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的一句“至死不原谅”,像一根背刺,永久扎在李玉刚的心头

盖尔文社 1个月前 (02-25) 阅读数 3 #娱乐

2006年《星光大道》后台,28岁的李玉刚对镜勾画旦角妆容,指尖颤抖着涂上最后一抹胭脂。这个动作他练习了上百遍,却在此刻显得格外生疏。舞台总监掀开帘子催促:"该你上场了!"他深吸一口气,踩着三寸厚底鞋迈入光束,就此开启了一场席卷传统文化的风暴。

长春某地下音像店里,21岁的李玉刚蜷缩在货架间听梅兰芳唱片。老板娘记得他总在打烊后模仿《贵妃醉酒》的身段,有次不慎打碎水晶摆件,用三个月工资才赔清。1999年寒冬,他因交不起房租被赶出地下室,带着仅有的两盘戏曲磁带露宿广场长椅。巡警发现时,他正用报纸裹着戏服吊嗓子。

2012年央视春晚彩排现场,梅葆玖拂袖离去的画面成为导播间噩梦。当时李玉刚说完"代表梅派"后,现场音响师慌忙切断返送,却仍晚了一步。梅先生离场时,将父亲留下的象牙折扇遗落在化妆台,这把见证过中日建交演出的古董,至今锁在央视道具库未敢归还。

梅葆玖逝世前三个月,李玉刚曾托人递上亲笔信。信纸选用故宫文渊阁特制笺,墨迹里混着观音殿求来的香灰。收信人却将信原封退回,附言"梨园规矩,拜师需三跪九叩"。彼时正在西藏采风的李玉刚,收到退回的信件时,手机显示海拔5020米。

国家大剧院某次研讨会上,李玉刚的《昭君出塞》引发激烈争论。京剧名家裴艳玲拍案而起:"这是对传统的亵渎!"而年轻观众席爆发出雷鸣掌声。争议最盛时,他一度被禁止使用"京剧"标签,只能以"国风音乐人"自居。某次商演合同里,甲方特意注明"不得提及任何戏曲流派"。

如今的李玉刚,当被问及当年风波,他抚摸着手腕上的沉香念珠:"艺术就像这串珠子,需要代代摩挲才能包浆。我不过是颗莽撞的顽石,碰响了千年编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盖尔文社

盖尔文社

娱乐无界,八卦有约,揭秘幕后,笑谈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