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一个人最大的清醒,不是烟酒不沾,而是放得下傲慢偏见
资料来源:《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初平元年
荆州刺史王睿和长沙太守孙坚,之前一起讨伐零陵、桂阳二郡起义的农民。
王睿打心眼里瞧不上孙坚这个武夫,说话做事都带着轻慢,这让孙坚心里憋了一股气。
后来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王睿和孙坚又凑到了一块儿。
可这王睿和武陵太守曹寅一直不对付,还放狠话要先宰了曹寅。
曹寅吓得够呛,一琢磨,想出个歪点子。
他伪造了朝廷巡视组的公文,送到孙坚手里,上面罗列了王睿一堆“罪行”,还要求孙坚把王睿逮起来就地正法,再上报情况。
孙坚拿到公文,眼珠子一转,觉得这是个除掉王睿的好机会。
他立马率军偷袭王睿。
王睿听到有军队来了,赶紧登上城楼眺望,还派人去问:“你们来干啥呀?”
孙坚的前锋部队大声回话:“士兵们征战太久,太辛苦啦,想见见刺史,求点犒劳。”
王睿在楼上瞅见了孙坚,惊得下巴都快掉了:“士兵来求赏,孙太守你咋也混在里面?”
孙坚冷冷一笑:“我接到巡视组公文,奉旨来杀你!”
王睿瞪大了眼睛:“我有啥罪?”
孙坚哼了一声:“你犯了无知罪!”
王睿这下知道自己完了,走投无路之下,他刮下金屑,一口吞下去,又灌了几口水,就这么活活把自己噎死了。
1、傲慢的代价。
王睿出身琅琊王氏,对寒门武将孙坚的轻蔑,本质是士族对新兴势力的傲慢。
这种阶级偏见让他忽视了孙坚的能力与野心——一个能从底层杀出血路的人,往往更危险。
历史反复证明:轻视对手就是为自己埋雷。
无论是职场还是政治,傲慢会蒙蔽双眼,让人错判形势。
而且王睿公开扬言杀曹寅,权力斗争最忌打草惊蛇,他却将杀意暴露给敌人,逼得曹寅先发制人。
这揭示了一个铁律:未行动先放狠话,等于主动递刀给对手。
现实中,许多人因一时情绪宣泄如公开树敌、冲动表态而陷入被动。
王睿未必不懂这些道理,但身居高位久了,容易陷入认知盲区。
现代人同样如此,我们懂得无数道理,却仍会在情绪、偏见、诱惑前犯错。
2、道理都懂,为啥还犯错?
谁还没听过几句大道理呀。
什么“冲动是魔鬼”“要客观公正”“抵制诱惑”,这些道理从小听到大,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可奇怪的是,明明道理都懂,还是会在情绪、偏见、诱惑面前栽跟头。
上次我和朋友约着一起去看球赛,结果路上堵车,我开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车。
到了球场,心情那叫一个烦躁。
比赛的时候,朋友支持的队伍进了球,他兴奋得大喊大叫,我一下子就火了,冲他嚷嚷起来。
其实我也知道,堵车又不是他的错,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好好的一场球赛,闹得不欢而散。
我有个同事,平时不爱说话,看着挺内向的。
有一次公司有个重要项目,需要大家推荐人选。
我一听是他,心里就犯嘀咕,觉得他肯定不行。
后来才知道,人家虽然话不多,但专业能力超强,把项目完成得特别出色。
我这偏见啊,差点就埋没了一个人才。
诱惑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减肥的时候,看到美味的蛋糕,心里就痒痒。
明明知道吃了会胖,可就是忍不住伸手。
每次吃完都后悔,发誓下次再也不吃了,可下次诱惑一来,又把誓言抛到九霄云外了。
你看,道理我们都明白,可真正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3、放下傲慢与偏见。
这社会啊,就跟万花筒似的,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但要是你能摸透它背后的规律,心里头一下子就敞亮了。
好多人觉得聪明就是找捷径,靠运气、投机取巧获得成功。
可这种成功就跟流星似的,一闪就没了。
真正有本事的人,越有才华就越知道脚踏实地。
就像盖房子,根基不牢,楼再好看也得塌。
要是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傲慢起来,那可就离失败不远了。
一个人最大的清醒,不是不沾烟酒,也不是天天打卡表现得刻苦努力,而是能把傲慢和偏见都放下。
傲慢就像一副有色眼镜,让你看不清现实;偏见就像一堵墙,把你和别人隔开。
得明白,世界上最大的监狱不是啥实体的牢房,而是自己的大脑。
要是走不出傲慢和偏见,不管走到哪儿,都跟坐牢似的。
我有个朋友,以前特别傲慢,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工作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结果项目搞砸了,还跟同事闹得很僵。
后来他反思自己,放下了傲慢,虚心学习,现在混得风生水起。
所以啊,得时刻提醒自己,别被傲慢和偏见蒙住了双眼。
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多听听不同的声音,脚踏实地地往前走。
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变化万千的社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过上真正自由、通透的生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