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八铁帽子王都是战功赫赫吗?事实上,在出身面前军功不值一提
在清代宗室王爵体系里,存在“铁帽子王”这一特殊爵称。其分封方式,可细分为“功封”与“恩封”两类。据官方典章记载,于开国之际,凭借卓越军功获封的八位“铁帽子王”,他们的受封源于在军事上建立的赫赫功勋。
然而,值得深入探究的是,在清代开国时期,诸多诸王皆建有卓越军功,部分宗室王公所立功劳,相较于铁帽子王亦不遑多让,甚至更胜一筹。由此可见,凭借军功受封的铁帽子王,之所以能获世袭罔替之殊荣,绝非单纯源于军功,必然存在其他更为关键的因素。
【开国八王的基本概述】
清朝开国之际,获封铁帽子王殊荣的共有八位,他们在清朝的政治格局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八位分别是:礼亲王代善,以其卓越能力于王朝初创时期贡献显著;睿亲王多尔衮,凭借非凡谋略与果敢决断,对清朝发展影响深远;郑亲王济尔哈朗,在政务处理与权力制衡方面表现出色;豫亲王多铎,以军事才能在开疆拓土中屡立战功;肃亲王豪格,在军事征伐与政权稳固进程里展现出杰出才能;庄亲王硕塞,在诸多重要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克勤郡王岳托,凭借自身能力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亦以自身优势为王朝创立贡献力量。
在上述八位王爷之中,仅硕塞与勒克德浑两位王爷,其封王事宜乃清朝入关之后进行。而另外六位王爷,皆于清入关之前的崇德元年,在同一时间获封。
礼亲王代善于诸皇子中,年齿居长。自幼年起,便随努尔哈赤辗转征伐,于开疆拓土之进程中,屡立殊勋,其功绩在众皇子间堪称首位。彼时,太子褚英遭废黜后,努尔哈赤经过审慎考量,遂确立代善为汗位之继承人选,赋予其未来执掌后金政权之重任。
努尔哈赤驾崩后,其遗诏确立八王共同理政之制,此举措引发皇子间激烈的储位之争。在这场角逐中,代善给予皇太极有力支持,使得皇太极最终得以承袭汗位。鉴于代善在这一关键历史节点的突出贡献,他被封为铁帽子王,此举实属顺理成章、毫无异议。
睿亲王多尔衮与豫亲王多铎的情形则别具一格。努尔哈赤辞世之际,彼时多尔衮年仅十四岁,多铎亦仅十二岁。然而,自皇太极登基之后,多铎便获封旗主之位。在此基础上,凭借这一身份,多铎又晋封为和硕亲王。
在皇太极登基后的次岁,多尔衮与多铎方首度随后金军队踏上征战之途。由此可见,于努尔哈赤统治时期,此二兄弟尚未涉足战事。他们获封和硕亲王之位,并非凭借在军事上所建树的功勋。
豪格身为努尔哈赤之孙,年龄却长于多尔衮与多铎。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豪格投身于征服蒙古的战事之中,凭借卓越战功获封贝勒之位。此后,他取代杜度,跻身后金 “四小贝勒” 之列。
济尔哈朗在清王朝历史进程中资历深厚。回溯天命年间,他投身诸多战事,凭借卓越表现,赢得两代帝王的高度信赖。基于其辉煌的军事成就,获封和硕亲王,实乃名至实归。
岳托亦属孙辈之列,其于军事方面建树颇丰,在拥立皇太极一事上更是功勋卓著。回溯至天命时期,相较多尔衮兄弟,岳托所立之功尤为显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清初部分宗室王公,其功绩相较于豪格、岳托、多尔衮与多铎更为卓著,却未获封王爵。
以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为例,早在后金政权创立之前的1611年,他便随五大臣一同出征,并立下战功。彼时,多铎与多尔衮尚未降临人世。此后,阿巴泰协同诸位贝勒率军征伐蒙古扎鲁特部,大获全胜,得胜而归,努尔哈赤甚至亲自出城迎候。
从客观视角审视,在军功方面,阿巴泰仅逊于代善、皇太极与济尔哈朗,在一众宗室成员中,当可跻身军功排名前四之列。然而,就其爵位而言,却仅获封贝勒。与之类似的情况,亦见于博洛、尼堪等宗室成员。
【事实证明出身才是封王的主要依据】
若对开国八王的出身展开细致剖析,便会清晰洞察,他们皆具备“嫡子”这一彰显尊贵的身份属性。其中,即便身份相对稍逊的硕塞,亦是侧室所出。
在努尔哈赤统治的晚期,他将亲率的两旗进行重新分配。其中一旗赐予阿济格与多尔衮,另一旗则授予幼子多铎。此三人系努尔哈赤嫡出,为同胞兄弟,其生母乃努尔哈赤最后一位大妃阿巴亥。
代善、皇太极、济尔哈朗、豪格、岳托以及勒克德浑等人,皆出身于嫡室。在当时的封爵体系下,出身门第对爵位的封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出身低微,纵有赫赫战功,亦难以获封和硕贝勒旗主之位,进而无缘和硕亲王之爵。
以阿巴泰为例,便可清晰阐释此中道理。因其出身庶出,在分封待遇方面,相较于嫡出子存在显著差异。阿巴泰仅获封六个牛录,而诸如多铎、多尔衮等嫡出者,或领全旗,坐拥数十个牛录,或掌半旗牛录,与之相比,差距极为悬殊。
皇太极登基之后,阿巴泰身为汗王兄长,于朝班位次安排上,却被置于与弟弟、侄儿等同序列。为此,阿巴泰心生不满,言辞间流露愤懑之情:“每逢战事,我身着甲胄,奋勇前行;狩猎之时,我佩挂弓矢,积极参与。然而,在赴宴及朝班场合,却让我与晚辈同列而坐,此情形实令我深感羞愧。”
皇太极与诸位贝勒听闻此事后,旋即对阿巴泰予以严词斥责。他们指出,阿巴泰身为贝勒,却心怀不忿,妄图与三大贝勒平起平坐,此行径无疑会扰乱朝纲。倘若阿巴泰成为大贝勒,恐将滋生觊觎汗位之念。
阿巴泰虽屡立战功,且身为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之兄长,以及杜度、岳托、硕拖等之长辈,但因其庶出身份,只能与嫡出的弟弟及侄儿辈的贝勒们处于同等地位。
代善曾明确表示,阿巴泰得以跻身贝勒之位,实乃仰仗六牛录诸申之力。此言意在表明,于阿巴泰而言,获封贝勒实已属万幸之事。
事实上,在封建爵位制度下,庶出诸子的封爵往往受到限制。以努尔哈赤为例,其第三子阿拜、第四子汤古岱及第六子塔拜皆为庶出,即便他们在军事方面建有功勋,却仅获封镇国将军,此爵位较和硕亲王低了六个等级。同样,皇太极之子叶布舒、高塞与常舒,亦因庶出身份,仅被封为公爵,较亲王低四个等级。由此可见,庶出身份在封爵体系中对诸子的地位有着显著影响。
在清朝初期,八位获封铁帽子王的宗室,均因具备尊崇身份,且于王朝开国之际立下显赫军功,故而荣膺王爵。然而,经深度探究可清晰洞察,其“铁帽子王”封号的获得,出身因素实则占据主导地位,相较之下,军功则处于次要层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