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然争议言论:“学习不好第一个原因就是智商不行”引众怒!
“所有学习不好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智商不行。智商是个硬伤,智商只要牛逼的孩子,他学不学都会,看一眼都会。”这句话像一颗炸弹,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说这话的赵然,自称是教育专家,可这话真的站得住脚吗?
一、“智商决定论”背后的残酷现实
赵然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数据,智商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在小学阶段可达0.6-0.7,也就是说,小学霸们确实有一定的天赋优势。比如数学天才陶哲轩,7岁自学微积分,31岁斩获菲尔兹奖,智商高达230。他的老师曾说:“给他一道题,他能瞬间找到解题路径,这种思维跳跃是普通学生难以企及的。”
但残酷的现实是,中国青少年中智商超过130的仅占2%,而这2%的“天才”中,仍有不少因沉迷游戏、厌学等问题沦为“仲永”。更讽刺的是,赵然本人因学术抄袭被科技部通报处罚,其可信度已大打折扣。
二、反驳声浪:努力和方法才是王道
“放屁!我儿子智商普通,照样考上清华!”一位家长在论坛晒出儿子的逆袭经历:从班级倒数到年级前十,靠的是每天凌晨4点起床背单词,周末泡图书馆。教育专家王蕾指出:“90%的成绩差距来自学习方法而非智商。”她举了武亦姝的例子:这位诗词才女并非天赋异禀,而是通过“故事联想法”记忆古诗,将学习变成游戏。
更有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智商对成绩的影响骤降至0.5。清华教授王君超直言:“只强调智商会滑向‘小聪明陷阱’。”他参与招生时发现,很多高智商学生因缺乏学习动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最终泯然众人。
三、争议背后的教育焦虑
赵然的言论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本质是家长对“阶层固化”的恐惧。在“双减”政策下,86.8%的家长仍存在教育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焦虑催生了“高端家政”“众筹私教”等畸形市场,家长们不惜花费数十万,只为给孩子“智商充值”。
但教育公平的曙光正在显现。北京推行的教师轮岗制度,让名校师资流动起来;深圳试点的“无作业日”,倒逼学校提升课堂效率。这些改革传递出一个信号:教育正在从“拼智商”转向“拼资源”和“拼方法”。
四、普通人的逆袭密码
那些被赵然“宣判死刑”的普通孩子,真的没有出路吗?看看这些真实案例:
- 陈杨:贵州山区少年,从班级倒数逆袭至年级前50,靠的是“错题本数字化改造”和“认知折叠训练”。
- 周雅晴: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通过“费曼学习法”将复杂概念简化,最终登顶班级第一。
- 迪拜拉希姆:曾经的棉花糖小贩,凭借“刻意练习”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
这些逆袭者的共同点是:用正确的方法放大努力的价值。正如雷军所说:“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学习力,而非智商。”
五、网友热议:智商是天花板还是垫脚石?
- 支持派:“承认智商差距有那么难吗?我家孩子怎么教都不会,邻居家娃看一眼就懂,这就是命!”
- 反对派:“放屁!我小学全班倒数,现在创业年入百万。智商决定下限,努力决定上限!”
- 中立派:“智商确实重要,但把它当成唯一因素,是对教育的亵渎。”
结语:教育不该是智商的淘汰赛
当赵然们将教育简化为智商的比拼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而非灌输知识。那些在实验室熬夜的学生、在图书馆苦读的少年、在工地自学的打工者,他们的努力不该被一句“智商不行”否定。
你认为学习差主要是智商问题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教育的真相。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