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杰,东汉帝国最后的名将——皇甫嵩

史唠客 3周前 (04-27) 阅读数 112 #历史

黄巾起义的熊熊烈火,由张角兄弟点燃,最终被皇甫嵩、朱儁、曹操、孙坚等英勇将领合力扑灭。然而,汉灵帝却误以为这标志着天下太平,殊不知这只是火山初次喷发的预警。在黄巾起义的激励下,全国各地反抗的浪潮此起彼伏,无数大小起义风起云涌。这些起义军的领袖们,名字五花八门,多带着江湖气息,如张牛角、褚飞燕、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雷公、浮云、白雀、于毒、五凤、李大目、白绕等,这些名字听起来更像是传奇故事中的角色。

这些反政府武装,人数多则两三万,少则六七千,他们的存在预示着天下大乱的局势已不可避免。在众多的叛乱中,西北的战乱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当皇甫嵩的政府军与张宝的黄巾军在下曲阳展开激烈决战时,凉州北地郡的先零羌突然起兵叛乱,拥立胡人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这无疑是对皇甫嵩的一次沉重打击。要知道,在黄巾起义爆发前,皇甫嵩正是北地郡的太守,他的离开却换来了后院的熊熊大火。

叛军迅速攻占了金城郡,杀死了金城太守陈懿,这一胜利使得叛军的声势大振,兵力迅速膨胀至数万人。在东汉近两百年的历史中,西北的羌乱一直是边疆的一大隐患。尽管汉羌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名将段颎的出现,才将羌人压制了将近十年,使这场战事得以暂时平息。然而,这次的先零羌起事却与以往的羌乱截然不同。它不再是单纯的民族战争,而是羌人与汉人联手,共同对抗东汉朝廷,其政治意图昭然若揭,他们渴望与朝廷分庭抗礼。

公元185年,北宫伯玉联合边章、韩遂发动了一场针对三辅地区的重大攻势。三辅,作为西汉故都长安及其周边区域,不仅是文化上的重镇,也是政治上的次中心,其重要性仅次于首都洛阳。若长安失守,将对东汉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汉灵帝迅速采取行动,派遣经验丰富的皇甫嵩前往长安,全权指挥平叛工作。

皇甫嵩,这位被誉为东汉“救火队长”的将领,多次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稳定局势。然而,就在他准备再次施展才华时,却遭遇了来自朝廷内部的暗箭。这支暗箭来自两位大宦官赵忠和张让,他们与皇甫嵩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

赵忠与皇甫嵩的恩怨始于一年前。当时,皇甫嵩在讨伐黄巾军途中经过赵忠的老家邺城,发现赵忠的宅院豪华异常,严重违反了朝廷的规定。皇甫嵩因此上书弹劾,导致赵忠的宅院被没收,从此赵忠对皇甫嵩怀恨在心。

而张让则是一个贪婪成性、仗势欺人的宦官。他利用皇帝的信任四处敲诈勒索,甚至将手伸向皇甫嵩。张让向皇甫嵩索要巨额钱财,但皇甫嵩为人正直,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因此,张让也将皇甫嵩视为眼中钉。

赵忠和张让这两个小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们一直想找机会除掉皇甫嵩,但由于皇甫嵩功劳卓著,地位显赫,一直未能如愿。当皇甫嵩被调往长安前线时,他们终于找到了机会。

在皇帝面前,赵忠和张让大肆诋毁皇甫嵩,说他前线作战不力,还挥霍国家钱财。汉灵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一道诏令将皇甫嵩撤职召回。这一决定不仅让皇甫嵩的军事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也给平叛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皇甫嵩被撤职后,朝廷改派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率领十万大军进驻美阳城,讨伐北宫伯玉。在出征前,张温还特意请求皇帝调派孙坚一同西征。孙坚在黄巾之战中表现出色,其才能已经得到朝廷重臣的认可。

然而,叛军的实力不容小觑。边章和韩遂趁政府军立足未稳之际发起突袭,打得张温措手不及。关键时刻,董卓的凶悍反扑为政府军赢得了喘息之机。边章和韩遂见势不妙,率军退往榆中。

张温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命令周慎率领三万大军穷追不舍。周慎与董卓同为将军,却因争功心切,忽视了孙坚提出的精妙策略,选择了硬碰硬的强攻方式。然而,孙坚的建议本可成为战局的关键转折点,他提出的切断叛军粮道,再配合正面攻击的战术,正是兵法中“上兵伐谋”的体现。但周慎的自负让他错失良机,反而因粮道被叛军切断而陷入困境,最终只能狼狈撤退,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董卓在另一战场也遭遇了挑战。他面对的是先零羌部落,尽管有过多次战胜羌人的经历,但这次却陷入了羌胡人的围攻。在绝境中,董卓展现出了他的机智,利用河流捕鱼充饥,并趁机决堤放水,成功突围。然而,董卓的狂妄自大和不服从命令却成为了后续问题的根源。

董卓在战胜羌人后,对总司令张温的命令置若罔闻,甚至回到总部后仍然态度傲慢。孙坚对此深感不满,向张温建议严惩董卓。然而,张温却因为董卓在西疆的威名和对他的畏惧,而选择了姑息纵容。这一决定不仅损害了张温的威严,也违背了军法,更为日后董卓的专横跋扈埋下了伏笔。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温虽然升职为太尉,但由于军事才能有限,无法有效节制前线将领,导致战局陷入僵持。皇帝因此对张温失去了耐心,最终将他召回京师。

公元187年初,西北反政府军内部发生了剧变,韩遂通过政变成为新的首领,并迅速扩大了势力范围。他进攻陇西并获得了成功,随后凉州刺史耿鄙试图集结兵力进行抵抗,但不幸遭遇部将哗变,耿鄙被杀。马腾和王国等势力也加入了韩遂的阵营,形成了新的三巨头联盟,对东汉帝国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汉灵帝感到惊恐和愤怒,他迁怒于之前的太尉张温,并将其免职。然而,随后的太尉人选也频繁更迭,大多因为缺乏军事才能而难以胜任。在这种情况下,皇甫嵩成为了能够担当重任的人选。

当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西北反政府军再次发动攻势包围陈仓时,皇甫嵩被朝廷起用为左将军,负责救援陈仓。他采取了稳健的战略,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发动反击。这一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皇甫嵩以逸待劳,全线追击,大败反政府军,捍卫了自己“第一名将”的荣誉。

然而,这场胜利也为皇甫嵩埋下了祸根。董卓因为两次献计被皇甫嵩否决而感到颜面扫地,并在追击敌寇时被调到后卫位置,更加心生不满。董卓的睚眦必报性格使得他与皇甫嵩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陈仓一战成为西北叛军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王国被皇甫嵩击败后,韩遂废除了他的领导地位,导致内部纷争加剧。马腾与韩遂之间的争权夺利也使得反政府武装集团的力量大不如前,对东汉帝国的威胁逐渐减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史唠客

史唠客

历史爱好者,分享有趣的历史事件,认识各样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