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玻璃、粗陶、紫砂、钛合金,盖碗材质详解,哪一种更好用?

小陈茶事 1周前 (05-08) 阅读数 17 #推荐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五一过后,茶友们预定的新白茶,已经开始陆续发货了。

包裹着春天气息的茶跨越山海,正朝着爱茶人的案头奔赴而来。

在期待新白茶的日子里,一场关于茶具的筹备悄然展开。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2025春白茶,不少人已经开始了准备。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将春茶的鲜爽甘醇发挥到极致,一套趁手的茶具必不可少。

而在众多茶具中,盖碗始终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鲁迅先生曾说过,“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这短短一句话,道出了无数茶人的心声。

不论是日常闲暇时自斟自饮,享受独处的惬意;

还是在专业品鉴会上,与同好交流心得,盖碗都以独特的韵味与实用性,成为了茶桌上的常客。

然而,市面上盖碗材质多样,白瓷、玻璃、粗陶、紫砂、钛合金各有千秋,究竟该如何选择,才能不辜负这一盏春茶的好滋味?

《2》

在各类盖碗材质里,白瓷是尤为推荐的。

它的魅力,既藏在素净雅致的外表下,也融于实用便捷的细节中,堪称颜值与实力兼具的典范。

从外观来看,白瓷盖碗以纯净的瓷白为主色调,素白如霜雪,简约而不失贵气。

这种不加雕琢的天然质感,自带一种“百搭属性”。

无论是搭配古朴的紫砂茶盘,还是现代感的玻璃公道杯,都能和谐相融,不显突兀。

更重要的是,瓷白的底色,能清晰凸显茶叶的状态。

论及实用性,白瓷盖碗的优势更是可圈可点。

它的表层经过上釉后,再由高温烧制而成,最终形成如剥壳鸡蛋般细腻光滑的釉面。

并且这种光滑细腻的瓷质,带来两大优势。

其一,不易吸附茶渍茶垢。

泡茶后只需用软布或海绵轻拭,碗身便洁净如新,省去了反复刷洗的麻烦。

其二,不夺茶香、不掩茶味。

白瓷内部结构紧实,气孔率极低,不会像紫砂等材质那样吸收茶叶的香气与滋味,因此能精准还原每一款茶的本味。

无论是白茶的清甜、红茶的醇厚、岩茶的岩骨花香,白瓷盖碗都能一视同仁,让茶汤的层次毫无保留地呈现。

《3》

玻璃盖碗在茶桌上露面的机会不算多。

虽说有独特优势,却也带着明显硬伤,让不少茶客对它又爱又无奈。

先看优点,玻璃盖碗最大的魅力在于通透。

剔透如琉璃的碗身,能将茶叶在水中舒展沉浮的姿态尽收眼底。

汤水随着冲泡次数由浅入深的变化,都在玻璃的映射下一目了然。

加上玻璃材质致密,既不会吸收茶香,也不残留茶味,清洗时用水一冲就干净,打理起来省心省力。

然而,它的缺点也十分突出,首当其冲的就是烫手。

玻璃导热性强,当沸水冲入碗中,热量会迅速从碗身蔓延到碗沿。

偏偏玻璃盖碗的碗沿通常较窄,与碗身的距离短,无法像瓷质盖碗那样通过拉宽碗沿形成隔热区域。

注水后短短几秒,整个盖碗就会变成烫手山芋,尤其是当指尖碰到发烫的碗沿,即便勉强端起,也难免手忙脚乱。

另一个麻烦是打滑。

玻璃表面过于光滑,合盖出汤时,盖子与碗口的摩擦力不足,很容易出现开口失控的情况。

原本想留一道月牙缝,手腕稍一抖,盖子就会滑动,开口突然变大,导致茶叶随茶汤一起冲出,喝到嘴里全是碎叶,好好的品茶过程变得磕磕绊绊。

《4》

粗陶盖碗,带着泥土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

它以陶土混合黏土烧制而成,造型敦实质朴,表面未经上釉,保留着泥土天然的颗粒感,乍看之下甚至有些“土气”。

却也因此自带一股返璞归真的古拙韵味,深受偏爱自然风格的茶友喜爱。

不过,这份“土气”背后藏着短板。

由于未施釉料,粗陶表面布满细密的开放式气孔,结构类似海绵,在泡茶时会暴露明显缺陷。

这些孔隙就像无数张小嘴,贪婪地吸收茶汤中的芳香物质。

尤其是冲泡香气清幽的白茶时,茶叶本身的毫香、花香、鲜爽感会被粗陶的气孔大量吸附,导致茶汤滋味变薄,香气层次大打折扣。

试想,本应清甜灵动的白茶,经粗陶冲泡后,茶香仿佛被蒙上一层纱,鲜爽感也变得寡淡,实在辜负了好茶的本味。

不过,有些茶友更看重器物的复古质感,就很是喜欢。

但对于追求白茶原汁原味的茶客来说,粗陶盖碗显然不是理想选择。

毕竟喝茶讲究“扬长避短”,若为了器物的风格而牺牲茶汤品质,反而本末倒置。

《5》

说起紫砂盖碗,很多人觉得它古朴有韵味。

但要是用来泡白茶,还真有点水土不服。

紫砂泥料天生具备双气孔结构,未经上釉的表面布满细密的微小孔隙,像一块会呼吸的海绵。

这原本是它的特色,可放在白茶身上,却成了缺点。

当沸水注入紫砂盖碗,高温促使气孔因热胀原理扩张,如同无数张开的小嘴,贪婪地吸附茶汤中的芳香物质与可溶性成分。

白茶讲究的正是清鲜灵动的毫香、淡雅的花香,这些细腻的风味物质一旦被紫砂的气孔大量吸收,茶汤便会失去本该有的鲜活感。

原本层次丰富的鲜爽滋味被大打折扣,仿佛好茶的灵魂被生生抽离了大半。

此外,紫砂的双气孔结构还具有较强的“记忆性”。

若用同一把紫砂盖碗交替冲泡不同茶类,前一次残留的茶香茶味会渗入气孔,下次冲泡时又缓慢释放,导致串味现象。

比如今天用它泡了岩茶,明天再泡白茶,说不定茶汤里就带着点上次的焙火味,好好的白茶喝出了混搭感,这对讲究纯粹的白茶来说,简直是减分项。

当然,紫砂盖碗泡别的茶可能合适,比如有陈味的熟普。

《6》

市面上偶尔能看到钛合金盖碗的身影。

宣传语说得很诱人:“轻便抗摔,未来茶具新趋势!”

乍一听,对经常外出喝茶或者手滑星人来说,确实像找到了救星。

但真正用过就知道,这和传统的盖碗比起来,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先说安全问题。

钛合金虽然听起来高级,但市面上的产品纯度不一,金属材质长期接触高温茶汤,难免让人担心。

茶水是带点酸性的,时间长了会不会析出什么?

喝个茶还要担惊受怕,何苦呢?

再说喝茶讲究原汁原味,金属味一旦混进茶汤,哪怕只有一点点,也破坏了那口纯粹。

实用性就更一言难尽了。

钛合金导热太快,刚冲上沸水,碗身立马烫得握不住,想端起来倒茶?得戴隔热手套才行。

而且金属和茶香氤氲的温馨场景实在不搭,捧着个钛合金盖碗,总觉得像在拿保温杯泡茶,少了几分中式茶器的温润韵味。

《7》

盖碗家族形形色色,可论起与白茶的默契,终究是白瓷盖碗更得一筹。

它素净如纸,不抢毫香不掩鲜爽,偏能把白茶的清润灵动感衬得淋漓尽致。

像极了懂茶的知己,默默托举着茶汤的万千风情。

每个人喝茶习惯不同,有人钟情器物的故事感,有人偏爱茶汤的本真性,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

分享的这些,不过是自己喝茶时的一点体会,真正合不合手、顺不顺心,还得您亲自用不同盖碗泡泡茶。

说不定一试就发现,某款材质和您偏爱的茶味特别“合拍”。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陈茶事

小陈茶事

小陈姑娘陪你一起分享好茶!分享喝茶带来的种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