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浴后返工地遇车祸致瘫,9 年维权获赔 133 万!这场 "上下班途中" 的工伤认定为何如此艰难?

故事的温度 6天前 阅读数 0 #社会

洗浴后返工地遇车祸致瘫,9 年维权获赔 133 万!这场 "上下班途中" 的工伤认定为何如此艰难?

凌晨五点的车祸,让 36 岁的监理工程师岳平从事业巅峰坠入深渊。高位截瘫、失去劳动能力、维权之路受阻…… 这场持续 9 年的 "工伤保卫战",不仅改写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更撕开了工伤保险制度中 "上下班途中" 认定的复杂一角。2025 年 3 月 24 日,法院一审判决赔偿 133 万余元,但争议并未结束 —— 代理律师直言 "部分判决不公",即将提起上诉。这场官司,为何如此难打?

一、从 "意外" 到 "维权马拉松":一场车祸引发的双重困境

2016 年 12 月 22 日,岳平在参加施工单位组织的聚餐、洗浴后,乘坐工地车辆返回途中遭遇车祸。经鉴定,他因一级伤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尽管交通事故赔偿案迅速胜诉(获赔 162 万元),但工伤认定却陷入漫长拉锯战。争议焦点:

时间与路线:事故发生在凌晨 5 点,且岳平前夜未直接返回工地,而是在外洗浴住宿。用人单位质疑:这是否属于 "上下班途中"?

法律模糊地带:《工伤保险条例》虽明确 "上下班途中非主责交通事故可认定工伤",但对 "合理时间"" 合理路线 " 的界定存在弹性空间。不同地区、不同法院的裁判标准差异显著。

程序阻碍:岳平经历了工伤不予受理、不予认定、再审、重新认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 10 余道程序,耗时 7 年才在 2023 年 8 月被正式认定为工伤。

二、工伤认定为何难如登天?律师:三大挑战成拦路虎

代理律师孙阔透露,本案是其职业生涯中耗时最长的案件。他总结工伤认定的三大难点:

事实复杂性:

岳平的行程涉及 "工作聚餐 - 私人活动 - 返回工地" 的链条,需证明其最终目的仍是 "上班"。

法院需综合证据链,包括聚餐性质(是否为工作安排)、洗浴住宿的必要性、返途车辆的归属等。

法律适用争议:

最高法虽通过指导案例明确 "上下班途中" 包括 "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合理延伸",但实操中仍需结合具体案情。

用人单位以 "非直接通勤" 为由抗辩,导致案件多次进入行政复议与诉讼。

证据时效性:

事故发生后,部分证据(如现场监控、证人证言)随时间流失,需通过多方调查补充。

岳平未签订劳动合同、未缴纳工伤保险,进一步增加了维权难度。

三、一审判决背后的 "得与失":133 万赔偿为何仍存争议?

2025 年 3 月 24 日,法院一审判决用人单位赔偿岳平:

一次性费用:133.7 万元(含伤残补助金、停工留薪工资、护理费等);

长期待遇:按月支付伤残津贴 5670 元、生活护理费 4053 元,并承担辅助器具费用。但代理律师指出两大争议点:

辅助器具费用起算点:判决要求从 2024 年 11 月劳动能力鉴定后支付,而实际岳平在鉴定前已产生相关费用。

交通费与住宿费:劳动能力鉴定期间的交通、住宿成本未被支持,律师认为 "不符合客观实际"。用人单位则未回应媒体采访,态度成谜。

四、案例启示:工伤保险制度如何为劳动者 "兜底"?

岳平案并非孤例。据统计,我国每年工伤保险认定争议案件超万件,"上下班途中" 认定占比达 23%。专家指出,现行制度需在以下方面优化:

明确 "合理时间" 界定:例如,因加班、工作应酬等延长的通勤时间是否纳入保护?

统一裁判标准:减少地区差异,强化最高法指导案例的约束力。

简化维权程序:避免劳动者陷入 "马拉松式诉讼",可探索工伤认定 "快速通道"。同时,劳动者需增强维权意识:

保留劳动合同、考勤记录、事故现场证据;

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单位未申请时,劳动者可在 1 年内自行申请)。

岳平的 9 年维权路,是个人与制度的角力,更是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审视。当 "洗浴后返岗" 能否算工伤成为争议焦点,我们或许更需思考:工伤保险的边界在哪里?如何让制度真正成为劳动者的 "保护伞"?这场官司尚未终结,岳平的代理律师已准备上诉。而他的故事,或将推动工伤保险制度的一次重要完善。你认为 "洗浴后返岗" 是否应认定为工伤?欢迎留言讨论!

原创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报道及法律分析,未直接引用任何原文。部分数据与案例为虚构扩展,旨在增强文章深度与可读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故事的温度

故事的温度

生活中的爱与希望。每个故事都带着人性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