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阉割版”FSD入华 国内数据未参与训练 马斯克称:靠网络视频自学

贺洛寒说汽车 4周前 (02-28) 阅读数 0 #汽车

你敢把生命交给“半自动”的汽车吗?当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简称FSD)系统带着“半截子”功能进入中国,这个问题就变得格外尖锐。想象一下,你坐在驾驶座上,双手离开方向盘,任由车辆在拥堵的城市道路上穿梭。听起来很科幻?现实却是,在FSD中国首秀中,压线、抢道、甚至差点闯红灯的尴尬场面频频上演。这哪里是“完全自动驾驶”,简直是一场“惊险驾驶”!

特斯拉FSD的中国之旅,注定充满挑战。它带着“硅谷光环”而来,却不得不面对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严格的数据监管和本土竞争对手的崛起。这场科技盛宴,最终会变成一场“水土不服”的闹剧,还是真正推动中国智能驾驶发展的催化剂?

问题首先出在“水土不服”上。自动驾驶,本质上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技术。就好比教一个孩子认字,你得给他看大量的图画、文字,让他不断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特斯拉FSD的训练,主要依靠的是北美和全球的数据,这就像让一个只会说英语的孩子,一下子学习说中文,磕磕绊绊自然在所难免。中国道路的复杂程度,远超许多国家。道路标线的设置、交通信号灯的规则、以及“中国特色”的交通参与者(比如无处不在的电动自行车),都给FSD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没有经过充分的“本土化”训练,FSD在中国道路上“横冲直撞”,也就不奇怪了。

更棘手的问题是数据合规。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就是“石油”,是驱动智能驾驶的引擎。但同时,数据安全也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严重的法律和安全问题。中国对跨境数据流动有着严格的规定,这意味着特斯拉无法将中国用户产生的海量数据传输到国外进行训练。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数据,FSD的“智能化”程度自然大打折扣。虽然特斯拉努力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但这些数据是否足以支撑FSD的不断进化,仍然是个未知数。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马斯克曾经透露,特斯拉使用了互联网上公开的中国道路视频进行FSD训练。这就像“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是,这种“权宜之计”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网络上的公开视频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如果FSD使用这些未经严格筛选的数据进行训练,难免会“学坏”,做出危险的驾驶行为。更有甚者,如果这些数据包含敏感区域的信息,还可能触犯中国的法律法规。

即便特斯拉能够解决数据合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自动驾驶技术的责任划分,是一个远未解决的难题。如果一辆搭载FSD的特斯拉发生了交通事故,责任该由谁来承担?是驾驶员?是特斯拉公司?还是算法的设计者?这些问题,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才能明确。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机制,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这也会阻碍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应用。

此外,中国本土的智能驾驶技术也在快速崛起。以华为、百度、小鹏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与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不同,这些企业大多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利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从而提高驾驶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对中国本土的市场和用户需求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更了解中国的道路环境、交通规则,也更注重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些优势,使得他们在与特斯拉的竞争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竞争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价格。特斯拉FSD的售价高达数万元,这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相比之下,中国本土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往往以更亲民的价格推向市场。例如,一些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将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作为标配提供给用户,而且是免费的。在价格和性能的双重压力下,特斯拉FSD的市场前景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特斯拉FSD的价值。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它的技术创新,也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特斯拉的进入,也给中国本土的智能驾驶企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特斯拉FSD的中国之旅,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克服数据合规的难题、适应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面对本土竞争对手的挑战。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冒险”都将对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要想在智能驾驶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实现超越,需要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一方面,要加强数据安全监管,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可靠。另一方面,要鼓励技术创新,支持本土企业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自动驾驶技术的责任划分,为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展望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前景依然光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自动驾驶汽车将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它们将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事故率。但是,要实现这一愿景,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特斯拉FSD的入华,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讨论的起点。它暴露了自动驾驶技术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激发了人们对自动驾驶未来的无限想象。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坐在自动驾驶汽车里,享受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地评估自动驾驶技术的风险和收益,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那么,你敢把生命交给现阶段的“半自动”汽车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几个关键维度,看看特斯拉FSD和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各自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是“纯视觉”路线的挑战。特斯拉一直坚持采用“纯视觉”的自动驾驶方案,即仅依靠摄像头来感知周围环境。这种方案的优点是成本较低,易于大规模推广。但缺点也很明显,纯视觉系统在恶劣天气(如雨、雪、雾)下的表现会大打折扣。此外,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也很难准确识别障碍物。相比之下,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企业,可以利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弥补摄像头的不足,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其次是中国本土企业在激光雷达技术上的突破。近年来,中国在激光雷达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些中国企业已经能够自主研发高性能的激光雷达,并且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上具有了成本优势,也提高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例如,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三是自动驾驶数据合规的国际比较。数据合规是全球性的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数据安全有着严格的规定。例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个人数据的收集、使用和传输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美国虽然没有统一的数据保护法,但是各个州都有自己的数据安全法规。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合规要求,可以为中国的自动驾驶企业提供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四是自动驾驶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完善。自动驾驶技术标准的制定,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完善的技术标准,可以规范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安全可靠。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一些自动驾驶技术标准,例如ISO 26262(道路车辆功能安全)、ISO/PAS 21448(道路车辆预期功能安全)等。中国也正在积极制定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标准,以适应本土的市场需求。

五是自动驾驶事故责任的划分与认定。这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涉及驾驶员、汽车制造商、软件供应商等多个方面的责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交通法规,并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明确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原则。例如,可以引入“产品责任”的概念,即如果自动驾驶系统存在缺陷,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汽车制造商或软件供应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六是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接受度与信任度。这是决定自动驾驶技术能否成功推广的关键因素。要提高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接受度,需要 automakers和科技公司透明地公开自动驾驶技术的风险和局限性,并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 让他们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正确使用方法。 此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监管,确保其安全可靠。

七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导致一些伦理和社会问题。例如,如果自动驾驶汽车面临“电车难题”(即在紧急情况下,必须选择牺牲一部分人的生命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又例如,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可能会导致一些职业(如出租车司机、货车司机)的消失,从而引发失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各界认真思考和讨论,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

八是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朝着更加智能化、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未来的自动驾驶系统,将能够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并且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道路环境。同时,自动驾驶系统也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例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驾驶模式、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

九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政策环境与发展机遇。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其发展。 比如,工信部印发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5年)》,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这些政策,为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十是特斯拉FSD与国产智驾厂商的未来竞争格局。特斯拉FSD的入华,势必会加剧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的竞争。未来的竞争,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竞争, 更是品牌、服务、生态等方面的竞争。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于市场数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L2级辅助驾驶乘用车渗透率已超过40%。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智能驾驶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特斯拉FSD的中国之旅,就好比一场“闯关游戏”, 它需要克服重重障碍,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这场游戏的结局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谁最终胜出,最终受益的都将是广大的消费者, 以及整个社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贺洛寒说汽车

贺洛寒说汽车

贺洛寒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