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刘晓庆采访惹李讷不满,指责: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2010年12月26日,正值这位教育家的生日。
她在文中提到:“今天是毛主席诞辰117周年。回想起学生时代,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要勤奋学习,不断进步。当我们陷入爱河时,他提醒我们,不以婚姻为前提的恋爱是不负责任的。而在我们经历失恋的痛苦时,他又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的话语给予我们慰藉。”
刘晓庆的性格里透着一种坚韧、无畏、不服输的特质。她对感情的态度非常鲜明,爱就爱得彻底,恨也恨得干脆,从不委曲求全。这种性格特点,在她自己的文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晓庆处理人际关系和化解矛盾的方式,明显受到了毛泽东的深刻影响。她在待人接物和解决冲突时,展现出的风格和策略,都与毛泽东的理念和方法高度契合。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她的言行举止上,更反映在她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中。
刘晓庆同样把毛泽东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她曾在1993年与毛泽东的女儿李讷进行过深入交流。这次访谈不仅展示了刘晓庆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也让她有机会更近距离地了解这位伟人的家庭生活。通过这次面对面的对话,刘晓庆对毛泽东及其家人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采访过程惹不满】
1993年,正值毛泽东诞辰百年之际,组织人员并筹措资金,计划制作一部20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名为《毛泽东之路》。这部作品旨在回顾和展现毛泽东的生平与贡献,以纪念这位历史伟人。
为了宣传这部电视剧,制作团队特意邀请了知名演员刘晓庆参与。
刘晓庆已经离开电影圈三年多了,但一接到邀请担任纪录片主持人的提议,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回忆录《我的路》中,她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一群人来访,邀请她担任主持人,负责采访毛泽东的亲属及其身边的工作人员。她听到这个提议后,内心激动不已,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年轻时的偶像,这样的机遇实属罕见。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刘晓庆与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进行了会面。
1993年,李讷已经搬离了中南海。
鉴于李讷的特殊身份,对其生活和工作进行了适当安排。作为已故领导人的直系亲属,她在组织系统中获得了相应的照顾。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也符合一贯的干部政策。组织在人事安排上既考虑了实际情况,也遵循了既定的原则和程序。
一开始,组织让李讷住在西四街附近的中央警卫局宿舍,那里是一套四居室。后来,李讷的住处换到了万寿路。
万寿路的住宅与西四街相比,空间更为宽敞,设计也更讲究,光线充足,周围环境安静,特别适合养老。地名中的“万寿”二字正好反映了这一特点。李讷曾表示:“这里很符合我的个性,远离纷扰,生活平静。”
在正式访谈前,刘晓庆已经进行了充分准备。然而,由于缺乏专业主持经验,她未能敏锐捕捉受访者的情绪变化,这一疏忽引发了李讷的不悦。在节目制片人的陪同下,刘晓庆手持麦克风,步入了李讷的住所。
刘晓庆开始采访前,没有直接坐下,而是和李讷一起边走边看,逐一参观了每个房间。走进书房时,她快速打量了一下,发现书架上大部分都是历史类书籍。
刘晓庆目光一扫,注意到书架上整齐陈列着一套“马恩全集”。
李讷注意到刘晓庆在看她那套书,便解释道:"这是我爸在我结婚时送的唯一礼物,我一直好好收着,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可惜我水平有限,没法完全吃透书里的深意。不过它确实给了我不少力量,帮我渡过难关,让生活更充实。"
李讷领着刘晓庆来到储藏室门前,突然停住脚步。刘晓庆见状,满脸困惑地望向李讷。
李讷神情凝重地表示:“这房间里全是我妈妈留下的东西,我一直没去整理过。平时这扇门都关着,咱们还是别进去了吧。”
刘晓庆察觉到对方言语中的无奈和期盼,便巧妙地转换了话题:“既然参观已经结束,不如我们坐下开始正式访谈吧。”李讷点头同意,随后两人在客厅的简单沙发上坐了下来。
采访通常从日常话题切入,这样能让对话氛围更轻松,有助于与受访者建立良好互动。刘晓庆按照这个思路,向李讷提问道:"在学校期间,你是否因为父亲的身份而得到过特别的优待?"
李讷听完忍不住笑了,她解释说:“我在学校可没什么特殊待遇。那时候我用的是‘李讷’这个名字,老师们根本不清楚我的背景。我爸也特意叮嘱过,不能随便透露家里的情况。要说有什么特别的话,可能是因为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军人家庭的孩子,老师们多少也能猜到我们父母身份不简单。除此之外,我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
刘晓庆接着问道:"大家都清楚,您父亲公务繁忙,经常抽不开身,他是否会特意抽出时间来指导您的学习?"
李讷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慢慢回忆道:"我小时候,父亲基本没怎么管过我的学习。大多数时候,都是母亲在操心这件事。要是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常去请教父亲的秘书们,他们对我很好,也很乐意帮忙。"
提到与父亲共处的日子,李讷的神情明显变得明亮起来,脸上的笑意也愈发浓厚。
刘晓庆谈及父亲时,流露出深深的敬仰与自豪。她的言辞中透露出,父亲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她一生中最引以为傲的存在。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她的言语中,更贯穿于她的整个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中,成为她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刘晓庆接着问道:"你爸管你严不严?他都怎么管你的?"
李讷笑着回忆道,那时候管理确实很严。1947年冬天,她住在杨家沟,正值陕甘边区最艰难的岁月。军队的粮食供应非常紧张,主要食物就是黑豆。
那天下午,我看到周围人的嘴巴和口腔都发黑,忍不住笑了起来。父亲严肃地对我说:“孩子,别笑,解放军叔叔们当年就是靠着吃黑豆打赢了仗。黑豆能让人长得更高更壮,以后你也要带着碗筷,和大家一起吃黑豆饭。”
在访谈过程中,刘晓庆直接抛出了一个观众普遍关心却又不太好开口的问题。
刘晓庆接着问道:"你日子过得这么苦,会不会怨你爸?他那么大的官,想让你过得好点,应该不难吧?"
李显露出不悦的神情,对刘晓庆质问道:“你怎能提出这种问题?”
她很快冷静下来,说道:“小时候不懂事,确实有点不明白,但也没到怨恨的地步。长大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父亲的伟大。说实话,要不是他当时对我那么严格,后来遇到的那些困难我真不知道怎么熬过去。我永远感激父亲的教导和严格要求。物质的东西早晚会消失,但精神的力量却能一直传承下去。”
刘晓庆听完李讷真诚的回答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随着夕阳渐渐西沉,我们的采访也接近尾声。李讷原本打算邀请刘晓庆和她的团队留下来共进晚餐。
考虑到李讷年事已高,刘晓庆等人觉得不便再占用她的时间,便迅速告辞,乘车离开了万寿路。
【刘晓庆的年轻时代】
刘晓庆于1950年出生,她的思想观念深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影响。对她而言,教员不仅是导师,更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作为军人的后代,她很早就加入了军队,并成为成都部队文工团的一员。
上世纪60年代,军队中普遍崇尚先进思想,官兵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刘晓庆的家庭可谓党员之家,父母那一代就参与了地下革命工作。她曾开玩笑说:“我们家简直就是党员集中营,亲戚们全都选择理工科,只有我独树一帜地选了文科。”
在解放军部队里,积极向上的氛围非常浓厚,入党成为了每个人的重要目标,对刘晓庆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为了争取入党,她精心撰写了一份长达万字的入党申请书。为了充分表达自己的决心,她坚持每月提交一次申请,并且每周都会写一篇思想汇报,以此展现自己的进步和忠诚。
文工团的负责人注意到刘晓庆表现积极,在新党员宣誓仪式上,安排她作为旁听者参与。然而,在同事们的印象里,刘晓庆显得懒散且被过度宠爱,被视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后代。
没过多久,她收到了一个让人难过的消息。上级觉得她的入党申请书写得太啰嗦,用了太多修饰词,显得过于花哨。因此,领导认为刘晓庆作为知识分子,缺乏朴素的阶级情感。
刘晓庆后来到了北京,在人群中踮起脚尖,远远看到了毛主席。这次经历让她对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随后她开始参与多部电影的拍摄,逐渐在演艺圈崭露头角。
1976年,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北京也感受到了震动。当时,刘晓庆正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为自己的首部电影《南海长城》进行后期配音工作。
刘晓庆回忆起那个夏天,北京的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烈日炎炎,时而暴雨倾盆,地震的余震也频繁发生。为了安全,演员们纷纷搬离宿舍,每天冒着风险进入录音棚进行对白录制。
遗憾的是,毛泽东未能有机会欣赏这部影片,这成为刘晓庆年轻时期心中最大的缺憾。作为她演艺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影片的上映与领袖的逝世时间相近,这种时机的错失让刘晓庆深感惋惜。在她后来的回忆中,多次提及此事,认为若能获得毛泽东的观看与评价,对她的艺术生涯将具有特殊意义。这一遗憾不仅属于刘晓庆个人,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细节。
时隔多年,刘晓庆带着母亲来到首都。母女俩专程前往毛主席纪念堂参观。步入庄重的纪念大厅,随着人群缓缓前行,往事再次涌上刘晓庆的心头。
刘晓庆花了大概十分钟向毛主席道别,同时也跟那段充满活力、自由自在的青春时光说了再见。这段岁月对她来说,是最珍贵、最富有朝气的一段日子。
刘晓庆在自传《我的路》里详细描述了她的人生经历。她特别提到,毛泽东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在她心中,毛主席的形象无比崇高,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本书真实记录了刘晓庆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以及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刻影响。
刘晓庆至今仍坦言,她最常唱、印象最深、能够完整演唱的,依然是那些赞美毛主席的歌曲。
1993年,刘晓庆不仅与李讷进行了对话,还特意拜访了毛泽东晚年的私人秘书张玉凤,并对其进行了深入采访。这次访谈为外界提供了更多关于毛泽东晚年生活的一手资料。
6月16日下午,刘晓庆与张玉凤在北京民族饭店进行了会面。
张玉凤穿着一条黑白相间的波浪纹裙子,搭配着短卷发,整个人看起来利落大方。她身上那种特有的庄严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她的与众不同。
刘晓庆好奇地询问:“毛主席会对你们发火吗?”
张玉凤提到:“每个人都有情绪波动,毛主席也不例外。但他不会随意动怒,只有在我们犯错或他心情不佳时,才会批评几句。”
在对话中,刘晓庆向张玉凤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她问道:“主席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张玉凤回忆道:"他从不忌讳谈论死亡,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依然神情平静。我们常安慰他,说他身体硬朗,肯定能活得很久。但他对此并不认同,反而有些不满,认为这种说法违背了自然规律。他强调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声称长生不老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刘晓庆对张玉凤的采访表示感激,同时她也以全国民众的名义,向张玉凤的工作表达了感谢。
【结语:】
许多人认识刘晓庆,主要是因为她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
刘晓庆在年轻时对教员怀有深厚的敬仰之情,始终将其视为人生楷模。她的为人处世自然大方,从不矫揉造作。正是这种真实质朴的特质,使制片方选中她担任主持人,负责对李讷的专访任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