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产业梦碎:限制中企为何难解印度制造之痛?
近年来,印度高举“自力更生”大旗,一边限制中企投资,一边砸重金扶持本土产业。莫迪政府甚至放出豪言:“印度制造要取代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新中心!”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脸——从半导体到电动车,从光伏到面板,印度越是推动“去中国化”,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反而越深。
2024年,印度半导体进口额飙升至1.71万亿卢比(约201.9亿美元),其中30%来自中国。为扭转局面,印度启动“半导体印度计划”,批准5个芯片制造项目,总投资1.52万亿卢比,还培训了2.5万名工程师。
但问题在于,印度连最基础的原材料都搞不定。塔塔集团在阿萨姆邦的封装工厂,因缺乏光刻胶、硅晶圆等材料陷入停滞。更讽刺的是,印度90%的车载芯片仍需从中国进口。一名印度半导体高管直言:“我们的封装厂只能做低端产品,高端技术仍要送到中国台湾或美国。”二、电动车困局:补贴政策养肥中国供应链印度计划到2025年实现电动车零部件50%本土化,但现实数据触目惊心:电池本土化率仅12%,电机控制器8%依赖中国。比亚迪、名爵等中企通过合资模式进入印度,甚至印度自研的电机效率比中国低15%,续航里程连300公里都难突破。
更荒诞的是,印度一边限制中企持股比例,一边却不得不放宽对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限制。印度智库坦言:“想发展电动车,就得继续依赖中国供应链。”
为挑战中国“光伏霸主”地位,印度对中国多晶硅、硅片加征关税,并砸10亿美元补贴本土制造。然而,印度硅片成本是中国的2倍,且80%的原材料仍需从中国进口。
美国对华光伏限制本为印度创造机会,但2024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组件反增40%,连美国买家都绕道印度采购“中国贴牌货”。印度太阳能协会无奈承认:“没有中国技术和设备,我们连电板都拼不齐。”
四、面板战争:技术转移背后的隐忧印度Vedanta集团耗资40亿美元建8.6代液晶面板厂,拉拢中国台湾群创光电技术转移。莫迪政府承诺补贴50%成本,计划2025年投产。
然而,全球70%的面板产能在中国,且日韩已转向OLED技术,印度此时入局如同“捡破烂”。更危险的是,印度工程师仅3%具备电动车系统经验,设备停机率高达43%。一名业内人士嘲讽:“印度工厂连维修都要等中国工程师救场。”
印度政策充满矛盾:限制中企持股至10%,却批准JSW与上汽合作电动车项目;打压中国投资,却允许中企通过“贴牌代工”渗透市场。印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对华进口增速是总进口的2倍,电子、光伏、制药等领域近1/3依赖中国。
连美国都承认:“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不现实。”
莫迪若继续“既要中国技术,又拒中国资本”的投机策略,最终只会让印度沦为“高端组装车间”,而真正的赢家,仍是掌控核心技术的中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