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新增6家!上市公司成倍增长的宝安逻辑
最近一周,在国际贸易局势动荡、资本市场承压的当下,政策“国家队”频频出手,为A股注入信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地上市公司“排位赛”也同步展开。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宝安区,2025年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已达81家,一年新增6家,居全市首位!去年一年,宝安新增上市企业6家,新增数量全市第一,宝安也因此荣登“投中2024年度中国最具创投价值城区榜单”。
上市企业的数量,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厚度。一年就送出6家上市公司,这不是“偶然爆发”,而是“厚积薄发”。
宝安,凭什么在深圳的一众强区中脱颖而出?
宝安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以全域应用场景开放支持创新创业”的新闻发布会。
在这场发布会中,正解局发现了答案:
宝安在此提出一个新概念——“场景全域开放标杆城区”。
“场景开放”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宝安396.6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上,新物种层出不穷,仿佛每天都能听见产业破壳的声音:
参半牙膏,去年年销售额20亿元,全国线上牙膏份额第一,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真的能让牙齿变白。
徕芬吹风机,小红书成为“爆款”的国产神器,电机转速超越英国戴森。
韶音骨传导耳机,打破了传统的耳机形态,让声波通过颅骨直接传至内耳,用户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不会疏忽周遭的信息。
兆威机电凭借其17个主动自由度仿生灵巧手入选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榜单,以微小电控、电机、传动所构成的微小驱动系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兆威机电研发的“灵巧手”机械臂
此外,宝安还拥有Insta360全景相机,8K画质,AI自动剪辑等问鼎全球品类销量冠军科技产品。
为何这么多明星企业的产品能很快推向全国?
答案就是:宝安给了每个企业别的地方提供不了的实践场景。
比如“低空经济”领域,国内众多飞行器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不是不能生产,而是不能飞,难以模拟真实运营情况。
但在宝安,这并不是问题。
无论是机场货运站还是海滨广场,宝安给足了企业低空飞行的场景。
宝安为此还建成了全国首个载人无人机城市运营中心,一个区就配置了121个起降点、137条航线,完成载货飞行25.8万架次,未来将扩展智能配送、应急救援等场景,成为低空经济“最佳示范地”。
再比如如今火热的AI技术应用领域,业内一直有质疑,AI听起来很强,究竟该怎么落地呢?
宝安也想到了,而且率先给出了解决方案。
比如宝安率先上线了国内首创的“宝医数智”医疗大模型,覆盖了区域内9家医院、220家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目前已实现60个AI辅助诊疗场景,包括24小时智能健康管理的先进模式。
因为这项政策创新,近500万的宝安居民不仅可以享受24小时在线的AI辅助诊疗,还让相关的高科技企业产品有了更贴合现实的用武之地。
“宝医数智”医疗大模型发布会
更重要的是,宝安也通过实践意识到:传统的补贴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质生产。
在宝安看来, 一些中小企业有时候不仅仅缺钱缺政策,更关键的是缺少新技术新产品的首试、首用的“试验场”。
为此,宝安计划自2025年起,每年新增100+开放场景,推出1000+项新技术、新方案,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创维、影石等技术验证)、智慧城区(AI政务等)、低空经济三大领域打造标杆,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级实验场”。
根据初步估算,这些场景赋能,可以直接撬动新场景应用金额超1000亿元,链接千万家企业。
用城市资源打造超级实验室,用政府服务激活技术引擎,宝安正通过场景开放逻辑,努力将整座城市转化为超级实验室,从而不断催生新物种、新模式、新爆款。
当其他城市还在比拼税收减免、项目补贴时,宝安已经把医院、公园、学校变成了技术跑道,传统公共资源不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而成为了创新产品的“首秀舞台”。
对于宝安而言,政府只需像拼乐高一样精准撮合供需,扮演好“首席产品经理”的角色即可。
如今,宝安这种全域开放的生态已卓有成效。
2024年,宝安在“产业AI化”与“AI产业化”的双向赛道上狂飙突进,424家人工智能企业贡献430.4亿元产值,且超过80%人工智能企业集中在应用层。
2024年高交会上,AI机器人调酒亭,一键智能出饮
在宝安,人形机器人不仅会扭秧歌,还可以在咖啡店表演拉花;星元云智工业视觉系统可直接下场检测样品缺陷,而指数科技的生成式AI平台只需几分钟完成LED电路板设计。
支撑这些场景爆发的,正是来自宝安“视半工备”(超高清显示、半导体、工业互联网、高端装备)、“海陆空网”(海洋经济、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空天技术、网络通信)产业集群的精密协同。
当城市主动打开“舞台”,让技术与产品尽情展示、快速验证,这场由政府主导的场景开放实践,也悄悄颠覆传统产业扶持模式,不再是企业来找场景,而是让场景主动拥抱企业。
产业要开花结果,既离不开场景沃土,更少不了资本活水。
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往往需要更漫长的“烧钱期”和持续的资本陪跑。
可在宝安,不仅是给“水”,更是会帮企业“挖井”。
宝安引导基金运营明确提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战略定位,在企业最需要资金“输血”的时候,宝安早已提前备好了“资本活水”。
2025年3月,影石创新科技在科创板过会消息震动了业界。
这个由90后团队打造的全球全景相机霸主,从南大宿舍起步,到如今市值超300亿的科技独角兽,正是在宝安的引导基金呵护下,一路成长为细分行业的全球冠军。
自2015年落地宝安以来,影石获得多轮融资,股东阵容包括IDG资本、启明创投、迅雷、苏宁、中信证券等知名机构。
其中,影石研发的AI自动剪辑功能,正是通过政府撮合获得宝安马拉松赛事空中跟拍场景验证,缩短产品迭代周期6个月。
影石创新科技成为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宝安展馆的参展企业
宝安区政府更是多次在关键时刻引导相关基金入局,和企业一起做“时间的朋友”。
时间回到2018年9月,当时宝安全区仅有36家上市企业。
为了扶持出更多上市企业,彼时的宝安前瞻性地大胆提出了“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当年9月3日,宝安区上市企业协会成立。
此后,宝安全速推进各项服务举措落地,搭建企业发展“快通道”,强化上市企业培育服务,“培训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的“五个一批”,从而形成宝安区上市企业梯队。
2023年,宝安区委托国内头部机构——深创投集团,全面管理运营宝安引导基金,构建起覆盖多领域、全周期的“基金矩阵”。
目前,该基金体系已参与设立23只子基金,联动形成超千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集群,投资阶段涵盖种子期、天使期、成长期到成熟期,既做“春江水暖”的发现者,更当“雪中送炭”的摆渡人。
如今,宝安引导基金已经投资覆盖本区企业超百家,其中直接投资企业已有5家成功上市。
宝安的另一个“秘密”,是把“政策扶持”变成耐心陪伴的“生态哺育”。
为了更精准支持初创企业,宝安参与了两只存续期长达15年的种子基金——深创投红土种子基金(规模3亿元)与同创智享种子基金(规模2亿元),重点聚焦半导体、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成为全市唯一“双种子基金”落地区,种子基金数量和金额在深圳全市占比达60%以上,真正做到了“投早投小投硬核”。
比如徕芬科技,这家曾经只是代工吹风机的小厂,凭借自主研发的11万转高速马达,迅速打入高端市场,挑战国际品牌,靠的就是宝安引导基金在其早期发展阶段的关键注资。
徕芬科技的产品展厅
当别处资本追逐风口,宝安则潜心耕耘,用基金矩阵,培育出了一棵棵用耐心孕育出的参天大树。
在半导体、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长赛道中,宝安已经成功孵化出27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稳居全国区县第三。
同时,宝安的基金矩阵投资还投资区内企业超百家次,其中直接投资企业已有5家成功上市,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片资本沃土中破壳而出。
用城市资源打造超级实验室,用政府服务激活技术引擎。
在宝安,创新从不是口号,而是可以落地的真实场景,资本也不再是冷冰冰的筹码,而是温热而坚定的同行者。
当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受阻、市场波动,一些国家掀起“筑墙”思维之际,宝安却以“改革窗口”的姿态,选择更大力度的开放与联动——在本次发布会上,重磅推出四张面向未来、面向企业的“成长地图”:
一张“开放清单”、一张“采购清单”、一张“企业需求清单”,再加上一张“企业能力清单”。
在宝安“开放清单”中,政府始终以“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为原则,依托市政道路、公园绿地、主题景区等公共空间资源,2024年已开放海滨广场无人机试飞区、燕罗湿地公园机器人测试场等47个场景。
宝安区无人机系统应用测试基地
“采购清单”,宝安则通过集中梳理新技术新场景,采用“政府点单-企业接单”模式,2024年首批发布智慧灯杆、AI政务等32项采购需求,引导创维8K显示屏等12项本土创新产品优先应用,并通过优先采购符合产业升级导向的创新产品,加快新技术的规模化落地,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而最打动企业的,莫过于第三和第四张清单:“企业需求清单”和“企业能力清单”。
当地围绕“企业点单、政府接单”机制,通过“宝i企”平台开通的“场景直通车”板块,已搭建起了“企业有需、政府撮合”的精细化对接平台,真正实现了应用场景与技术供给的精准匹配。
不仅如此,宝安还面向社会征集企业愿意对外开放的技术和产品,推荐给区内政府部门、国资平台优先试用。
政府角色,也从传统的管理者,化身愿意为创新“试错”、为技术“兜底”的企业“店小二”,将服务理念贯彻始终。
一个创业故事可以很好体现宝安这种服务精神:
“参半”品牌创始人兼CEO尹阔回忆道:2018年,他在宝安中心区一个60㎡的小公寓创办了参半。如今,这个年轻的日化品牌年销售已突破20亿元。
“参半”品牌的产品展台
他说:“我们在宝安得到了非常多的支持。比如市场监管局会就知识产权、合规经营等问题,派专人一对一辅导……宝安的营商环境,我觉得是全国最好的。”
他感受到的,不只是政策,而是一整套完备而精细的企业服务体系:专人政策对接、企业座谈常态化、融资平台无缝连接……
在宝安,服务从不只是“贴心”,而是真能让企业“安心”。
2025年,宝安又提出了更具冲击力的产业空间供给策略,将1亿平方米产业空间进行科学编码,推出超百万低成本、高品质、定制化产业空间,按不同产业方向量身打造空间方案:
面向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灵巧手等前沿领域,在海纳百川大厦、雪花科创城、汇智研发中心等园区,拿出2万㎡“零租”空间;鼓励深业U中心、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创新智慧港等园区,打造2.3万㎡“无忧空间”、“极客空间”,助力硬科技试验加速。
深业U中心
面向软件、互联网、数据文娱产业,在前海科兴科学城、稻兴环球科创中心等园区,推出8万㎡研发办公空间,通过“政府补一点、园区让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大幅度降低租金成本,通过遴选入驻的企业可享首年免租、后续两年3-7折租金优惠,减轻成长型企业负担。
面向低空经济产业,大铲湾、燕罗低空经济园提供4.8万㎡空间,新引进的规上企业可享3折租金优惠,新引进的规下企业可享5折租金优惠。
面向重点产业集群,推出41.83万㎡创新型产业用房,通过遴选入驻的企业按不同标准可享3、5、7折租金优惠,其中燕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29.5万㎡,用于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雪花科创城、云展大厦、嘉州大厦等12.33万㎡,用于支持“视半工备、海陆空网”重点产业集聚。
此外,在新建的深圳(前海)国际数据产业园、中粮大悦城商业中心、新桥东先进制造园等园区,提供46.5万㎡定制产业空间,充分满足了企业多样化、个性化成长需求。
土地,是财富之母,也是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宝安的做法,是以梯度化、颗粒化的政策设计,实现资源高效流转和精准配置,让每一寸空间都为产业所用、为创新所生。
正是这套机制,构建出宝安产业的“黄金底座”:81家上市公司,739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5万家制造企业,组成了一个活力共生的产业矩阵。
正是基于此,扎根于宝安的大企业才顶天立地却不垄断阳光,中小企业开天辟地,也能共享雨露。
回望宝安的进化之路,其最深刻的变革在于重构了政府、资本与企业的关系。
从敢于开放的“场景试验场”,到撬动资源的“基金矩阵”,再到精准适配的“营商机制”,宝安以场景为媒、资本为器、政策为桥,构建起一套独特而高效的产业生态闭环。
通过场景释放需求、资本响应投向、政策精准护航三者协同共振,不仅酝酿出多维驱动的“乘数效应”,推动企业进入爆发式增长的快车道,也使得宝安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地图上,刻下了极为醒目的“宝安坐标”。
在正解局看来,宝安没有什么神奇的魔力,有的只是耐心和用心。
当别的城市和地区还在“给政策”,宝安已开始“给机会”;当别人思考“怎么管”,宝安在研究“如何试”,这个城区正以“场景+资本+政策”的开放场景,奏响出新质生产力的最强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