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协议即将签订,李嘉诚铁了心,要把事关中国的筹码交给美国?

石江月 2周前 (03-30) 阅读数 145 #军事

虽然被港府和《大公报》多次不点名或点名警告,但李嘉诚控制的公司出售巴拿马港口管理权的行动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据《联合早报》援引彭博社报道,知情人士透露,李嘉诚旗下的香港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和)仍将按照原定计划,将巴拿马的两座关键港口管理权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目前,各方正在敲定尽职调查、税务、会计等交易条款,并计划最迟在4月2日前正式签署协议。

【李嘉诚旗下公司与美资的港口交易条款即将敲定】

本月初,长和突然发布公告,宣布已与贝莱德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出售其全球港口业务的核心资产。此次交易总价值高达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长和预计将从中获得超过190亿美元的现金收入。

一般而言,出售港口资产是企业的正常商业行为,不会引起广泛关注。然而,此次交易涉及的并非普通港口和码头,其中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两者地处全球最重要的海运枢纽之一,控制着通往美洲的核心航道。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比较多的业务涉及巴拿马运河。数据显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巴拿马运河第二大用户,货运量占运河总运输量的21.4%。

从全球地缘政治角度来看,美方长期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对中国进行遏制,而港口及关键物流节点的控制权无疑是战略竞争的重要筹码。一旦这两个港口的管理权落入美国资本手中,美方便可在关键时刻对中国航运企业施加限制,影响中国货物流通。

【李嘉诚行为正中特朗普下怀】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不仅可能利用这些港口加强对中国企业的审查,还可能借助其地

理优势,进一步强化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甚至不排除未来允许美军在关键港口驻扎,增强其在中美竞争中的战略优势。

在这一背景下,李嘉诚旗下公司的举动看似符合资本运作的常规逻辑,但从民族情感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这种“只赚不问”的态度显然与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相悖。

不少香港和内地民众对李嘉诚旗下公司这一决策表达强烈不满,认为此举不仅无视国家利益,更是对香港社会责任的漠视。香港《大公报》更是在短短一周内四次刊文批评这种举动。从3月13日《莫天真 勿糊涂》的严厉警告,到3月21日《停止交割》的终极通牒,字字句句都在敦促李嘉诚旗下公司“谨慎行事”。

与此同时,长和集团的股价也在持续下跌,数据显示,其市值在短短11天内蒸发了323.6亿港元,即便对李嘉诚家族这样的富豪之家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然而,李嘉诚旗下公司似乎仍然铁了心要推进交易,甚至还搬出了所谓的“在商言商”来充当自己的挡箭牌。

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商业逻辑。一般来说,商人应当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长和在出售港口经营权时,并未采取全球竞标、价高者得的方式,而是急切地与贝莱德达成协议,反常的操作令人疑窦丛生。

【香港港首李家超】

眼下,李嘉诚旗下公司正在加快与美资协议的签订步伐,但这桩交易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也并非那么简单。香港特首李家超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所有交易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港府将依规处置。

事实上,《香港国安法》完全可以成为制约此交易的法律工具,港府可对相关港口进行逐一调查,确保交易不会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后,才考虑最终审批。而这一过程可能耗时数年,甚至拖至特朗普的任期结束,届时形势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总而言之,作为香港商界乃至中国商界的标志性人物,李嘉诚理应在商业决策中更多考虑国家的长远利益,而非一味追求企业的短期收益。他有责任对香港和国家的利益负责,而非只顾个人利益。

面对这一交易,李嘉诚需要做出抉择:是成为一个在国家发展关键时刻主动维护民族利益的企业家,还是背离历史责任?时间已经不多,悬崖勒马或是一念之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石江月

石江月

深度防务分析,看西方如何评论中国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