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离婚预约排到下个月!70岁老夫妻道破真相:好婚姻就靠这2点"
最近朋友圈都在讨论一个事:上海离婚预约已经排到一个月后了。特别是高考结束后,各区的婚姻登记处比菜市场还热闹。我表姐在民政局工作三十年,她说现在每天接待的离婚夫妻,比她们当年结婚的还多。
现在的婚姻,到底怎么了?
记得我们年轻时,家里物件坏了首先想的是修。现在年轻人不一样,东西坏了直接换新的。这种态度不知什么时候也蔓延到了婚姻里。
我们小区43岁的李婶刚办完离婚手续。她跟我说:"结婚二十年,他连我吃芹菜过敏都不记得。"其实她丈夫王哥是个老实人,就是性格闷。有次李婶急性肠胃炎,王哥在单位加班,接到电话说了句"你先喝点热水",结果彻底寒了心。
《人民日报》有句话说得好:"好的婚姻需要不带敌意的坚定,不带诱惑的深情。"我家对门住着对退休教师,金婚那年学生来祝贺,问他们秘诀。老先生说:"年轻时她等我下班,现在轮到我陪她买菜。"就这么简单。
夫妻能不能到头,关键看这3样
现在相亲市场动不动就问收入、房子、彩礼。我侄子上周相亲,姑娘开口就问:"你开的什么车?"把我哥气得血压都高了。不是说物质不重要,但有些东西真的钱买不来。
我们街道有个修自行车的老吴,妻子瘫痪八年。每天清早都能看见他给老伴梳头,中午准时回家做饭。有次下大雨,他浑身湿透推着轮椅往家跑,就为赶在饭点前回去。这种相濡以沫的情分,比什么豪宅名表都珍贵。
婚姻到最后,其实就是看三样:生病时端不端药,吵架时让不让步,关键时靠不靠得住。社区刘主任说得实在:"现在离婚的夫妻,八成都是忘了结婚时的承诺。"
穷不怪妻,富不忘妻
老话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我觉得穷日子最能看出人心。早年间胡同里老张家最困难,张嫂白天糊纸盒,晚上给人家洗衣服。有次孩子发高烧,两口子轮流背着去医院,硬是走了五里地。现在儿子出息了,老两口反而更恩爱,总说"苦日子熬过来的感情最瓷实"。
反观有些男人,穷时跟妻子吃糠咽菜,富了就嫌弃"黄脸婆"。我们单位原来的副厂长,发财后跟秘书搞在一起,结果生意失败时,还是原配把养老钱拿出来帮他还债。现在他天天推着轮椅带老伴遛弯,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少年夫妻老来伴"。
不会散伙的夫妻都这样做
社区里有对结婚45年的夫妇,总结出套"三要三不要":要记对方好处,要念对方付出,要给对方留面子;不要翻旧账,不要当众拆台,不要把付出挂嘴上。老爷子有句口头禅:"她跟着我受穷时没抱怨,我现在凭什么给她气受?"
现在年轻人总说三观不合,其实哪对夫妻不是磨合出来的?我闺女结婚时,我送她六个字:"装傻、示弱、夸人"。现在女婿逢年过节都抢着来帮忙,其实就是把对方的好记在心里。
婚姻说到底是场修行
楼下开小超市的王姐说得在理:"两口子就像经营店铺,要天天进货理货,不能光等着收钱。"她和丈夫一个管前店一个管仓库,偶尔也红脸,但约定好"吵架不过夜,生气不摔门"。
见过太多夫妻把日子过成了刑侦剧:查定位、翻手机、找证据...何苦呢?我老同学说得实在:"到我们这个岁数,离了谁都能活,但风雨同舟几十年的人,值得多给次机会。"
现在每天清晨,看见小区里那些互相搀扶遛弯的老夫妻,就想起母亲说过的话:"婚姻就像老棉袄,不漂亮但暖和。"
《人民日报》那篇评论里最打动我的是这句:"婚姻的本质,是把爱情熬成恩情。"那些白头到老的夫妻,哪个不是把"珍惜"二字刻在了骨子里?
我八十岁的老母亲有句朴实话:"嫁人不是嫁房子车子,是嫁给一种活法。"现在年轻人总说"不相信爱情",其实该相信的不是瞬间的心动,而是日久见人心的相守。
好的婚姻就像种树,既要阳光雨露,也要修枝剪叶。当轰轰烈烈归于平淡,真正的婚姻才刚刚开始。毕竟,万家灯火中永远为你亮着的那盏灯,才是人生最踏实的温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