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76年,只有半个废太子。明朝太子地位为何如此稳固?

墨香逐风 2天前 阅读数 195 #历史

常言说得好,东宫之险甚于皇宫,太子之难超过皇帝。在那复杂的权力场中,看似荣耀的太子之位,实则暗藏诸多艰难险阻,远非表面那般风光。

历朝历代的太子,堪称“高风险岗位”。要是太优秀,皇上会觉着有威胁,心里不踏实;表现欠佳,皇上又嫌扛不起江山,瞧不上。就算啥也没干,一旦皇上宠爱别的皇子,还是想把太子给废了。

据相关统计,在各朝各代里,太子最终能顺顺当当登上皇位的,大概仅有半数。这些太子虽身份尊贵,却也并非都能稳稳走上权力巅峰,登基之路充满变数。

然而在明朝时,太子这一堪称高危的职业,状况出现了转变。曾经的那种高风险态势,在明朝的环境下,有了不一样的呈现。

在明朝历经的276年里,有6位太子最终没能顺利登上皇位。这并非因被废除太子之位,有的是没熬到父亲离世,有的则是父亲在政治变故中失去了皇位,才与那至尊之位失之交臂。

哪怕皇帝瞧不上其他太子,他们的地位摇摇欲坠,但兜兜转转,这些太子最后大多都能登上皇位,执掌天下。

在明朝,众多太子中,仅有朱见深这一位曾被废掉。但废他的并非生父,而是其叔叔。之后他父亲登上皇位,朱见深便再度获得太子之位,这段经历在明朝太子中颇为独特。

明朝太子的地位缘何这般稳固?其中缘由值得探究。是朝廷制度的强力保障,还是背后另有深层次因素?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太子地位稳固这一现象,确实引人深思。

要搞明白这问题,得先瞅瞅明朝有哪些太子差点被废掉,处于危险边缘。再探究探究,他们是靠啥办法,最终成功保住太子之位的。

【01、明仁宗朱高炽】

打从一开始,朱棣压根儿就没打算把朱高炽立为太子。在他心里,对于朱高炽成为太子这事,从最初就持否定态度,压根儿就没往这方面去想。

比起连骑马都困难的胖小子朱高炽,朱棣打心眼里更偏爱跟自己一样英气十足、能陪着自己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二儿子朱高煦。

朝堂上大臣们分化成了两个阵营。文官们力挺嫡长子朱高炽,而武将们则拥护曾与自己并肩作战、历经生死的朱高煦,双方各执一词,立场鲜明。

朱棣思来想去,纠结了足足两年时间,最终才下定决心,将朱高炽册立为太子,这漫长的抉择过程,也足见此事对他而言极为重要,颇费思量。

然而,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的争斗,并未在此时画上句号。两人的较量仍在暗地里或明面上持续,局势依旧胶着,这场纷争远未到落幕之时。

朱高煦并未离开京城,而是一直留在此处。他三番五次在朱棣跟前编造各种不实之词,对朱高炽进行恶意陷害,试图在朱棣心中抹黑朱高炽。

身为储君的朱高炽,其手中权力可比不上前代太子朱标。最初,他能做的仅是些简单的迎来送往之事,远没有朱标那般的权势。

直至朱棣亲率大军出征,长时间远离南京,这时候,朱高炽才挑起监国的大梁。

随着时光流转,朱高炽之子朱瞻基慢慢成长。朱棣一直对朱瞻基疼爱有加,在朱瞻基年满12岁时,便册立他为皇太孙,对其寄予厚望。

至此,朱高炽那太子之位,总算是稳稳当当了。之前或许还有些波折动荡,但从这时起,他太子的地位算是彻底巩固,往后再难被撼动。

朱棣之所以挑中朱高炽当继承人,主要基于三个缘由。一方面,朱高炽性格沉稳,理政能力出色;再者,他背后有文臣集团支持;另外,他儿子朱瞻基聪慧,朱棣对其寄予厚望。

首先,朱棣意图拨乱反正。他并非以太子之身登上皇位,而是击败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朱允炆后,才自立为帝。在古时,这种情况被称作“得位不正” 。

朱棣一心想证明自己够格继承皇位,那可真是费尽心机。他让人编写史书,声称朱元璋起初就有意将皇位传给他,只是没办法,最后才选了朱允炆。

换个角度看,需坚定不移捍卫朱元璋出台的各类政策,借这一举动向众人表明,自己才是朱元璋正统的接班人,能切实延续其理念与方针。

朱元璋把“嫡长子继承制”当作极为重要的规定,写进了《皇明祖训》之中,使其成为不容置疑、必须遵循的准则。

因此,朱棣不会明目张胆地违背朱元璋定下的继承规则,免得被人抓住把柄说三道四。毕竟公然破坏既定继承法,很容易授人以柄,这是朱棣不愿看到的。

其次,朱高炽得到文官拥护。明代文官自幼研习圣贤典籍,对嫡长子继承制秉持坚定维护态度,故而站在了朱高炽这一边。

朱高炽这人呐,心地仁善宽厚,极为关爱百姓,在文官们心里,他完全契合理想中继承人该有的模样,就像是为了这个位置量身打造一般。

故而,文官坚定地拥护朱高炽。与之不同,拥护朱高煦的,多数是武将。双方阵营泾渭分明,文官与武将分别为两位皇子摇旗呐喊,各站一方。

开疆拓土时,武将作用关键。但到了治理国家,就得仰仗文官。朱棣登上皇位后,在他看来,文官给出的见解,相较于武将的看法,明显更为关键,对治国理政影响更大。

再者,便是那好圣孙朱瞻基。朱棣对朱高炽没啥好感,可对朱高炽之子朱瞻基却偏爱有加。相比次子朱高煦,朱棣对朱瞻基的喜欢程度,简直是天壤之别。

要是把皇位传给朱高煦,朱瞻基就彻底没可能登上皇位了。

出于对大孙子的考虑,他最终拍板,决定让大儿子成为太子。如此抉择,大孙子是关键因素,大儿子也就此获得了太子之位。

随后,朱瞻基获立皇太孙,这一举动实际上稳固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使其坚如磐石。如此一来,朱高炽最终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开启了他的帝王生涯。

【02、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能成为太子,所处背景极为独特。当时的局势复杂,诸多因素交织,在这般与众不同的情形下,朱见深登上了太子之位。

在正统十四年,那场备受瞩目的土木堡之变爆发。瓦剌派出大批军队,竟将亲自率军出征的明英宗给俘虏了。紧接着,他们的军队气势汹汹,一路向北京城杀来。

听闻这消息,一下子就传进了北京城。太后孙氏和一众大臣们瞬间慌了神,整个场面都乱成了一锅粥,不知该如何是好。

局势危急之下,孙太后乱了分寸,匆忙将年仅两岁的朱见深立为太子。她这般急切行事,无非是想借此举安抚众人,稳定当下慌乱的人心。

不过,国家不能一天没有君主。大臣们一番商讨后,决议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新皇帝。朱祁钰已长大成人,相比年仅2岁的朱见深,更能稳住人心,给大家吃下“定心丸”。

朱祁钰登基情况特殊,并非常规的皇位传承。其登基有个条件,得保住朱见深太子之位,等自己离世后,要把皇位传给朱见深 。

于谦辅助朱祁钰带领一众大臣抗击瓦剌,成功守护大明江山。此后,朱祁钰对权力的渴望如野草疯长,愈发强烈,一心想要紧握更多权柄。

他为废掉朱见深,立亲儿子朱见济当太子,可谓不择手段,竟用财物去收买大臣,试图通过这些大臣的助力,达成让朱见济登上太子之位的目的。

就这样,朱见深成了明朝首位,也是末位遭废黜的太子。在明朝历史长河里,他独特地经历了先立为太子,又被废除太子之位这一过程。

不过,朱见深被废掉太子之位5年后,他父亲朱祁镇借助“夺门之变”,成功重登皇位,拿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皇帝宝座。

年仅11岁的朱见深,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他又一次被册立为太子,开启了在储君之位上的新旅程。

然而,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仍如风中残烛般不稳。没过多长时间,朱祁镇又打起主意,打算把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给废掉。

这事儿跟朱祁镇在位时后宫里的争斗脱不了干系。当时后宫之中,各方势力暗中较劲,所引发的一系列纷争,正是此事背后隐藏的关键因素。

朱祁镇的结发妻子是钱皇后。朱祁镇遭敌军俘虏那段艰难时期,钱皇后伤心欲绝,哭瞎一只眼、哭瘸一条腿。后来,她还陪着朱祁镇在南宫度过了整整7年的患难时光。

朱祁镇对这位结发妻子满怀敬重与爱意。在他心中,妻子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份敬爱之情,如同涓涓细流,绵延不绝,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太子朱见深生母乃是周贵妃。她不甘心位居钱皇后之后,在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时,便差太监向太后传话:钱氏没有子嗣,不适合再当皇后。

到了朱祁镇晚年,身体欠佳久卧病床。他忧虑,自己一旦离世,身为皇帝生母的周贵妃,会借着这身份,对钱皇后做出欺负羞辱之举。

随后,朱见深安排钱皇后收养次子朱见潾,还打算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改立朱见潾为新太子。

朱祁镇病重时,把大学士李贤唤到跟前,旁敲侧击地询问李贤对于废掉太子这件事的看法,想借此试探李贤对此事的态度。

不过,身为文官的李贤,坚定拥护嫡长子继承制。他严肃郑重地劝诫朱祁镇,切不可因奸佞之徒从中作梗,破坏与太子之间的感情,务必坚守原则。

朱祁镇那会儿身体欠佳,自知没多少日子了,也没精力跟大臣们死磕,心里虽不情愿,可实在没办法,最终只能打消废掉太子这个念头。

没过多久,朱祁镇驾崩。年仅18岁的朱见深,历经波折,最终稳稳地坐上了皇位,开启属于自己的统治时代,命运的齿轮自此开始全新转动。

【03、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童年时期,流传着一则广为人知的轶事。那是段别样经历,在他幼年岁月中留下深刻印记,故事内容饶有趣味,能让我们从独特角度去了解朱祐樘的成长轨迹。

明宪宗时期,万贵妃对皇子极为狠辣。朱祐樘母亲怀孕时,因惧怕万贵妃迫害,压根不敢告知皇帝。无奈之下,只能暗中偷偷将孩子生下,只为保住这小生命。

朱祐樘6岁时,有一日,明宪宗照镜子,不禁感慨,岁月流逝,自己已不再年轻,可膝下竟尚无子嗣,心中满是无奈与忧虑。

这时,太监张敏“扑通”一声直接跪地,向皇上禀道:“陛下,您其实是有皇子的,一直被秘密养在西内呢。”

朱祐樘最终能够与明宪宗相认,确立父子关系,进而成功被立为太子,开启了他在宫廷中地位转变的关键一步。

据史书记载,在朱祐樘成为太子前,明宪宗先将次子朱祐极立为太子。但可惜,没过多久,朱祐极就不幸夭折了。

明宪宗膝下育有14个儿子,其中多数都顺利成长,从孩童步入成年阶段,在岁月流转中渐渐长大。

因此,关于万贵妃残害皇子的说法,或许很难站得住脚。从多方面来看,此说法缺乏足够支撑,难以令人全然信服,其真实性着实有待进一步考量。

明宪宗儿子众多,这给朱祐樘带来啥?那就是他得直面巨大的竞争压力。众多皇子并存,朱祐樘想要崭露头角,着实得费一番功夫。

就在这当口,有人撺掇膝下无子的万贵妃,劝她把朱祐杬认作养子,还想着让明宪宗把太子之位改立给朱祐杬,妄图改变皇位继承的走向。

明宪宗的想法开始出现变化,原本坚定的立场,似被一阵微风吹过,产生了一丝动摇,在内心深处,那原本稳固的信念,已悄然泛起了层层涟漪。

他头一个把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唤到跟前,旁敲侧击地透露出自己心里头有废掉太子这么个打算。

谁能想到,怀恩“扑通”一下直接跪地,满脸恳切地苦苦央求道:陛下要是打算废掉太子,我无论如何都不能听从您的命令。

没过多久,泰山再度遭遇地震。那平静的泰山,突然地动山摇,仿佛大地被无形的力量猛烈撼动,地震毫无预兆地又一次降临在这片土地上。

支持嫡长子继承这一规矩的文官们瞅准时机,跟明宪宗讲,说这情况呀,是老天爷在发出警示,意思是不允许陛下把太子给废掉。

明宪宗想废太子,可无论是找太监商量,还是和文官沟通,都没人支持他。没办法,明宪宗只能接受现实,不再打废太子这个主意了。

朱祐樘一路顺遂,最终稳稳坐上了皇位。他凭借着各种机缘巧合与自身优势,在复杂的宫廷局势中脱颖而出,成功开启属于自己的帝王统治时代。

【04、明光宗朱常洛】

万历年间那场备受瞩目的“国本之争”,其中关键人物是朱常洛。他在这场纷争中处于核心位置,成为了整个事件的焦点主角。

他母亲本是李太后身旁宫女,唤作王氏。有回,年仅18岁的万历皇帝前去拜见李太后,一眼瞧见这宫女模样标致,心下欢喜,趁人不注意悄悄与她有了肌肤之亲。

谁能想到,就这一回,王氏竟然怀上孩子了。原本没抱什么期望,就仅有这么一次,王氏腹中竟有了新生命的迹象。

李太后得知情况后,不但没发火,反倒因想着很快能抱孙子而满心欢喜,随即把万历唤来,就这事跟他商议。

万历压根不愿承认,一心想蒙混过关。好在李太后叫人取来起居注,翻出相关记录,这下万历没办法了,极不情愿地将王氏封为“恭妃” 。

约两个月时间过去,王恭妃平安诞下一名男婴,这孩子便是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

然而,万历打从一开始就认定,王恭妃出身卑微,根本没资格成为皇子的母亲,由此对朱常洛也颇为轻视,从心底里瞧不上他。

没过多久,万历便钟情于一位妃子,她便是郑贵妃。万历对郑贵妃宠爱有加,在众多妃嫔中,郑贵妃很快脱颖而出,占据了万历心中重要位置。

因着对郑贵妃的喜爱,万历爱屋及乌,对她的儿子朱常洵宠溺有加,甚至萌生了立朱常洵为太子的想法,在他心里,这份宠爱让朱常洵在立储一事上有了别样分量。

但万历的王皇后没孩子,朱常洛身为长子,依据“嫡长子继承制” ,照理说万历得把王恭妃所生的朱常洛立为太子 。

万历压根儿就没把这娘俩放在眼里,又怎会心甘情愿让朱常洛坐上太子的宝座?在他心里,对这母子的轻视由来已久,想让朱常洛成为太子,那简直难如登天。

然而,不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李太后,皆坚定拥护嫡长子继承这一制度。他们强烈要求万历帝尽快将朱常洛正式册立为太子,态度十分坚决。

针对此事,万历年间的皇帝与大臣们,开启了一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的争斗。各方据理力争,互不相让,气氛紧张,这场斗争在朝廷上下激烈展开。

15年里,就因这事儿,4位内阁首辅被迫下台,超100名高官遭罢官、解职,甚至发配、梃杖,受牵连的各级官员多达300余人。

万历二十九年,在太后与一众大臣施加的压力之下,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好正式将朱常洛册立为太子,同时把郑贵妃之子朱常洵封为福王。

然而,朱常洵并未遵循明朝旧例前往外地就藩,反倒一直逗留在京城,如此行径对朱常洛的太子之位构成了威胁。

明朝末年那阵子,有俩事儿特别出名,叫“妖书案”跟“梃击案” ,它们都发生在同一时期,而这两件事的矛头,通通都对准了朱常洛。

历经波折,在众大臣力保下,朱常洛憋屈地在太子之位上苦熬19年。这漫长岁月里,他身处复杂局势。最终,万历皇帝驾崩,朱常洛得以摆脱困境,稳稳登上皇位。

最终,他登基才满一月,便骤然离世。其死因,与明末三大案里的“红丸案”相关,这一事件如同重重迷雾,就此成为流传千古、难以解开的谜题。

万历年间,那场闻名遐迩的“国本之争”就这般登场。它在当时影响深远,围绕着确立皇位继承人等关键议题展开,各方势力博弈激烈,成为了明朝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段事件。

于这场争斗里,没有谁能胜出。明朝那时,就好似快要燃尽的蜡烛,气数近乎殆尽,已然濒临覆灭边缘。

【05、明朝太子的地位为何如此稳固】

明朝那会,有四个皇子,可让人诧异的是,其中仅有四个太子,而且他们太子之位相当不稳,仿佛随时都会动摇。

再者,那些地位岌岌可危、险些被废黜的太子们,历经波折后,最终还是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皇位。

在明朝,要是太子命够长,熬得过皇帝,同时皇帝也稳坐龙椅,那甭管太子途中遭遇啥大难题,到最后基本都能顺利登上皇位。

明朝时期,除朱见深曾被废后又重新立为太子,勉强能算半个废太子外,其他太子都没遭此变故,再也找不出有谁被废掉太子之位。

这与那些曾有多位被废太子的朝代相比,差异十分明显。在别的朝代,废太子屡见不鲜,而与之相较,这里的情况截然不同,反差极为突出。

明朝时,太子地位为何那般坚如磐石?在当时的环境下,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太子之位相当稳固,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依我看呐,大致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呢,从某个角度考量;其二,换个方向审视;其三,再从另一层面剖析,这就是主要的原因所在啦。

首先,明朝文官势力不容小觑。这群饱读圣贤经典的文官,对嫡长子继承制极力拥护,在太子的废立大事上,更是格外看重,视其为关乎朝纲的关键所在。

在他们看来,除非太子犯下确凿无疑、如同造反这般的严重罪行,否则可不能随随便便就将其太子之位给废掉。

明朝那会儿,科举制度愈发完备,而且明朝皇帝有意压制外戚势力,使得文官的权势极度膨胀。皇帝但凡要做啥重要决策,大多都得先听听文官们怎么说。

废立太子可不是小事,得有大臣们撑腰才行。这事儿啊,大臣们的支持至关重要,没他们点头助力,这太子的废立根本进行不下去。

就拿李世民来说,废掉嫡长子李承乾后,若想打破嫡长子继承制,跳过嫡次子李泰,立嫡三子李治当太子,也得先去征求长孙无忌的看法,可见长孙无忌影响力之大。

长孙无忌拍着胸脯向李世民担保,大臣们绝对不会有异议。李世民这才安下心,转头对李治讲:“你能坐上皇位,多亏了你弟弟。”

明朝那些皇帝可不像有长孙无忌这类外戚撑腰的情况。在朝堂上,他们没有外戚助力,只能亲自下场,与文官集团展开抗衡。

从历史可见,朱祁镇企图废掉朱见深,朱见深也曾打算废掉朱祐樘。然而,两次废立之举,均因文官们坚决反对,最终未能施行,未能打破原有的继承格局。

身为皇帝,偶尔也能随心一回。全然不顾众人看法,径直凭借自身权威,果断地废掉太子之位,展现出说一不二的帝王决断。

然而,后续即将遭遇的反对意见,以及因与大臣抗衡给朝廷政务造成的影响,皆是他们必须考量的要点,这些情况不容小觑,得认真权衡。

如此一来,想要废掉太子,其难度可谓大幅攀升。原本或许相对容易的事,此刻变得棘手许多,废掉太子这件事的困难程度显著提高了。

第二,明朝的太子多数没啥实权。不少太子被废掉,一个关键因素,便是他们给皇帝造成一种自身受威胁的感觉。

在明朝,除去朱标与朱高炽这两位太子,其余大多数太子手中的权力着实有限。他们在朝廷中的影响力较小,与朱标、朱高炽相比,权势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就说朱标吧,朱元璋安排他“每日接触群臣,处理各部门事务,借此历练治国理政”。但只要朱标断案和朱元璋意见不同,朱元璋那架势,能把大臣们逼得够呛。

即便朱高炽长时间负责监国事务,但涉及军国要事,最终拍板定夺的还是朱棣。只要朱棣返回朝廷,便会采取各种手段,对朱高炽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

自朱高炽之子朱瞻基以太子身份起,明朝太子在朝政事务中的身影就极为罕见。此后,明朝太子参与处理朝廷政务的情况变得少之又少,几乎难以寻觅其活跃于朝政的踪迹。

这些人大多只能老老实实待在东宫念书,凡事都得听从皇帝吩咐,一举一动都以皇帝的命令为准则,在东宫规规矩矩地学习。

若手中没有权势,就难以对皇帝构成威胁,如此一来,遭皇帝废掉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就大大降低了。

再说,明朝皇帝普遍寿命不长。整个明朝共计16位皇帝,可其中活到50岁以上的,仅仅只有4人。

这里面,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格外青睐有加,宠信至极,在朱元璋的力挺下,朱标那地位简直坚如磐石,无人能够轻易撼动。

嘉靖帝头一个太子年仅13岁就离世,打那之后,他再没册立太子。后来,是其仅存于世的儿子裕王登上皇位,接过了统治大权。

另有两位皇帝,朱棣与万历。这二位的太子,其地位可谓岌岌可危,像是在悬崖边行走。好在有文官一路全力护持,最终才历经波折,艰难登上皇位。

除了少数长寿皇帝,其他大多数帝王的寿命普遍较短,没能在世间停留太久岁月,在历史的舞台上匆匆谢幕。

这表明,这些太子继位时年纪尚轻。不少太子在登上皇位之际,年龄未满二十岁,可见在当时,太子即位时普遍年纪不大。

年纪尚轻,便还没机会触及帝王容忍的极限,没到让帝王铁了心,非得废掉太子不可的地步。

这也表明,皇帝压根儿抽不出充足时间去废掉太子。皇帝日常事务繁杂,诸多要事缠身,根本没办法在这事儿上投入足够精力,从而难以将废太子之事提上日程。

不难预想,要是明英宗跟明宪宗能活得久些,说不定他们册立的太子,存在被废掉的可能性。毕竟宫廷局势复杂多变,储君之位并非一成不变。

然而,这些人在太子年纪尚小,刚起了废掉太子的心思没多久,便早早离世。由于去世过早,根本没机会将废太子这事儿往前推进。

故而,明朝皇帝普遍寿命不长,这成为明朝太子不太容易被废掉的关键因素。较短的皇帝平均寿命,从一定程度上稳固了太子之位。

你对此怎么看?是否也这般认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墨香逐风

墨香逐风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