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当年为接爷爷的班,放弃家里的所有,回乡养老被我父亲阻拦
我父亲只有两兄弟,在我小时候,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兄弟之间那么奇怪,其他人家的兄弟都是互相帮助抱团取暖,而他们俩则基本像个仇人。
更令人不解的是,我父亲是个农民,叔叔还是城里的干部。在八十年代,农村人谁家不希望自己有城里亲戚?说起来影子都要厚实很多。
可我父亲却不,不但几乎听不到他嘴里说到叔叔,有时候实在绕不过去,也只会用“那家伙”来取代。
于是,那些年里,叔叔一年到头都难得回来一次老家,奶奶的生日、大年初一拜年,他才会露个面,却也只是吃顿饭就走。
这个疑问直到我上高中那年才有答案,当时叔叔在县城的农业局,刚好紧挨着一中。
父亲把我送到学校就离开了,叔叔却突然出现在我面前,说是让我去他家住,热饭热菜总比学校食堂要好。
我不敢做主,说是要回去和大人说过才敢去。叔叔叹着气先带我去认个门,留我吃饭的时候,才说起他和父亲之间的恩怨……
原来,父亲和他这么不对付,都是因为一份工作的事,准确说是因为接爷爷的班导致的。
爷爷早年是农业局的职工,因为身体不好就办了病退,按照那个时候的政策,是可以安排一个子女接班的。
当时我父亲和叔叔都没成家,父亲21岁,叔叔比他小两岁。两个金刚马汉的儿子,前后脚都要给他们娶媳妇成家,农村父母头都愁得篾箩大。刚好有个能去接班的,也就去掉了一半的负担。
于是,爷爷奶奶就决定在两个儿子里选一个出去。能够进城当干部,谁不愿意去?我父亲是长子,自认为由他去接班是理所当然的事。
于是得知消息后,父亲就暗中准备起来,甚至在和一些朋友聊天时,也会情不自禁喜上眉梢地说起这回事。还说以后你们到了城里,一定要来找我,我肯定好饭好菜招待你们。
相比起来,叔叔就要安分很多。毕竟在农村,长子继承家里的“衣钵”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何况从小到大,我父亲一直那么守护他呵护他呢?
从我父亲和叔叔两个当事人,到湾里的乡亲,都在这里认定了这个结果。
可最后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爷爷奶奶竟然安排叔叔去接班,留我父亲在家就近赡养。
爷爷奶奶的道理很明确:老大身子强壮,脾气性格也开朗,在农村过日子,他不去欺负别人就算好的,谁也不敢主动在他面前惹是生非,也就吃不到亏。
但老二从小就身体弱,身子骨清瘦,性格还文静得像个女孩,在农村就是别人眼里的“糯米粑粑”,随意可以捏踩。
叔叔比起我父亲还有一个谁也搬不动的条件,那就是他读完了初中,而我父亲却是个小学生,进城当干部可不是锄土挖木,用脑的地方更多。
也是因为最后这个条件,我父亲虽然很不服气,却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
他甚至还当着爷爷奶奶的面对叔叔说:你当年能上完初中,虽然是我用竹棍子逼着去的,但我可是十二三岁就上山砍柴让你上学。今后你进城当干部吃国家粮了,那家里的一草一木就再和你无关。
这一点叔叔很爽快地答应了,但父亲还留了后手,继续说了补充条款:你进了城,我在乡里修理地球,父母的赡养上,你就得当主力军,我挨得近只能出力,但凡要用钱的地方,那就都是你这个干部儿子的事。
叔叔也没有迟疑,虽然有点年轻,对赡养两个老人需要花多少钱没有具体的概念,但即使明白,也认为要做到“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本分。
于是,叔叔接班的事就成了。临走前一天,父亲还请来了湾里的几个老人,两兄弟签了“分关(我们当地兄弟分家的自拟文书)”,唯恐叔叔事后反悔。
叔叔这时候有点生气了,你说家里的田土山河没我的份,我没有意见,你说父母赡养的开销算在我头上我也答应了,两兄弟自己能做好的事,为什么要请别人来参与?
就那样,叔叔进城去了农业局,我父亲留在家里继续当农民。事情完了,爷爷奶奶也对大儿子心怀歉意,于是很快就付托人给我父亲说媒,第二年就,我父母就成了家。
当时叔叔刚上班不到一年,但为了表达自己对大哥的愧疚,也是记得自己小时候确实受了大哥太多的照顾,就花了两百二十块钱买了一台永久牌自行车,当礼物送给了我父亲。
表面上,兄弟俩那时候还算过得去,至少还能在父母面前说几句话。
再后来,叔叔在城里也成家了,婶娘也是局里的同事。当时爷爷奶奶想给叔叔做点家具,父亲也没说话,只是掏出来当年那张分关放在桌子上,弄得爷爷奶奶半个字都说不出来。
叔叔成家后,堂妹出生了。由于是双职工,没有生二胎的可能,眼见得我们家的香火,就全落在我父亲的头上了。
当时爷爷奶奶也劝我父亲多生一个,说是再生个女儿也好,两姊妹有个伴。
爷爷奶奶不说还好点,这么一劝,我父亲反倒火了:
我是个农民,有多大肚就吃多少饭,只有养一个孩子的本事。你想要儿孙满堂,就去找你那当干部的儿子,让他多生几个,反正他有钱养得起。
爷爷奶奶碰了一鼻子灰,那事也就不了了之,却一定程度上间接让我成了独生子。
一些年后,好像是我小时候在外面受了欺负,回家哭着埋怨父亲,为什么没给我生几个弟弟,那样我就有帮手之类的话。
父亲却因此记恨上了叔叔,认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他,要是当初接班的是自己,哪里会有如今被自己的儿子埋怨?
再后来,婶娘娘家家里出了点事,因为是独生女,叔叔夫妻不得不倾尽所有去帮岳父岳母。
刚好那年爷爷生病了需要花钱,叔叔却拿不出来,最后还是我父亲东借西凑的。
自从那次开始,父亲对叔叔的怨恨就很深了。认为他忘了当初的约定不说,黑纸白字写下来的分关都不认账,于是对他就爱理不理。
再加上爷爷第二年去世,父亲打心底里认为是叔叔筹钱耽搁了治疗,对他的怨恨又多了几分。
于是,爷爷过世后,父亲就再也不搭理他了,见到他要不就红着眼,要不就当个陌生人。
叔叔有苦说不出,又担心解释几句反倒招来更多误解,只好尽量当成没那回事。反正自己也无法经常回家,回家一趟也是多陪陪母亲。
不得不说,我母亲和婶娘真是两个伟大的女性。虽然她们文化水平相差很远,两人的丈夫如此不对付,她们妯娌却没有任何的不愉快。我母亲对小叔子,婶娘对大伯哥,都亲近如常。
说来也奇怪,父亲和叔叔两人不对付,但他们却很有默契,从来没有禁止自己家人和对方交往。
我读高中的三年,终究没有住到叔叔家去,因为我也不愿意让父亲不高兴。
但为了不让叔叔多想,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主动去叔叔家让他给我加餐,某种程度上,我们叔侄间的关系还是很亲密的。
我的成绩中等偏上,后来只考上一所大专,毕业后就回了老家的乡镇。
而堂妹成绩比我要好不少,读了重点大学后又出国读研,如今在沿海的大城市安了家。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我都已过了不惑之年,奶奶过世多年,父母也垂垂老矣。
叔叔和婶娘退休后,因为有不菲的退休金,但唯一的女儿远在外省,他们俩住在城里就显得有点寂寞。
应该是看着很多同事退休后都住到了乡下老家,叔叔婶娘也有了这个念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我联系。
叔叔在电话里和我说,自己这把年纪了,想回老家去住几年,毕竟老家都是熟人,至少每天都能有不少说话的人。
我很赞同叔叔的想法,就问他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住我家呗。反正我一直都是在老家附近的几个乡镇转,所以老家也建了一栋两层的房子,还有两三间房子空在那里。
叔叔却不无后怕地叹气:我不怕麻烦你这个侄子,就是担心你父亲。我们都是七十出头的人了,难道老来老去还要吵一场?至少明面上不能让别人看笑话吧。
叔叔的意思,就是让我帮他打听一下,湾里的乡亲有没有谁家房子愿意出租的。
反正这些年,留在老家的人越来越少,确实有很多人家的房子空在那里蒙尘。有人住进去的话,租金还真无所谓,主要是房子有人住就不会烂得那么快。
我原本也是这么认为的,可和几个熟人联系了一下,却被不约而同地拒绝。原因很简单,你叔叔夫妻都是这么大岁数的人了,万一出点什么事,到时候房东就扯不清了。
不管我怎么解释怎么保证,人家的房子就是不租,而且话还说得很漂亮,你的面子还不用说租,只是住的人不能太老。
没有办法,我只能在自己家里想办法了。可准备房子容易,却不能瞒着父母啊,就算暂时可以不让他知道,叔叔总要住进来的吧,到时候再出点啥就不好了。
我决定先和父亲说说这事。可我刚一开口,父亲竟然依旧还是那副口气:
那家伙年轻时不要亲人,只想着自己去城里过好日子,现在老了想起要住回来了啊?
他想住哪里都没问题,只要不住在我家,反正家里的东西他一根草都没份,这可是黑纸白字写得清清楚楚的。
我哑口无言,幸好母亲在一旁说道克几句:你们两兄弟都是黄土埋到脖子上的人了,怎么还是这口气?要我说,你们还是想一想小时候的事才好,听说你小时候不总是把他当成宝,谁都不敢欺负他么?
父亲有点激动了:正是因为他不记得我这个当哥的好,我才那么生气,要是我和他换个身份,我肯定主动让他去接班……
母亲却幽幽地嘀咕了几句:一句说一句,你这脾气,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还真不是进城当干部的料,当年如果真的让你去接班,说不准远没有现在舒服自在。
这话说到父亲的心坎上了,这么些年来,父亲一直最引以为傲的就是我这个儿子算有点出息,在外有点地位在家对他们也孝顺,老伙计们闲聊时,他都是红光满面地说着这些得意处。
于是父亲的语气一下子就缓和了:我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当干部的料,所以当时才让给他,你以为我真要争,他还能争过我?
见他的语气缓和了,我赶紧接着说一些好的事情。说自己当年上学时,在叔叔家吃了不少,家里那时候穷,你每个月给我30块伙食费哪里够吃?还不是叔叔婶娘把我给养胖了。
如今他们女儿不在身边,我这个当侄子的得知道好歹吧。
再说了,就是看在婶娘的份上,也不能坐视不管吧?很多年了,还不是婶娘,隔三差五就要给你捎两条好烟回来,就是让你在老伙计面前有面子啊。
说到这里,父亲沉默了一阵终于松动了:要是这么说,我确实不能再拦着了,他婶子确实是个好人。
停顿了一下,父亲最后眯着眼睛说: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吧,我也不管了……
就那样,我给叔叔婶娘收拾了一间房子,找了个周末把他俩接回了家。
事先没有说是住我家的,看到我开车直接到了我家坪里,叔叔还有点迟疑不敢下车。
想不到父亲笑呵呵地出来了,对着婶娘说:他婶子,欢迎回来,今后你们两个老妯娌可以成天唠嗑了。
叔叔赶紧下车,走到我父亲面前哽咽着说:大哥,我可真没脸、也不敢来啊,想不到你大人大量,还是像小时候那么惯着我。
父亲眼睛也是一红,却说了句让我们都没想到的话:你以为我是看你面子么,都是弟妹的面子,你要谢就谢你老婆吧。
一家人顿时哈哈大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