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神秘富豪:向美国捐1亿,为大陆捐500亿,却遭李嘉诚“威胁”

他曾向美国母校捐出1亿美元,却为中国大陆投入500亿元建桥修路;他提出港珠澳大桥的梦想,却遭到李嘉诚的公开反对。这位低调的香港富豪,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从出租车大王的儿子到商界巨擘,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争议与坚持。是什么让他在威胁面前毫不退缩,又是什么推动他将毕生心血献给国家?

胡应湘,1935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花都。他的父亲胡忠在香港有个响亮的名号——“出租车大王”。
胡忠的故事挺励志的,从一名普通司机起步,20世纪初在香港街头摸爬滚打,硬是靠着勤奋和眼光攒下上百辆出租车,成了行业里的老大。
那时候香港的出租车生意可是个香饽饽,胡忠用几十年时间给家里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胡应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小时候家里总有种汽油和皮革混杂的味道,那是父亲事业留下的印记。

胡家不光有钱,还特别看重教育。胡应湘小时候可不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父母老早就给他灌输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
1950年代中期,他考进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的土木工程。这学校在当时可是顶尖的,胡应湘在那儿埋头苦读,学的都是桥梁设计、结构力学这些硬核东西。
1957年毕业时,美国有建筑公司想挖他过去,但他没犹豫,直接回了香港。毕竟家里有基础,他想回来干点大事。

回港后,胡应湘没直接靠着老爸的钱瞎折腾,而是踏踏实实从基础干起。他先是进了一家建筑师事务所,跟着别人学经验。
1962年,靠着父亲的资助,他创立了中央建业有限公司,办公室就窝在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到了1969年,他又搞了个合和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把目光瞄准了房地产和基础设施。
这公司发展得快得很,1972年在香港上市时,市值一下飙到36亿港元,成了当时最大的华资地产公司。

胡应湘跟别的富豪不太一样,他有个很朴素的想法:钱得从社会来,也得回馈给社会。
20世纪70年代,香港楼市开始冒泡沫,好多开发商都想着怎么多赚点,可他却跑出来说,房地产的回报率控制在6%就够了。
这话在当时可不讨喜,但也看出他不是那种只盯着钱的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也没忘了初心,总想着用自己的本事为社会和国家做点啥。

胡应湘这人出手阔绰,但不是乱花钱。他的捐款和投资都带着明确的目的。先说美国的1亿美元,这钱是捐给他的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
那是他在美国读书的地方,他对那儿有感情,想回报一下。这笔钱主要用来支持学术研究和校园建设,金额在当时不算小,挺轰动的。
但这跟他对大陆的投入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据统计,他对大陆的投资和捐献加起来高达500亿元人民币。这些钱主要砸在基础设施上,电力、交通、酒店,啥都干。

1984年,他投钱建了广州的中国大酒店,这是当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开业时在广州可是个大新闻。
后来他又搞了东莞大亚湾发电厂、广深高速公路、虎门大桥,一个个项目都实打实地改善了当地的交通和经济。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港珠澳大桥。这项目是他1983年提出来的,当时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一座55公里长的大桥,把香港、珠海、澳门连起来,谁敢想?
可胡应湘就是这么个有魄力的人。他觉得这桥能让三地经济互通有无,对国家发展好处多多。

可这想法一提出来,就炸了锅。反对最厉害的就是以李嘉诚为首的那帮富商。李家的生意重心在码头和航运,大桥一修,他们的利益肯定受影响。
商界有人放出风声,说李嘉诚那边警告过胡应湘,建桥会“害死很多人”,这话听着挺吓人。李嘉诚自己也在公开场合说过,赚钱没问题,但不能挡别人的路。这摆明了是在给胡应湘施压。

面对这些阻力,胡应湘没怂。他跑去内地拉支持,又找香港的商界大佬谈合作。1980年代末,他跟李兆基、郑裕彤这些老牌富豪聊过好几次,硬是把他们拉进了项目。
2009年,港珠澳大桥终于开工,这事儿才算有了眉目。胡应湘的投资理念也体现在这些项目里,他老说“保本就行,不求暴利”。
比如虎门大桥修好后,有人建议旁边搞商业开发捞一笔,他直接拒绝了,坚持把桥交给政府做公共设施。这种做法在商界不多见,也让他多了几分“另类”的名声。

港珠澳大桥是胡应湘人生的高光时刻。2009年12月15日,大桥正式开工,2018年10月通车,整整55公里横跨海面,把香港、珠海、澳门连成一片。
这桥能修成,胡应湘功不可没。从1983年提出想法,到2009年动工,他用了26年时间到处奔波。1990年代,他经常往返香港和内地,带着一堆文件跑政府部门。
2000年代初,他组织过不少会议,跟工程师、官员磨细节。通车那天,总工程师林鸣还特意找他道谢,说没他早年的坚持,这桥根本立不起来。

晚年的胡应湘也没闲着。2010年代,他还常去参加论坛,聊聊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规划。他年纪大了,嗓子有点沙哑,但思路还是很清晰。慈善活动上也总能看到他,捐款给学校、医院,从没停过。
他的儿子胡文新接手了合和实业,把家族生意稳稳当当往前推。胡文新跟父亲关系很近,年轻时就常陪着他跑工地,父子俩一块儿把胡家的基建梦延续下去。

外界老拿他跟李嘉诚比。1970年代,香港楼市热得发烫,李嘉诚靠囤地和控盘赚得盆满钵满,胡应湘却呼吁控制房价。
1980年代,李嘉诚开始把钱投到海外,胡应湘却一门心思砸在大陆的基础设施上。港珠澳大桥的事儿上,李嘉诚反对得最凶,可胡应湘硬是顶住了压力,把桥修成了。
社会上对俩人的评价差别挺大。胡应湘因为这些贡献,被人叫“红色资本家”,名声好得很。李嘉诚呢,后来因为把资产转到海外,惹了不少争议,尤其码头工人那边对他意见不小。

胡应湘的成就不仅仅是赚了多少钱,更是他给社会留下了啥。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来往方便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上了新台阶。
他的晚年过得挺平静,家里书房堆满了工程书,墙上挂着大桥的照片。他用一辈子证明,钱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少,而在于怎么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