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相人术,不服不行

漫步时光旧梦 2天前 阅读数 4 #历史

《史记》记载,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人物经历了诸多波折,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最终成就了一段传奇,为后世所铭记。

魏文侯欲立相国,魏成子与翟璜皆佳,难以抉择。

他召见谋士李克,言:“谚云‘家贫思贤妻,国乱求良将’。今魏处国乱,亟需贤相。魏成子与翟璜皆佳,吾难决,卿以为孰优?”

李克未直接回应魏文侯,道:“大王犹豫不决,或因平日考察不足。”魏文侯急询:“如何考察?有何准则?”李克答:“有,考察人之准则:

通,应观察其所尊重礼遇之人,以此洞察其品德与交游,判断其为人处世之道及价值取向。

一人发达后,应观其是否仍谦虚谨慎、礼貌待人且守规矩。

贵,观察其所推荐提拔之人。

地位高者,观其所荐可知其人。提拔何类人,即映其自身品性。

富,察其赡养之人与物,以观其品德与情操。通过其所供养的对象,可衡量其财富观及内在修养。

一人富有后,关键在于其如何花钱、为谁花及花于何处。贫穷时的节俭由资源所限;富裕时仍能节俭,方显个人品行。

居,察其亲近之人,以观其品行与志趣。通过其所亲之人,可略知其为人,此乃识人之法也。

观察个人日常交往对象:若亲近贤能之人,可考虑重用;若与小人相伴,则需谨慎对待。

观其行为,察其举止,以听其言为鉴,通过实际行动了解一个人,确保言行一致,这是判断其真实品性的有效方法。

听人言后,观其行是否一致。言行不一者,需警惕。说之易,行之难,重在于能否践行所说。

止,审视其兴趣所在,观察其喜好之事,以洞察其内心倾向与追求,从而了解其真正热爱与之点。

观察一个人的爱好,可洞悉其本质。爱好如同镜子,反映出人的内在特质与性格倾向。

习其言行,观其所述,以察其真实思想与态度,确保逻辑清晰且用词准确,全面理解其表达。

初见面时,其言不足信。久处后,观其言行是否如初,差异愈大,人品愈劣。

穷,观察其不接受的事物,以此洞悉其底线与原则。通过其对诱惑或施舍的拒绝,可判断其品格与志向,了解其真正的价值追求。

人虽穷却不为小利所动,不占小便宜,这样的品质彰显其本质优良。

观其行,察其不为之处,可知其是否卑贱。人的行为选择往往反映其品格,通过审视其不做的行为,可判断其是否秉持低贱之心。

人地位虽低却无妨,关键在于不卑不亢,坚守尊严。具备此特质者,本质尤为优秀。

魏文侯听后道:“明白了,您且安歇,我知晓该如何行事。”

李克出宫遇翟璜,翟璜问:“闻君侯与君议相国之选,定否?”李克答:“已定,魏成子为相。”

翟璜不平道:“我荐西门豹为西河太守,乐羊攻中山,屈侯鲋为师王世子,致西河安、中山胜、世子德进,为何我不能为相?”

李克言:“汝何及魏成子?成子俸禄九成用于揽才,故卜夏子、用于方、段千本自外应募。彼荐此三人于王,王师礼之。汝荐者,魏文侯仆从耳,岂能比成子?”

翟璜沉思良久,面露愧色,言道:“您所言极是,我确不及魏成子。”

魏文侯依诺任命魏成子为相国。

可以从三人身上汲取道理:他们各自的经历与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得以领悟不同的生活哲学与处世之道。

从李克处习得考察人才的科学方法,该方法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逻辑清晰,操作性强,对提升人才选拔效率大有裨益。

从魏成子处得知,其虽获俸禄丰厚,却将九成用于国家招揽贤才,致力于荐才举贤。

从翟璜处得悟,需自知深浅,明辨轻重缓急。

《史记》乃世代传承的史学瑰宝,亦是安身立命、经世致用的谋略宝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漫步时光旧梦

漫步时光旧梦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