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毛岸英牺牲后,蒋介石深夜支走宋美龄,对蒋经国说了一番话
1950年,一封从朝鲜发回的电报,使北京中央所有身经百战的官员全都“傻了眼”,这封电报内容是:毛主席最看重的儿子毛岸英死在了战场上。这一消息传到了台湾后,蒋介石居然放下“十万火急”的政务,立刻把儿子蒋经国叫到书房里,展开了一段秘密的谈话。
毛岸英作为最高领袖的儿子,为何前往危险万分的战场?为什么蒋介石对毛岸英的死产生这么大的反应?他又会对蒋经国说什么?
伟人痛失爱子1950年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收到了一份,来自前线的彭德怀总司令的电报,周总理看着看着,眼眶渐渐湿润了。周总理不忍将这份电报交给毛主席,他喃喃自语:“主席该怎么办啊!”,他无法想象毛主席看到这份电报时的场景。
因为现在正是朝鲜战争的关键时期,周总理担心主席分心影响战争的决策,于是便告知下属暂时保守这个秘密。次日,毛主席来到周总理的办公室,心系战场的他,第一句话就是:“朝鲜战场现状如何?有什么突发情况吗?”
周总理强忍内心的悲楚,哽咽道:“主席,岸英他牺牲了……”毛主席不可置信的抬起头,儿子前往战场时意气风发的面貌还历历在目,一时难以接受现实的他一言不发地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选择独自消化这份伤痛。
当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提出把他的遗体送回北京安葬时,大义的毛泽东摇了摇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为国捐躯的毛岸英死后受到了很多居心叵测的人的诟病,称毛泽东送他上战场就是为了“镀金”,以便回来之后做“接班人”。
前后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简直是无稽之谈,抗美援朝是一场艰难凶险的战争,面对的敌人是军事、科技实力都世界顶尖的美国,上战场的士兵们都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对比一下毛岸英和蒋经国的成长历程,就会明白“镀金”的含义了。
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15岁时就前往苏联留学,回国后毫无从政经验的他直接进入国民党的核心团队。经过蒋介石的安排,蒋经国一手创办了“三青团江西干部训练班”,人数高达500人,成为他后来政治生涯中的中流砥柱。
相对于蒋经国一出生就被铺好了路,毛岸英的经历就十分坎坷了。
年幼丧母,自发奋进1930年,全国陷入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中,毛岸英的母亲杨开慧革命工作者的身份被人告发,他和两个弟弟也受牵连被捕入狱。年仅8岁的毛岸英在阴暗潮湿的监牢里,亲眼目睹了被严刑逼供,最后英勇就义的母亲。
母亲的死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终生难愈的创伤,原本活泼开朗的他变得愈发沉默寡言起来。尽管毛岸英和弟弟不久就被地下党组织解救出来,送往上海,可是因为军阀的围追堵截,一路危险重重的他们不小心与组织走散,过了一段十分凄苦的流浪生活。
在被送往苏联学习时,毛岸英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心无旁骛地刻苦学习,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因受到父亲的感染,毛岸英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苏联就积极报名加入了共青团,因为表现十分优异,被任命为支部书记一职。
毛岸英心胸宽广,没有丝毫的国家偏见,在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卫世界和平,毅然决然的报名参军,在作战中立下不小的功劳。1946年,学成归来的毛岸英第一时间奔赴延安与日思夜想的父亲相见,毛主席也十分挂念离家多年的长子,拖着病体去车站迎接,场面十分温馨。
毛主席对长子毛岸英寄予厚望,所以要求十分严格,在毛岸英归家不久,就安排他到劳动大学区深入基层学习,参加当地土地改革的宣传工作。毛岸英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从不叫苦叫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经得住磨炼与考验,才配做毛主席的儿子。
毛岸英在下基层时期,未曾使用过特权,跟随着村里的农民,一起下地干活,从不偷奸耍滑,即使皮肤被烈日晒得黝黑脱皮,也坚持完成劳作。毛岸英十分慷慨大方,在休息时,他会把自己在苏联的经历和那里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村民们,成为了“移动的话本子”。
“有缘千里来相会”,在劳动大学学习期间,毛岸英偶遇了在莫斯科有一面之缘的毛主席干女儿刘思齐。毛岸英和刘思齐都是思想十分先进的革命 份子,于是相谈甚欢,毛岸英渐渐被刘思齐的率真、活泼、聪慧所吸引,对她展开了猛烈地追求。
对爱情十分憧憬的刘思齐不久就和毛岸英确定了恋爱关系,开始筹备婚礼。毛岸英和刘思齐一致认为婚礼应该节俭,不应铺张浪费,于是两人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里举办了一场十分简约的婚礼,仅仅邀请了最亲密的亲朋好友。
婚后两人过着幸福甜蜜的小日子,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上班,刘思齐则不断学习共产主义思想,每天晚上两人都会分享当日的所见所闻,成为了相敬如宾的“模范夫妻”。只不过,这种幸福的日子不到一年便戛然而止。
英年早逝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新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中共中央争分夺秒地商议对策,发布了派遣中国志愿军前往朝鲜援助的应对措施,彭德怀担任中国志愿军的总指挥。为了鼓舞志愿军的士气,毛主席在家中宴请彭德怀等领军人物。
与毛主席并肩作战多年好友的彭德怀,在宴席上向毛主席吐露心声:“主席,军中还差一位翻译官”。精通俄语、英语,有着从事机密情报工作经验的毛岸英,认为自己为国效力的世时机到了,于是向彭老总毛遂自荐道:“司令,您看我有资格胜任吗?”
彭德怀深知此战凶险,担心自己无法护好友的儿子周全,十分为难地看着毛主席说到:“主席,这该……”毛主席毫不迟疑地说到:“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我作为中央主席,身为国家的领导人,自己有儿子怎有不用之理?,岸英有这个才能,就让他去吧”。
毛岸英跟随着,承载着全国人民希望的志愿军,浩浩荡荡的奔赴朝鲜战场。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风波,在这支大部队中,只有彭德怀一人知晓毛岸英的真实身份。
毛岸英与所有保家卫国的战士们一起同吃同住,相处地十分融洽,如同亲兄弟。尽管彭德怀已经十分尽力的关照毛岸英,可是百密一疏,战场上总是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突发情况。
1950年11月25日,在毛岸英和高瑞欣等人值班期间,美国飞机十分隐秘地投下了燃烧弹,将值班室变成了一片火海,正在专心整理作战文件的毛岸英被永远留在了那里。年仅28岁的毛岸英被授予“革命烈士”的称号,这一消息让全国上下都为之震动。
身在台湾的蒋介石,在听到这一消息后,深夜把蒋经国叫到书房,与他彻夜长谈。
深夜训子蒋介石直奔主题,问蒋经国:“你在苏联是否见过毛润之的儿子,毛岸英?”十分巧合的是,蒋经国回国的时间也是毛岸英回国的时间,因此二人并未碰面,蒋经国便如实相告。蒋介石十分感慨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什么都要送孩子去苏联留学呢?学了一身臭毛病。”
蒋介石这是一招“指桑骂槐”,看似嘲讽毛岸英,实则在敲打蒋经国。蒋经国经过苏联留学后,接受了红色革命教育的他,十分崇敬和向往共产主义,所以在苏联时,他就曾发表过与尊崇资本主义的蒋介石决裂的言论。
“血浓于水”,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不管蒋经国有多么厌弃蒋介石,都无法逃离继承蒋介石衣钵的命运。蒋介石不出预料地回国后选择在国民党从政,他也与蒋介石冰释前嫌,可是共产主义思想已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时不时就会蹦出来。
蒋经国曾以“大资产阶级”的字眼讽刺宋子文和孔祥熙,随着蒋经国在国民党受到的多年熏陶,他完成了由“红”转为“白”的蜕变。蒋介石看着被自己“驯化”的儿子十分满意,开始向蒋经国放权,并将他作为国民党下一任领导人来培养。
蒋介石也不负所望,开始倡导“反共”,并通过这一手段成功排除异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台湾政权。蒋介石感慨之后,说:“夜深了,早些休息吧。”在蒋经国转身离开时,蒋介石突然开口:“经国,照顾好自己,好好活着。”此时的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领袖,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
毛主席带领广大农民“翻身做主人”,改变了四万万同胞的命运,是人民心中永远的精神领袖。而毛主席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在毛岸英牺牲后,总是会用攒下的稿费给他扫墓,他的衣物和照片也一直保留在毛主席的床头,每到深夜时,毛主席都会拿出这些遗物悄悄抹泪。毛主席为了祖国,付出了所有心血,也承受了太多的心酸与无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