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终究变成了大清!一个真实案例告诉你,英国活成了讨厌的样子
十八世纪快结束时,清朝还在乾隆皇帝那辉煌日子的尾巴上转悠。在北京,紫禁城里的宫殿闪闪发亮,官员们都穿着华丽的官服,忙着写报告,夸耀国家多么繁荣昌盛。但那时候的对外贸易可僵化了,就广州一个地方能跟外国做买卖,外国商品得交好多税才能进来,而咱们中国的茶叶、丝绸却大量出口,换回一堆堆的白银。
1793年,英国那边派了一队人马,领头的叫马戛尔尼,他们长途跋涉到了热河的行宫,目的就是想让清朝开放贸易。马戛尔尼带了不少东西,像什么蒸汽机的小模型、望远镜,打算炫耀下英国的工业有多牛。结果乾隆皇帝根本看不上眼,说这些都是旁门左道,没啥大用。他还让英国使团按老规矩,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英国人心里头那个憋屈啊,回去后就开始琢磨别的法子了。
清朝那时候搞贸易限制,把英国商人给惹毛了。他们琢磨出,贩卖鸦片能赚大钱,还能填平贸易上的窟窿。所以,从印度运来的鸦片就像流水一样往广州送,码头上堆放的木箱子跟小山似的,烟贩子们忙活着分货,大把大把的银子就流进了英国人的腰包里。
清朝那会儿,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都垮了,烟馆里头人来人往,吸毒的人瘦得跟竹竿似的,眼睛都没神了。当地的官老爷收了黑钱,对鸦片这事儿就装瞎,朝廷的报告里还整天吹嘘国家有多好。到了1839年,林则徐这个硬汉站了出来,在虎门一把火把两万箱鸦片给烧了,老百姓们看了都拍手称快。
英国人心里不服气,直接开着军舰到了珠江口,一炮打过去,清军的木船立马就散了架。那些清军士兵,手里就拿着长矛、弓箭,身上还穿着棉甲,哪里打得过铁甲舰啊。到了1842年,没办法,只能签了南京条约,香港就这么被割出去了,上海也得开放通商,清朝的威风算是全没了。
说到英国,他们最牛的时候得数十九世纪。那时候,工业革命搞得热火朝天,工厂到处都是,泰晤士河上商船多得跟米似的,蒸汽机整天轰隆隆响个不停。他们的势力范围,从印度一直延伸到非洲,那叫一个威风。但到了二十世纪,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二战结束后,殖民地一个个都闹独立,经济增长也慢了下来,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城市,也渐渐没落了。
到了90年代的英国,像南约克郡的罗瑟勒姆这种工业小镇,过得那叫一个苦。这里以前靠钢铁和煤矿赚了大钱,可后来工厂一封,失业率噌噌往上窜,红砖房街道变得空荡荡,连社区活动中心的牌子都掉色了。
罗瑟勒姆这地方,住的大多数是白人工人家庭,手头并不宽裕。从1970年开始,有不少南亚人,大都是巴基斯坦来的,慢慢在这里安顿下来。于是,街上多了些卖清真食品的小店和南亚口味的饭馆。可这么一来,白人和这些新来的移民之间,关系就渐渐疏远了,走在路上,时不时能听到有人嘀咕几句不满的话。
英国政府那时候搞了个多元文化政策,想让大伙儿和谐相处,但到了小镇这儿,这政策效果不咋地,反而让地方政府光顾着表面功夫,没心思管底下的事儿了。儿童保护那块儿人手紧缺,文件资料堆成小山,社工们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时间细查每个案件。罗瑟勒姆的儿童庇护所,本该是给那些弱势小孩一个安全地儿的,结果监管不到位,倒成了安全隐患的大窟窿。
在这种情况下,罗瑟勒姆的丑闻就这样暗暗地闹大了。就好比清朝那时候,大家对鸦片都麻木了,英国的一些地方部门也是,对眼皮子底下发生的坏事装作没看见,愣是让这事儿拖了十多年。
罗瑟勒姆那事儿,说的是在1997年到2013年这段时间里,发生了大规模的儿童性侵犯和剥削事件,受害的孩子竟然有1400多名,大都是11到16岁的小姑娘。这些女孩家里情况都不好,要么是单亲,要么没爸没妈,住在儿童福利院或者寄养家庭里,日子本来就过得挺苦的。
有个犯罪组织,大都是巴基斯坦来的男的,专门盯上那些容易受骗的女孩。他们开着出租车,在学校和孤儿院外面转悠,找机会跟女孩们说话,送点小玩意儿,比如饮料、薯片,或者请她们去吃快餐。这些女孩年龄小,又没人照顾,很容易就被这些小好处给吸引了,慢慢就落进了他们的圈套。
这些犯罪团伙的做法非常狠毒,而且很有组织性。他们会把女孩带到镇边的公寓、小旅馆,或是外地的房屋里,对她们进行一连串的性侵犯和身体伤害。为了让女孩们听话,犯罪分子会让她们吸毒或者喝酒。更有甚者,会直接威胁女孩,说要是敢报警,就把她们家人的房子给烧了。
有个13岁的小姑娘不小心怀了孕,最后只能去打掉,整个事儿都没人来关心一下。还有的女孩子,被人浇上汽油,坏蛋拿着打火机吓唬她们,硬是要她们闭嘴。这些女孩子的日子算是全毁了,好多都放弃了学业,身上心上都留下了永远好不了的伤疤。
真是气人,原来当地警察和政府老早就知情了,但愣是一点儿行动都没有。上世纪90年代末那会儿,儿童之家的员工就瞅见总有可疑车辆晃来晃去,接走女孩后,再回来时她们都怪怪的。员工们赶紧写了报告,连车牌号都记下了,然后一层一层往上交,结果呢,这些报告就像扔进了大海,连个泡都没冒。
2002年的时候,安吉·希尔这个研究人员,她交上去了一份很详细的调查。里面讲了犯罪团伙的那些套路,还有受害者们碰到了啥倒霉事儿。可没想到,地方政府直接就把这份报告给藏起来了。警察局那边呢,也差不多,接到受害者的报案,经常都不当一回事儿。就像有个女孩,跑到警局去求帮忙,衣服都乱了,手上还有被打出来的青紫块儿,结果呢,警察反倒把她给扣住了,说她“捣乱”,那些真正动手打人的人,却悠哉游哉地走了。
地方官员的做法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他们顾虑,如果把对那位巴基斯坦裔男子的指控公之于众,可能会挑起种族间的争端,搞砸了邻里间的和睦,说不定还会给选举添乱。因此,那份报告就被塞进了抽屉里,举报的人也被告诫别瞎掺和。社会工作者想站出来说话,结果上级直接一句话,让他们别吭声了。
这种集体不吭声,简直就像清朝那会儿对鸦片泛滥视而不见一样。清朝的地方官员拿了钱,就闭眼不管那些卖烟的;而罗瑟勒姆的官员呢,为了追求“政治上不得罪人”,就装聋作哑,不顾受害者的呼救。多元文化政策原本是想让大家和睦相处,但在罗瑟勒姆,它倒成了个挡箭牌,让机构能找借口不去解决问题。
2010年那会儿,事情有了点新动静。有五个坏蛋被判了罪,走进了法庭,算是给这事儿拉开了序幕。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还有好多团伙成员没被抓呢。受害的人越来越多,官方确认的有1400人,但真实数字可能比这还要大。
2014年,亚历克西斯·杰伊教授带队的调查小组公布了一份报告,认定了受害者人数高达1400人,并且用词很重,直接指责官方存在“极大疏忽”。这份报告里摆出了好多证据,说明警察和政府其实从2002年就开始知道这事儿的线索,但他们就是没管。
发布会现场,记者把场地挤得水泄不通,家属们则坐在后面,整个氛围挺严肃的。报告一公布,大家伙儿都炸开了锅,网上到处都是网友发的帖子,都在批评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喊着要让那些该负责的人受到惩罚。
罗瑟勒姆的官员因为老百姓的不满,实在扛不住了。市政厅的一把手带着整个团队都走了,南约克郡警局上面的人也换了新面孔。抗议的人们在市政厅大门口扯起了大横幅,上面写着要求“给受害者一个说法”。警察也开始大动作,直接冲击那些犯罪分子的老窝,抓了不少嫌疑人。
从2015年到2025年这十年里,有好几十个坏人被法庭审判了。法官在宣布判决结果时,坐在旁边的家人都偷偷地抹眼泪。被判有罪的人名单越拉越长,有的人甚至被判了几十年的牢。
英国政府不得不站出来做点事了。他们改了儿童保护法,让社会工作者多参加培训,地方上还开了儿童安全热线。罗瑟勒姆的儿童福利机构也进行了整改,加强了安保,档案管理也更严谨了。社区的志愿者开始到处发传单,告诉家长们得多留意孩子的安全。这些新举措,算是给小镇带来了一丝安宁。
对受害者而言,心里的伤疤真的没那么好愈合。那1400个女孩里,好多都长大了,有的离开了罗瑟勒姆,想重头来过;有的还在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慢慢疗愈。政府是给了一些赔偿和帮忙,但比起她们丢掉的童年,这些真的差远了。罗瑟勒姆的街上,看起来是平静了,可那些女孩遭遇过的事儿,就像一块去不掉的黑印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