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天击沉美国航母?央视罕见放狠话,既然你说可以那就证明给你看

海棠国际饭店 2天前 阅读数 110 #军事

中国具备在短时间内削弱美军航母战力的能力? 这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连美方内部都开始频繁讨论的现实问题。 在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美国高层近期抛出“中国有能力在20分钟内让航母战斗群失去作用”的说法,引发舆论地震。 结合多次实战模拟与武器系统展示,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展示“拳头”,更在全方位搭建了一套“从发现到摧毁”的打击体系。 而更深层次的较量,其实藏在一次次表态和回应之中。

这番言论不是孤立事件,它出现在中美关系高度紧张的档口。 表面上是安全议题,实质上却是战略层面的大比拼。 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确:中国在区域冲突中可能具备“一击压制”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美军内部反复推演之后的“共识”。

近年来,美军多次进行模拟演习,设定的情境往往是:面对高超音速打击,美方航母如何应对? 结果让人坐不住。 宙斯盾系统无法及时响应,舰载雷达无法追踪高速飞行目标,甚至连提前预警都做不到。 换句话说,一旦导弹飞出,中国导弹可能已在美舰顶上“开了花”。

面对这类质疑,中方不再沉默,选择以行动回应。 一次罕见的实战级别实验视频被公开,其中展示了退役航母被多波次攻击的全过程。 空中、海上、陆基火力轮番上阵,整整25天的持续打击后,这艘“老航母”仍未沉没,直到人为爆破关键位置才宣告结束。

从这一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航母的确“抗揍”,但它也有“弱点”。 要完全击沉一艘航母或许不易,但如果只是想让它瘫痪,打击通信、雷达、起飞甲板等关键设施,其实并不复杂。

而这一点,正是中国火力体系布局的关键点。 陆基导弹体系如今已是“覆盖式”部署。 东风-21D与东风-26分别负责近程与远程任务,最快可在数分钟内从内陆打击至太平洋彼岸,打击精准度高,飞行速度快,已不是美方传统防御体系能应对的。

从空中来看,轰-6K早已不是原来那种老式平台。 配备鹰击-21这类高超导弹后,结合无人侦察机定位系统,形成“锁定即打击”的闭环。 敌方舰队一旦暴露行踪,很难再从攻击网中逃脱。

而在水下,潜艇则是“猎杀利器”。 在深海中潜伏、接近,再从水下发射潜射导弹,目标很难发现。 尤其是在通信干扰环境下,水下突袭往往意味着对敌方“最后一道防线”的突破。

美方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萨德系统、宙斯盾雷达、多层拦截网都在不断升级,但面对高超导弹的“不按套路出牌”,这些系统的拦截概率不断下降。 在多弹头、多变轨的设计下,即使发射多枚防御弹,也可能一枚都打不中。

不止一份模拟报告提到,在与中国进行高强度冲突假设下,即便美军动用最先进的拦截系统,航母依旧会“部分瘫痪”,甚至彻底退出战斗序列。 这意味着,美军过往赖以自豪的航母编队,可能在真正战场中变成“瓮中之鳖”。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攻防较量也不仅仅停留在导弹飞来飞去的层面。 美方高官公开讲话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战术,而中方用一段视频“拆解”航母则是另一种回应。 不靠喊话,而是用实验证明:你的“王牌”其实也有软肋。

有外媒评价称,这种对等回应不是简单的“回击”,而是把主动权重新握在自己手中。 在不正面冲突、不动用实兵的情况下,中方通过媒体战、信息战、心理战完成了对航母神话的“拆台”。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抗中,真正较量的并不只是装备性能,而是两个国家的战略耐力与判断节奏。 一个是不断秀肌肉的老牌强国,一个是稳步推进、频频拆解的崛起力量,双方博弈已悄然进入“看谁先失误”的阶段。

现实很清楚,没人真想开第一枪。但在这种高压博弈中,每一次技术展示、每一次表态、每一场模拟演练,其实都是某种形式的“出牌”。 而每一次舆论风向的转变,也都可能暗示下一个战略调整的方向。

技术领先只是表象,真正决定未来局势走向的,是对对手底线的判断、试探与控制。 现在的中美关系,说到底,考验的就是谁能先让对方“心态崩掉”。

这才是真正的威慑——不是靠一发导弹,而是靠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让对方开始重新评估自己曾经的自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海棠国际饭店

海棠国际饭店

陪着我的国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