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年殖民血泪史!阿尔及利亚与法国的百年恩怨为何至今难解?

小鱼想看世界 4天前 阅读数 1 #推荐

殖民创伤:132年殖民统治埋下的血色基因

1830年7月5日,法国舰队的炮弹击碎了阿尔及尔古城的城墙,开启了北非最惨烈的殖民史。

殖民者以“文明使命”之名将阿尔及利亚人从家园驱赶出去:1848年,《土地法》出台之后,150万公顷农田被强行霸占,原住居民变为佃农。

在1945年的塞提夫大屠杀中,原本是庆祝二战胜利的游行队伍,却遭法军屠杀,45万人倒在了血泊之中。

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建立了两千多个集中营,超过二百一十万阿尔及利亚人,死于战火与镇压。

在奥兰市郊的“白色墓地”,2000具未知名的殖民者遗骸,被妥善地,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然而为独立而献身的烈士墓群,却荒草丛生,杂乱无章。

阿尔及利亚作家马哈茂德·达维希在诗中这样写道:“他们用刺刀,去收割我们的头颅,却拿鲜花,去装点自己的墓碑。”

撒哈拉的核伤疤:法国留下的隐形毒药

1960年至1966年间,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进行了17次大气核试验。

在雷甘试验场,沙尘暴裹挟着钚-239微粒,让方圆百里的村庄,成为“癌症村”。

当地居民阿里·穆罕默德回忆:“我的祖父,在核爆之后三天,死去了。他的皮肤,就像那融化的蜡烛一般,剥落了下来。”

联合国环境署2021年报告指出,试验场周边癌症发病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但法国至今未进行任何清理赔偿。

更讽刺的是,阿尔及利亚的铀矿,仍在为法国的核电站供能。

2022年,阿尔及利亚宣布,将起诉法国,索赔200亿欧元的核污染赔偿,巴黎的回应却是“核试验是冷战时期的必要之举”。

外交"互撕":从签证到西撒哈拉的权力博弈

2023年,阿尔及利亚突然收紧了法国公民签证政策,其起因乃是法国在西撒哈拉问题上所持的立场。

当阿尔及利亚支持西撒哈拉独立运动之时,法国却与摩洛哥站在一处,甚至在联合国投出了关键的反对票。这种“文明冲突”延伸至了街头:在阿尔及尔大学门口的“反法语示威”与巴黎的“阿尔及利亚移民抗议”形成了镜像。

签证争端背后,是能源领域的较量。阿尔及利亚每日向法国输送20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

不过在2021年,却察觉法国电力公司借助“法郎区”体系将阿尔及利亚外汇储备的40%硬塞进了巴黎银行。这般“经济殖民”之举使两国关系深陷恶性循环之中。

文化撕裂:法语VS阿拉伯语的世纪之战

在阿尔及尔的街道上,“删除法语”的涂鸦与“法语学校”的金色招牌一同出现了。在教育系统里,学习法语的学生数量,大概是学习阿拉伯语的学生的三倍了。

然而2020年爆发的“语言革命”运动促使着十万名学生拒绝去参与法语考试了。在社交媒体上,“法语是殖民病毒”这一话题标签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了,同时也引致了热烈的争论了。

代际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70岁的退休教师法蒂玛坚定地用“法国”语言记录自己的回忆录,不过她的女儿却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阿拉伯语复兴行动”。

这样的对立,逐渐扩展到了地名的更改问题上:1962年国家独立之际,原本被“法国人”称为“新阿尔及尔”的地方更名为“本贝拉城”。但是在地图之上,仍然有80%的地名继续保留着“法语”的痕迹。

能源合作:能抚平百年仇恨吗?

阿尔及利亚地下,埋藏着欧洲13%的天然气储备,法国核电站70%的铀原料,来自其铀矿。2023年,两国签署的《能源伙伴关系协议》,承诺投资200亿欧元,不过该协议文本,被批评为“新殖民契约”。

阿尔及利亚能源部长直言:“我们不想成为法国的能源附庸,就如同殖民时期成为他们的农业殖民地那般。”

年轻一代的视角,或许能带来转机:阿尔及利亚裔法国导演阿布德尔拉齐克·拉马达尼的新片《双生火焰》,用法语与阿拉伯语双声道来讲述移民故事,在首映式上,两国观众的掌声,持续了17分钟。

这种文化对话,能否超越政治仇恨?正如阿尔及利亚诗人伊本·卡西姆所写:“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以两种语言歌唱,仇恨的坚冰,才会开始消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鱼想看世界

小鱼想看世界

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与世界对话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