏设计,可使屏幕尺寸从 14 英寸灵活延展至 16.7 英寸,为用户带来全新视觉体验;笔记本电脑 YOGA Air X AI 元启版成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屏下摄像头(CUD)技术;YOGA Pad Pro AI 元启版则是联想首款搭载本地 AI 的平板电脑。此外,联想还展示了一系列前瞻性人工智能理念与概念设备,如 AI Display 智能显示器,能通过 AI 实现屏幕自动旋转、升降与倾斜,还配备坐姿提醒、语音控制等智能功能;联想 Action Assistant 由大型动作模型驱动,可将自然语言指令迅速转化为行动步骤,实现复杂任务自动化处理,大幅提升效率,重塑人们工作、创作与娱乐方式。
多领域的全面开花
中国科技企业在 CES 上的闪耀并非局限于某一两个领域,而是呈现出多领域全面开花的繁荣景象。家电板块,TCL 以其领先的 MiniLED 技术展现了霸主风范,新款电视的背光分区数量以及亮度让人惊叹,甚至超越了很多人的心理预期。想象一下,一台 98 寸、拥有 14112 个背光分区的电视,比起市面上的普通选择实在是太具有震撼力了,漫画般的细腻画质让人看得目不转睛。在智能家居方面,追觅和石头的扫地机器人已进化到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丢垃圾、理东西等功能,远远超出了一般扫地机的范畴。
智能汽车领域同样精彩绝伦。长城汽车携全场景 NOA 智慧旗舰 SUV 魏牌全新蓝山、长城灵魂全球唯一水平对置 8 缸 8 挡摩托 S2000、Hi4 动力架构等核心车型与技术亮相,全面展示了其在整车制造、AI 科技、动力技术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刷新了世界对中国车企迅猛崛起与强大科技实力的认知。Coffee Air Touch 手势交互技术让海外观众直呼 “Amazing (棒极了)!”,用户只需隔空触屏,即可轻松实现各种操作,极大地提升了交互的便捷性和科技感。Hi4 混动技术体系也是长城汽车的一大亮点,为全品类车型提供最优解。
AI 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贯穿全场。从智能眼镜到可穿戴设备,从智能家居到智能汽车,AI 技术无处不在。众多企业纷纷展示了其最新的 AI 底层技术及广泛的应用场景,AI 增强现实、AI 物联网等 “AI+” 最新技术集中发布,AI 手机、AI 可穿戴设备、AI 智能家居产品等大量涌现。中国 AI 企业正从技术驱动转向应用驱动,跨界融合成为常态,AI 技术正与多行业结合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科技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国企业也协同发力。上海禾赛科技有限公司带来了面向 L4 级自动驾驶等领域的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深圳市兆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携机器人灵巧手产品及行业驱动解决方案亮相;九号有限公司、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国科创板企业的抢眼表现,也展示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创新动力与底气
中国科技在 CES 上的大放异彩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与坚实底气。
长期以来,中国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持续加大。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 3.3 万亿元,达到 33357.1 亿元,比上年增长 8.4%,增速高于 “十四五” 时期 “年均增长 7% 以上” 的规划目标,投入强度(R&D 经费与 GDP 之比)为 2.65%,比上年提高 0.09 个百分点。企业更是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2023 年企业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为 77.7%,比 2022 年提高 0.1 个百分点。巨额的研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雄厚资金保障,使得企业和科研机构有底气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完善,为科技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我国高校扩招多年,每年毕业 1000 多万大学生,积累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其中理工科人才辈出。同时,国家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给予他们更多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让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中 “挑大梁、当主角”。并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吸引了众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发展。由于国外一些地区科研环境恶劣,意识形态干扰严重,许多华裔科学家以及外国顶级学者为了自身科研追求,纷纷奔赴中国这片科研沃土。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 1 万名国外技术大牛在华工作,他们带来了国际前沿的科研理念与技术,与国内人才协同创新,助力中国科技腾飞。
政策的有力扶持为科技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生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如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税务部门持续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2024 年前 11 个月,我国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 22979 亿元。各地政府积极打造科技产业园区,为企业提供场地、资金、人才等一站式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集群发展。在政策春风吹拂下,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勇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力量。
应对挑战,展望未来
在为中国科技在 CES 上的卓越表现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行之路并非坦途,诸多挑战如影随形。
国际竞争日益白热化,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科技领域根基深厚,对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把控严格,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科技企业崛起。部分中国企业出海时频遭 “专利围剿”,面临高额诉讼赔偿与市场准入阻碍。并且,全球科技产业链、供应链受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等因素冲击,不稳定风险加剧,缺芯少屏等关键零部件供应难题时有发生,给企业生产运营带来巨大压力。
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依然是亟待突破的关卡。在高端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等领域,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以芯片制造为例,目前我国量产的芯片制程精度与国外顶尖工艺相差数代,这使得在 5G 手机、高性能计算机等产品研发生产上受限,无法充分施展拳脚。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也掣肘着发展。大量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未能及时转化为市场产品与经济效益。一方面,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目标导向、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协同创新难度大;另一方面,科技金融支撑不足,初创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试环节资金缺口大,阻碍成果走向商业化。
但即便挑战重重,中国科技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未来更是充满无限希望。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政策支持精准有力,中国科技将在更多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前沿赛道,中国企业有望成为领军者,引领全球科技变革潮流。并且,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为科技产品提供了天然试验场与增长沃土,企业可依托本土优势,迭代产品、优化服务,提升全球竞争力。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智能制造、数字农业、智慧医疗等新模式蓬勃兴起,将重塑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全球提供中国科技助力产业变革的范本。
中国科技在 CES 上的闪耀亮相只是序章,面向未来,中国科技企业将砥砺奋进、勇攀高峰,向着全球科技巅峰稳步迈进,持续书写属于中国科技的壮丽传奇,为人类科技文明进步贡献磅礴的中国力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