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军统帅到中兴名臣!左宗棠西征怎样突破晚清「重陆轻海」战略惯性?

历史陌生的我 1周前 (05-07) 阅读数 11 #推荐

在晚清那个风云变幻、内忧外患的时代,有一位人物熠熠生辉,他便是左宗棠。从一介书生成长为湘军统帅,进而成为中兴名臣,左宗棠的一生堪称传奇。而他在西征过程中,突破晚清长期存在的 “重陆轻海” 战略惯性的举措,更是值得深入探究。

左宗棠自幼聪颖,却在科举之路上历经坎坷,虽中举却未能在进士考试中顺遂。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天下大乱,左宗棠就此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他先是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谋略,为抗拒太平军出谋划策,逐渐崭露头角。后来,在曾国藩的举荐下,左宗棠组建楚军,开始了独立领军作战的生涯。他率领楚军在江西、安徽等地与太平军展开激烈战斗,历经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逐渐成长为湘军的重要统帅。在与太平军的长期对抗中,左宗棠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名声渐起。

19 世纪中叶,中国边疆危机四伏,西北局势尤为严峻。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占据了大片领土,妄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与此同时,沙俄也趁机出兵强占伊犁地区。而此时的清政府,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海防压力巨大,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不断从海上叩关,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中心。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内部对于国防战略的重点产生了激烈争论,形成了 “海防” 与 “塞防” 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将主要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海防建设中,认为 “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他们认为西北边疆地处偏远,收复成本过高,且难以长期有效控制,不如放弃新疆,集中力量加强海防,抵御西方列强从海上的入侵。

左宗棠则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他力排众议,主张 “塞防” 与 “海防” 并重。他深知新疆对于中国的重要性,“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新疆一旦丢失,蒙古、京师将直接暴露在敌人的威胁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左宗棠的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难得。他不顾自身年事已高,主动请缨,率领大军踏上了西征之路,决心收复新疆,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为了实现西征的目标,左宗棠可谓煞费苦心。在军事准备方面,他精心挑选将领,整顿军队,加强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他深知此次西征路途遥远,环境艰苦,补给困难,因此特别注重后勤保障工作。为了解决军粮运输问题,他组织人力畜力,开辟了多条运输通道,还采用了 “分段转运” 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他积极筹备武器装备,不仅从国内购置了大量先进的枪炮,还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式武器,以增强清军的火力。在战略战术上,左宗棠制定了 “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的策略。新疆地形复杂,北疆相对开阔,南疆则多沙漠戈壁。他先集中力量攻克北疆,收复乌鲁木齐等地,站稳脚跟,然后再挥师南下,进攻阿古柏盘踞的南疆地区。在战斗中,他注重情报收集,灵活运用战术,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在突破 “重陆轻海” 战略惯性方面,左宗棠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他虽然身处陆战的战场,但并未忽视海洋的重要性。他意识到,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海军,在海上横行霸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他在西征的同时,也关注着海防建设。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海军技术,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他积极倡导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之一。通过船政局,不仅制造出了多艘先进的军舰,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海军人才,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海军,才能在海上与列强抗衡,保卫国家的海疆安全。这种将陆防与海防有机结合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前瞻性。

左宗棠的西征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成功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粉碎了阿古柏的分裂阴谋,也让沙俄妄图侵占新疆的野心未能得逞。他的这一壮举,不仅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突破了晚清长期存在的 “重陆轻海” 战略惯性,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当今时代,我们回顾左宗棠的西征历程,依然能从中汲取到无尽的力量。他那种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得失,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希望大家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愿大家都能在生活中收获满满,财运亨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历史陌生的我

历史陌生的我

历史陌生的我,陪你聊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