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金属风暴”:有16根35毫米身管,能拦截导弹和无人机“蜂群”

放飞的季节 5天前 阅读数 569 #军事

军事地带、勇士行家网4月11日报道,中国推出新型反无人机群“弹幕”武器,旨在用成千上万枚炮弹,覆盖威胁的区域,以确保近距离防御无人机“蜂群”或导弹的攻击。

据制造商称这个仍然没有正式名称的反无人机和反导弹系统,这将是全球首个此类武器系统。中国著名的军事科普类杂志《现代兵器》,在2025年第1期封面上,刊登了这款武器系统的相关图片,被中国网友和国外军事网站被称为中国版“金属风暴”武器系统。

1997年6月,澳大利亚武器发明家迈克·奥德怀尔,在美国战备协会轻武器年会上,提交了关于 “金属风暴” 技术和应用的论文,并首次演示了拥有4根身管的 “金属风暴” 手枪,从此该技术开始为世人所知。

所谓“金属风暴”系统,采用的弹药无壳化,发射管兼具作为弹药的储存器。将一定数量的弹丸,装在发射管中;弹丸与弹丸之间,用发射药隔开。弹丸在前,发射药在后,依次在发射管中串联排列。

发射管中对应每节发射药,都设置有电子脉冲点火节点。单管射速可达到10000发/分以上。将多个发射管密排在蜂巢形格子中,射速可达20000发/分,还可代替传统杀伤地雷。居当时的所有身管发射的武器之首,多管并联时射速更是惊人。

澳大利亚金属风暴公司,尝试将多管武器概念应用于榴弹发射器、地面车辆和舰船的近程防御,完成采用 “金属风暴” 技术的 “赤背蜘蛛” 武器站研制。

尽管进行了诸多尝试,但由于“金属风暴”存在超高射速会急剧消耗发射管寿命、出现膛线严重磨损或者产生裂纹等一些致命缺陷,包括澳大利亚等在内的西方各国军方对其热情锐减,金属风暴公司在 2012 年股票暂停交易,进入破产托管阶段。

目前,金属风暴公司仍在努力推动技术发展和业务转型,处于持续发展但规模有限的状态,若“金属风暴”专利技术不能转化为军工产品,被相关国家军队采购和装备,则金属风暴公司的前景仍然堪忧。

反倒是中国受到了“金属风暴”武器系统的启发,从“九五” 期间就开始了 “金属风暴” 武器系统相关技术的探索工作,如今已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使该武器系统达到实用化程度。

据悉,国产新型 “金属风暴” 武器系统,也即车载反无人机群反导弹弹幕武器系统,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制,以其超高射速和多用途适配性,为舰载末端近防领域开辟了新的技术路线。

它的口径为35毫米,发射管呈16管方形布局设计,配备有雷达、光电/红外跟踪系统,武器和电子设备等系统,集成在一辆10轮军用卡车底盘上。

一旦雷达和光电/红外探测系统,跟踪到来袭的无人机、直升机、巡航导弹等,可发射35毫米可编程预制破片弹及串并式弹药,单管射速高达12000发/分,总射速可达192000发/分。

国产“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它的射速远超中国海军现役航母、驱逐舰、护卫舰、两栖攻击舰等主战舰艇上装备的1130型11管30毫米近防炮10000发/分。

能在3-5公里射程内,拦截亚音速/超音速导弹、直升机、攻击机、UAV无人机及FPV无人机 “蜂群”等 目标。系统不仅适用于陆基作战平台,还能轻松整合至各种水面作战舰艇上,成为高效的末端拦截武器系统,提高军舰的防空反导能力。

根据《现代兵器》杂志中,引用了设计师的说法,国产“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将经过针对无人机群的多次测试,结果表明它可以用一次弹幕击落所有小型无人机。除了反无人机能力外,该武器系统还可以拦截导弹等高速空射弹药。

中国产“金属风暴”武器系统,它突出的特点就是成本效益高,并且具有对抗无人机和导弹群的双重能力。使其未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有所涉足,能满足陆军和海军的对空防御作战需求。

俄乌战争表明,高度人工智能化的FPV无人机,在战场上可谓无所不在,尤其是采用密集的“蜂群”战术,对于地面上的作战人员和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高价值的军事目标的威胁极大。

而现役的各类口径的高射炮、野战和单兵防空导弹等,对于低空、低速、隐形性能好的FPV无人机,很难做到有效拦截。

以至于参战双方的坦克等机动作战平台,都不得不加装了防无人机自杀性攻击的钢制“顶棚”,成为俄乌战场上的一道“风景”。

据此研判中国产的“金属风暴”,其性能倘若真有开发者所说的那般出色,那么它未来应该有着较好的销售前景,对于陆军和海军这两大军种来说,都具有投入实战部署拦截导弹和无人机“蜂群”的重大装备价值。

评论列表
  •   用户10xxx91  发布于 2025-04-13 11:03:59  回复该评论
    还有种方法[doge]枪管分为外观和内管,内管就是消耗品[滑稽笑]类似弹匣,一次射击打废了直接扔[滑稽笑]装填还快[滑稽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放飞的季节

放飞的季节

写些涉及国际事务或军史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