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轮椅女孩”拿到国际性公益奖项,“身有残疾,心从未停止奔跑!”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1个月前 (03-11) 阅读数 4 #推荐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赵萌萌)“宝贝女儿,生日快乐!你用奋斗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尽情去享受你的闪亮时光吧!”3月7日,王晓燕迎来了自己41岁的生日,她照旧收到了来自母亲的祝福。然而这个生日,却与以往都不同,她第一次来到了万里之外的奥地利。这一天,王晓燕作为助残企业熊爪咖啡联合创始人,走上联合国领奖台,代表上海残疾人从维也纳办事处领回了Zero Project公益项目年度评选大奖。

3月11日,刚刚从奥地利回来的王晓燕和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讲述了她的故事。

1984年,出生仅7天就因为脊柱裂做手术的王晓燕,曾被医生判断活不过20岁。41年过去了,她用自己的坚韧与顽强,走出了一条精彩的逆袭之路,运营的熊爪咖啡在上海市残联的指导下,为更多残障人士创造了独特的就业机会。

2025年,王晓燕(中)在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参加全球残障包容创新大会并领奖。受访者供图

“过去我浪费了太多时间,今后我要努力追回来!”

出生时,王晓燕被发现存在先天性脊柱裂,出生7天后和5岁时相继做了两次手术,但并没有改变需要终身坐轮椅的命运。因为身体原因,她不能独自上学,因此,在28岁以前,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父母和自学。

“我很喜欢哈利·波特,小时候我时常会带入哈利的视角,仿佛我也被困在了小小的阁楼间,尽管我有很爱我的父母,但我不能做的事情太多了,每天我都会透过窗户看窗外的风景,但我看不到完整的天空,也无法独自走到马路上。”王晓燕回忆。

直到上海市残联率先在全国成立了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现改名为“希望之家”),得知在那里可以学会生活技能的王晓燕才在2012年第一次真正地走出了家门。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28岁的她学会了许多常人觉得稀松平常却对脊髓损伤重度残疾人非常困难的技能,也有了更多自信。

“毕业”后,王晓燕没有离开,而选择留在了这里。王晓燕用自己最爱的《哈利·波特》来形容这个地方,“养志就像我的霍格沃兹魔法学院,我在这里学会了一个又一个‘魔法’。”她所说的“魔法”,不仅帮助了她自己,也让她成为更多残障人士的希望。

“过去的我浪费了太多时间,今后的我要把时间都追回来!”这是王晓燕最爱说的一句话,而过去的这几年,她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在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做助教、班主任,在养志康复医院社工部做社工,在医院的熊爪咖啡轮椅咖啡师培训基地做店长……如今的王晓燕,有了更多的身份,也有了更多的牵绊。不仅如此,她还参加了上海残疾人篮球队,在“希望之家”艺术团表演轮椅舞,自己拍摄制作旅行Vlog,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

王晓燕(中)在咖啡师培训基地。受访者供图

“我们只是身有残疾,但心灵从未停止奔跑”

由于单位离家较远,王晓燕从杨浦独自搬到松江租了一处房子,开始了一个人的独立生活。她还养了一只猫,名叫多比,是哈利·波特家养小精灵的名字。每天一早,她都坐着电动轮椅出门,前往医院的咖啡基地,开始一天的忙碌。

此次获奖的项目,正是与这家神奇的咖啡店相关。这里不仅是一家服务院内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家属的咖啡店,同时也是面向各类残疾人的咖啡师培训基地。这样一个创新性的就业支持模式,让“熊爪咖啡”在上海市残联的指导下,从全球90个国家的522个入围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年度Zero Project项目的77个获奖案例之一。

在王晓燕看来,她手中所做的不只是一杯咖啡,一块蛋糕,而是一种“精神食粮”。“有一个住院很久的病人,每天都要来点点儿东西,然后在咖啡店里面坐一会儿,和我们偶尔聊上几句天。”这或许能让病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从而找到生命的意义。

“小时候,父亲曾经想给我买一个手摇病床,这样就可以让我在床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这并不是我的愿望。”王晓燕告诉记者,曾经她最想要的是自由,能自己工作、外出、旅行,像所有正常人一样,去感受这个世界的雨和风,但如今她最大的愿望是,让更多残疾人树立信心,找到生活的意义。

在维也纳的这几天,她见到了很多和她一样的残障人士,看到他们自信从容地走在阳光下,听到他们分享的各种妙趣横生的创业故事,和他们一起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她似乎也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能量,“我们只是身有残疾,但心灵从未停止奔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健康时报》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