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老家凤阳的人跟着享福了吗?
老话说呀,要是一个人发达富贵了,却不回到家乡去,那就好比穿着华丽锦绣的衣服,却在黑灯瞎火的夜里行走,旁人根本看不到,实在可惜。
朱元璋同样如此。在众多历史人物遵循某种规律或展现特定情形时,朱元璋也没能跳出这个大框架,以类似的方式存在或发展。
在至正二十六年三月,朱元璋哥哥忌日那天,前方军情传来:明军成功从张士诚手中夺回濠州。这个消息,打破了忌日的凝重气氛,给朱元璋带来意外之喜。
朱元璋老家凤阳,在元朝时叫濠州。后来朱元璋又把名字改回凤阳。濠州就是彼时凤阳的称呼,二者所指为同一处,只不过因时代和朱元璋的决策而有不同叫法。
朱元璋满心激动难以抑制,马上着手安排回故乡祭祖。自从至正十三年他回乡招募士兵,这一晃13年过去,此次是他阔别已久后,头一回重返故土。
那会儿朱元璋虽说还顶着吴王名号,可天下版图他已占据大半,局势渐渐清晰。明眼人都能瞧出,称帝这事儿啊,已然被摆到了议事日程上,就差迈出那关键一步。
此次返回家乡,那可是正儿八经的风光回归。在外打拼多年,如今带着成就归来,每个步伐都透着荣耀,实实在在感受着衣锦还乡的滋味。
朱元璋富贵登基后,对家乡百姓持何种态度?乡亲们是否因他过上好日子?而他在营建老家凤阳这件事上,又采取了哪些举措?
明朝末年,在凤阳地区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打从出了朱皇帝,十年里头差不多九年闹灾荒。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01、赏赐田地财物,免除赋税】
朱元璋回到老家,惊觉濠州历经连年战火,村中半数人离世,好多人也纷纷逃离。放眼望去,曾经的故乡,如今仅剩下二十来户人家,一片凄凉景象。
瞅见朱元璋摇身一变成了吴王,那派头威风得很,昔日的老相识们,一个个忙不迭地屈膝跪地,姿态恭顺。
朱元璋摆下宴席款待众人,和父老乡亲们一同畅饮,气氛欢快融洽。席后,还给每家每户分发福利,每户可得二十两银子,另有两匹绸子与两匹棉布。
据史学家探究,明代时,一户寻常五口之家,一年花销约二十两白银。那时,绸子与棉布这类织物,属于紧俏物资,并不容易获取。
对朱元璋老家那些人来说,他给出的赏赐,那可算得上是一大笔钱。这笔钱数额不小,在故乡人眼中,无疑是相当可观的一笔财富。
尤为关键的是,朱元璋依据人口数量,给这二十户人家分配田地。每户所得田地数量在二十至三十顷之间,此举充分考虑了各户实际情况,保障大家都能有地可种。
明朝那会儿,100亩地算一顷。当时,家里能有百亩地,在普通地主里都只能算是刚入门,搁现在那规模可不小,但在明朝地主阶层里,这只是个起步的标准。
这么讲吧,朱元璋那些乡亲们,眨眼间就从普普通通的种地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家底殷实的富户和坐拥田产的地主。
朱元璋对待老乡那叫一个大方,不仅赐给他们大把钱财和广袤土地,还直接免去了老乡们长达10年的赋税,让老乡们生活无忧。
过了好些年,朱元璋已然登上皇位。有次翻看汉高帝刘邦的传记,他瞧见刘邦称帝后,干脆利落地给老家百姓把赋税和徭役都永远免掉了,不再让乡亲们为此发愁。
朱元璋向来把刘邦当作效仿对象,心里想着绝不能输给刘邦。于是,他马上颁布诏书,决定永远免去自己老家凤阳以及邻县临淮的赋税,彰显自己与刘邦一样重视家乡。
朱元璋在诏书里特意讲,这是受刘邦启发。想当年,汉高祖在丰县出生,于沛县长大,得了天下后,就免去丰沛两县百姓的田粮赋税。
那时的凤阳,已非往昔仅二十来户人家的模样。朱元璋特意点明,他所减免赋税的对象,是老凤阳居民,后来才迁至凤阳的人,可享受不到这般特殊优待。
说到底,这是朱元璋给予那些在本地土生土长老乡们的赏赐。朱元璋此举,是对家乡父老的一种特别优待,饱含着他对老乡们的情谊,也算是衣锦还乡后的一种感恩回馈。
特别要说到的是,朱元璋回凤阳那会,当年曾欺负朱元璋,连其亲人安葬都不许的地主刘德,居然还活着。
忆起过往种种,他心里直发怵,哆哆嗦嗦地在朱元璋跟前跪了下来。心中满是担忧,就怕朱元璋追究从前那些事儿,给自己招来祸端。
朱元璋仅无奈一笑,回应道:你这般行事,也是人之常情,无需多问。我贫困之时,你又怎会料到如今我能成为天子?
这么说吧,你那时的举动,其实也符合一般人的想法。毕竟当时我穷困潦倒,你哪能料到日后我会成为天子呢?
他不但没对刘德寻仇报复,反倒大手一挥,赐给刘德三十顷土地,还把他家往后要交的赋税全给免了,展现出了极为大度的一面。
刘德所获的待遇,与朱元璋那些来自同一地方的伙伴毫无二致。从各方面看,刘德和朱元璋其他同乡在相关待遇层面,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究其缘由,一方面,朱元璋身份今非昔比,没必要跟普通百姓在小事上纠缠;另一方面,他想到留在这片故土的旧相识没几个了,心中有所感慨,便不再计较。
【02、立为陵户,世代优待】
朱元璋回到故乡,怀揣着一个关键意图,便是给父母重新安葬。他此番回乡,这一目的占据重要位置,承载着对父母的深切追思与敬意,想要让父母能以更好的方式安息。
往昔的朱元璋,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就连给父母安排身后事,都只能一切从简,仓促操办,毫无体面可言,足见彼时他生活窘迫到了极点。
当下,他已然成为吴王,称帝之事也提上日程。他寻思着,得给父母重新找块绝佳风水之地,修建一座规格能匹配皇帝血亲身份的陵园,以表敬重与追思。
然而,在他身旁,以博士官许存仁和起居注官王祎为领头的一众大臣,对这件事予以强烈抵制。
他们跟朱元璋讲,您如今这般有成就,可见这地儿风水绝佳,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能助力您走向成功。
朱元璋听闻后,觉得所言在理,便打消改葬父母的念头,不再折腾这事儿,转而选择在原地直接把父母坟墓的封土堆得更高,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心意。
自那之后,此地便成了明朝帝王的祖陵。往昔岁月变迁,它承载起特殊意义,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明朝皇帝追本溯源、祭祀祖先的圣地。
他又指派刘大跟曹秀二人担当守陵的官职。这两人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陵墓守护相关事务,在他的安排下开启了守陵的工作。
刘大乃刘继祖之子。往昔,朱元璋的父母与兄长于一月之内接连离世,万分窘迫之际,是刘继祖仗义地拿出一块地,使得朱元璋能够将亲人妥善安葬。
汪大娘有个儿子叫曹秀。往昔凤阳闹灾,没了亲人的朱元璋快撑不下去。好在汪大娘出手相助,帮他备了份礼物,把他送去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
朱元璋功成名就返乡之际,那两位曾有恩于他的人已离世。但朱元璋并未忘却恩情,而是将这份情义厚报于他们的子孙后辈,让这份感恩延续下去。
朱元璋称帝后,便将刘大与曹秀任命为从侍郎,这二人的职责照旧,还是负责守护凤阳老家的黄陵。
朱元璋觉得刘大这名字不够雅观,就给他改名为刘英。而刘继祖呢,朱元璋追封他做了义惠侯。
朱元璋大手一挥,把曹秀的名号给改了,将其叫做汪文。原本的“曹秀”,经朱元璋这一改动,摇身一变成了“汪文” 。
原因在于,汪大娘育有三个儿子。鉴于曹家已有后人承接香火,朱元璋便让汪大娘的二儿子曹秀随了母亲的姓氏,以此来缅怀汪大娘。
朱元璋把刘继祖与汪大娘的牌位,郑重安放在皇陵之中,此后每一代,他们都能承享来自皇室的祭祀供奉,让香火绵延不绝。
不光如此,朱元璋将老家那二十来户老相识,统统封为陵户。这些人在老家本就与朱元璋有些渊源,而这一举措,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非凡,也成为当时一件引人注目的事。
他们的职责是专门守护朱元璋的祖陵,这份差事让他们在当地有了一定地位,生活也有了相应的保障,就如同捧上了一份特殊的“饭碗”。
另外,皇家祭祖完毕,其供品会分给陵户。这表明,陵户能时常品尝到御膳级别的食物,对于他们而言,这算是一种特别的待遇。
朱元璋给予他们一项特殊照顾:无论家境贫富,都赐予朱红色大门,并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
说的是,在盖房子时,他们竟能用那原本唯有官员才有资格使用的红色。
还有个特殊的待遇情况,古往今来,皇帝们修建自家皇陵之际,总会要求将皇陵周边的那些普通坟墓统统迁移别处。
然而,朱元璋将父母的墓地打造为皇陵后,在这皇陵的区域里头,存在着不少当地老乡家的祖坟。
朱元璋特意下了指令,明确表示老乡们的这些祖坟根本无需迁移,而且大家能随意进入祖坟所在地去祭祖,丝毫不受限制。
朱元璋给予老乡们诸多好处,像陵户这一安排,以及各类特殊待遇,都能一辈又一辈传下去,从祖辈到子孙,世代承袭这些特殊权益。
这就好比,朱元璋对老乡们及其后代,全都给予了照料。他把老乡们的世世代代,一并都放在心上,予以周全的照拂,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03、请老乡到南京游玩】
在凤阳营建期间,出现了厌胜之事。打从洪武八年起,朱元璋就再也没踏入凤阳半步。此前营建凤阳时那厌胜事件,似乎成了一道坎,让他此后对凤阳再无归意。
然而,朱元璋对凤阳的乡亲们思念至极。他时常想起那些一起在凤阳生活过的老乡,往昔相处的画面不时浮现,这份对老乡们的想念,在他心中愈发浓烈。
话说在洪武十八年,时年58岁的朱元璋做出安排,派人将凤阳的二十多户老乡亲接到南京,就像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一般。
他给老乡们发了一套皇帝专用的衣裳,安排他们到招待外国使者的馆舍歇着。等老乡进宫,他大摆宴席,跟他们唠唠家常,还领着他们在皇宫四处逛逛。
老乡们打算从南京回老家时,朱元璋不仅大方地给他们赏赐钱财、财物,还饱含深情地与他们话别,那场面,满是不舍之情,仿佛亲人即将分离。
遗憾的是,不少乡亲年事已高。这次南京之旅,大家既增长见识又收获颇丰,可路途奔波,对一些身体欠佳的老人来说吃不消,部分年老体弱的乡亲,最终还是病倒了。
听闻此事,朱元璋深感惋惜,无奈之下,只好传下圣旨:凤阳那二十户亲邻,老人们年事已高,路途又远,遇上江河阻隔、雨雪天气多有不便,往后就不用再来了。
在圣旨里,他特意关照乡亲们,务必用心教导子孙读书。不仅如此,还格外开恩,准许乡亲们的儿孙能在山中策马打猎,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武艺。
在这段过往中,充分体现出朱元璋对家乡人的深切关怀。他心系着这些老乡,诸多举动里都渗透着这份浓浓的关切之情,处处彰显着对老乡的在意。
【04、营建凤阳】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先将首都临时定在南京。但在他心里,最心仪的都城其实是凤阳,那才是他梦想中适合作为都城的地方。
大臣们听闻,皆惊愕不已,旋即各抒己见,纷纷给出反对的缘由。要知道,凤阳那地儿穷得叮当响,资源稀缺,交通也不便利,地势上还无险可据守。
朱元璋未听劝,执意行动。自洪武二年起,便着手营建新都,还将其命名为中都,全然不顾他人意见,一门心思推进此事。
听闻,在凤阳的营建阶段,投入了数量高达百万的民工参与其中。众多劳工汇聚于此,开启凤阳的建造工程,这百万之众为凤阳的营建贡献力量。
随后,考古人员有了惊人发现,凤阳中都遗址的占地规模,比北京故宫更为广阔,而且它留存构件的品质,相较于元大都也更为上乘。
然而,朱元璋在凤阳把中都修筑完毕后,最终并未将都城迁至凤阳。
据《明史》所记,洪武八年,朱元璋前往凤阳查看工程进度。彼时,他发现营建宫殿的工匠不仅干活辛苦,工钱还少得可怜,心生怨怼,故而对这座宫殿施行了厌胜之法。
朱元璋大手一挥,将那些匠人统统处决。这事儿却给他心里埋下阴影,那座宫殿他瞧着也膈应,直接弃用,此后再没回过凤阳,转身一门心思为大明寻觅别的都城。
然而,朱元璋即便不再重返凤阳,可他在凤阳建设方面的行动并未搁置。即便人未归,对凤阳建设的推动仍持续着,未因他不再踏足此地而有丝毫懈怠。
据《明实录》所记,朱元璋跟大臣谈及回凤阳的见闻时说,自打战乱兴起,当地田野一片荒芜,百姓不是死去,就是流落到别的郡县,没法再回故乡了。
朱元璋一心想让家乡摆脱贫穷走向富足,为此,他着手推行了一整套办法,通过各种途径与策略,期望助力家乡实现经济繁荣,踏上富裕之路。
头一件事是大规模移民。洪武那时候,朱元璋前后6回强制别处百姓往凤阳搬。洪武七年那次规模最大,一下从江南迁来14万人,让凤阳人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其次,着力推进基础建设工作。朱元璋在家乡积极兴修水利设施,开通驿道,通过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凤阳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使凤阳有了新的发展面貌。
再者,有特殊人群长期待在凤阳。朱元璋常安排儿子们去凤阳感受生活、演练武艺兵法,众多藩王在正式就藩前,都于凤阳操练数年。此外,朱元璋让淮西的勋贵们回凤阳安享晚年,还在凤阳修建了大量公侯府。
这些办法实施后,凤阳人口显著增长,原本荒芜的田地被纷纷开垦。众多皇子及达官显贵长期居住在此,使得凤阳在各方的影响力不断攀升,地位愈发举足轻重。
没过多久,凤阳就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从往昔那贫穷困苦的模样,摇身一变,成了满是富裕气息、热闹繁华的所在。
在明朝早期,据史书所记,凤阳那地方人口相当密集,百姓众多。而且商业氛围浓厚,各地商人都汇聚于此,热闹非凡,一片繁华之景。
这儿留存着明朝先祖的陵寝,也曾是皇子们活动之处,诸多达官显贵也在此留下踪迹,见证了往昔明朝的辉煌与权贵们的生活轨迹。
毫不夸张地讲,和朱元璋称帝前相比,凤阳如今的整体发展状况与百姓生活条件,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此种种,让朱元璋一直惦记着的乡亲们得了好处。他们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生活愈发宽裕,实实在在地从这些事儿里收获到了甜头。
虽说凤阳最后没当上明朝国都,但它的地位着实特别。在那段历史里,尽管没能成为都城,可凤阳依旧有着与众不同、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05、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付出诸多心血,就是期望能把家乡打造成富足昌盛之地,让家乡父老能拥有优渥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日子红红火火,尽享安稳与富足。
可凤阳往昔的繁荣昌盛,并未长久延续。在明朝还未覆灭之时,这份繁华就已悄然消逝,未能撑到明朝的终局。
景泰那时候,凤阳已出现流民大规模逃离的情形,记载中描述,每次逃亡人数动不动就数以万计。
在成化那个时期,有相关记录表明,无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的江淮地区,都出现了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四处逃亡的状况。
明朝万历那时候,凤阳地区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到最后只剩下一万三千八百九十四人了。
明末时,凤阳地区有这么首民谣传唱:讲凤阳,谈凤阳,凤阳原本是块不错的地儿。可自从出了那位朱姓皇帝后,状况急转直下,十年里头差不多有九年都闹灾荒。
声名远扬的凤阳花鼓,当初跟着众多外出逃荒的人群,如同蒲公英种子般四处播撒,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让这一独特艺术广泛流传开来。
朱元璋当年对凤阳的建设称得上尽心尽力,可结果呢?本应发展良好的凤阳,怎么最后竟衰败到这般田地?实在令人费解。
咱们得讲讲大臣们为啥认为凤阳不适合当都城。主要是凤阳这地方穷得叮当响,各种资源都少得可怜,啥都缺,所以大臣们觉得在那建都不合适。
朱元璋搞了6回强制移民,给凤阳增添几十万人口。有人觉得,这批移民数量大概在20万到30万;但也有人主张,实际人数多达48万。
凤阳那地方资源稀缺,条件有限,实在没办法负担起这么多人的生计。要想养活这么些人,对凤阳而言,着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凤阳那片土地,开垦程度太过头啦。不仅大肆砍伐树木来开辟新田,连湖泊周边也不放过,人们纷纷在湖边垦荒种田,全然不顾这样过度开发可能带来的危害。
这般行径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破坏,时常引发山体滑坡、洪水泛滥。明朝皇帝在治水时,一心只想护住祖陵,常不顾普通百姓死活,肆意采取泄洪措施,让百姓无端遭殃。
慢慢地,凤阳那地儿的环境糟糕透顶。到明末的时候,状况堪称惨烈,常是“十年里头九年闹灾荒,不是大旱就是暴雨”,连续十多年,年年有灾,而且每场灾都特别严重。
凤阳这片土地上,人群像是受了惊的鸟儿,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大家脚步匆忙,神色慌张,朝着凤阳之外的方向奔去,纷纷逃离这个地方。
“打从朱皇帝登基后,十载里头近乎九年闹灾荒”这样的民谣,已然在世间广泛流传开来,各处都能听闻。
朱元璋的主观想法,其实是致力于家乡建设,盼着能改善老乡们的生活,让他们的日子蒸蒸日上,能有更优渥的生活条件。
然而因开发毫无节制,凤阳在经历一时的热闹繁华后,非但没能持续发展,反倒陷入了愈发穷困的境地,繁华转瞬即逝,贫困却如影随形。
本想着做件好事,结果却适得其反,原本出于善意的举动,最终却产生了不好的后果,真可谓一番好意反倒把事儿给弄糟了。
你对此作何判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