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茂的“高端困局”:从“府系神话”到遭受质疑的冰火两重天
前一段,金茂璞逸丰宜的营销动静着实不小。
关于这个项目,环环之前也曾分析过。关于项目产品力我们不讨论,环环觉得这个案名就是个败笔,拉低了金茂一贯的“高端”格调。
不过,从“金玉满堂”产品线的问世,我们倒是能看出几分金茂近年来战略的摇摆。
壹
在帝都,尽管第一座金茂府的地块遭人诟病,但凭借八大系统,金茂的府系产品和科技豪宅之间形成了强相关,算是一战成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北京楼市的游戏规则。
彼时的金茂府,不仅是高端市场的代名词,更成为“地段价值创造者”的典范。
然而,胸怀冲击3000亿的大志,金茂也开始了规模扩展之路。
金茂的触角开始伸向郑州北龙湖、贵阳清镇等三四线城市。
这些超级大盘在楼市上行期尚能借势,但随着2022年行业急转直下,库存压力与购买力错配的矛盾集中爆发。这些地区生活教育配套的短板,使得一些有钱人逐渐转向,给项目去化带来了一定压力。
这不是个案。
以金茂2020年的拿地比例来看,二线城市拿地金额占比58.84%,三四线城市拿地金额占比23.92%。新增城市运营项目7个,44%的二级新增土储均来自城市运营项目。
这种“下沉式扩张”的代价,在2024年财报中显露无遗:销售额从2021年的2356亿跌至983亿,归母净利润为10.65亿元,且主要依赖资产减值减少与裁员控费,而非主业造血能力提升。
贰
金茂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
2024年,金茂推出“金玉满堂”产品线,本意是通过细分客群重拾市场——府系3.0延续科技基因,璞系主打“东方雅奢”,满系瞄准新贵家庭,棠系聚焦全龄社区。
但理想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对于北京的璞逸丰宜,环环在另一篇文章《换帅之后,金茂给北京楼市留了个迷局》中曾有过详细分析:
“金茂想在这四个字的案名里,既彰显产品线,又凸显其地段及配套,还要表达出其想打造的生活状态,想要达到字字珠玑的效果。
可实际上,这种以单字为容器的符号化拆解,本质是对高端住宅价值锚点的误判。
“璞”字承载的天然质感与“逸”指向的隐贵精神,本可构成东方雅奢的叙事基底,却在“丰宜”的市井化语境中消解殆尽。
这四个字的组合既无音韵流转的节奏美感,亦缺乏意象联动的空间纵深。看似每个字符都在谄媚客群痛点,实则悬浮于真实的生活想象之上。”
另外,成都成都首个“璞系”产品——璞逸锦江首开去化率仅66%。
当绿城用“海棠系”打造全龄社区、仁恒以“国际系”融合在地文化时,金茂仍在依赖“恒温恒湿”的科技标签。
看起来,金茂对“高端”的认知似乎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深情。
更致命的是,产品落地时的品控出现松动:南京秦淮金茂府因减配引发维权,成都购房者抱怨“宣传的东方美学只剩石材堆砌”。贵阳的金茂观山湖也曾因引进学校与宣传不符,而引发了舆论争议。
不过,在西安曲江,璞逸东方首开揽金12.6亿,七开七罄;天津体北金茂府被称为“城市头盘”,上海中环金茂府四开四罄。
这种分化暴露了金茂产品所存在的深层矛盾:在一线城市核心地段,金茂府IP仍能借势城市红利;但在能级不足的城市,产品溢价能力被严重削弱。
或许,这也解释了陶天海上任后,为什么大刀阔斧地裁撤区域层级,构建总部—地区”二级架构,取消华北、华东等五大区域层级,重组为14个地区公司,形成直接管理城市项目的格局。
叁
面对未来,金茂并非没有筹码。
在去年金茂近千亿销售额中,90%的销售贡献来自一二线城市。截至2024年底,金茂累计未售货值约2800亿,63%集中在华北及华东等经济发达区域,87%位于一二线城市。
金茂在帝都和魔都的动作频繁了很多。
另外,金茂去年的平均融资成本较去年同期下降约50个基点,年底债务总额同比减少约50亿元。
或许,重新出发的金茂需要的只是从昔日的荣光里走出来,真正让产品回归生活的本真。
毕竟,在楼市的下半场,能活下去的从来不是最会讲故事的企业,而是最懂“人”的开发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