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演技炸裂却救不了《水饺皇后》?主旋律电影三大通病现原形
"马丽哭得越狠,观众越尴尬"——这是《水饺皇后》上映后最扎心的影评。当五一档黑马遇上春晚式煽情,这部号称"女性创业史诗"的电影,为何沦为超长春晚小品?
主旋律电影最致命的顽疾,就是把主人公塑造成道德完人。《水饺皇后》中臧姑娘拒绝工伤赔偿的桥段,就像给人物刷上一层金漆——她宁可骨折也要坚持"只拿应得的",却对违法摆摊毫无心理负担。这种选择性高尚,让观众看到的是提线木偶而非活生生的人。
对比同样改编自真人真事的《中国合伙人》,新东方三驾马车各有缺陷:孟晓骏的傲慢、王阳的懒散、成冬青的土气。正是这些瑕疵,让他们的成功更具说服力。而臧姑娘从始至终的"圣母光环",反而让奋斗故事失去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当电影后半段变成企业宣传片时,那些强行插入的民族大义台词格外刺耳。"让世界知道中国水饺"的宣言,本可以通过商战博弈自然呈现,却被处理成口号式演讲。就像春晚小品最后的集体朗诵,导演举着喇叭对观众喊:这里该哭了!
反观《我不是药神》,同样涉及民族企业议题。程勇那句"命就是钱",比任何豪言壮语都震撼。真正的感染力来自情节铺陈,而非道德说教。《水饺皇后》里日资企业收购的戏码,本可成为展现商业智慧的绝佳舞台,最终却沦为又一场价值观汇报演出。
通病三:苦难堆砌替代成长弧光影片用婚姻不幸、职场歧视、单亲妈妈三重苦难轰炸观众,却始终没回答核心问题:为什么是臧姑娘成功?当糖水伯破产时,镜头只满足于展现主角的怜悯,而非商业思维的差异。观众记住的只有"包饺子"的重复画面,看不到人物真正的蜕变。
对比《摔跤吧!爸爸》,每个挫折都对应着技能或心态的升级。吉塔从被迫训练到主动求战,从依赖父亲到独立决策,完整的成长线让胜利水到渠成。而臧姑娘的逆袭,更像被编剧钦定的"天选之女"。
当马丽的眼泪砸在地上却激不起共鸣时,我们该思考的不是演员的演技,而是创作理念的偏差。好故事不需要完美主角,不需要口号金句,更不需要苦难展览——它只需要把人物当人,而非宣传工具。或许某天,我们的主旋律电影能明白:真正的正能量,从来不是靠声量分贝决定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