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工程咨询院(青岛产业研究院)打造高质量发展“城市大脑”

齐鲁晚报 1周前 (04-16) 阅读数 1 #推荐

尚青龙 青岛报道

在青岛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一个“隐形智囊团”的身影始终活跃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人口发展等关键领域。青岛市工程咨询院(青岛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青岛院”)始终坚守“客户立场、专家视野”的服务理念,秉持“敬业、进取、开放”的企业精神,为城市发展提供前瞻性、系统性的智力支持。2024年,青岛院43项优秀咨询成果从上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涵盖产业研究、社会治理、人口战略、重大工程等多个维度,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大脑”之一。

2024年8月,青岛市工程咨询院(青岛产业研究院)启用新办公楼—咨询大厦。

锚定未来产业赛道:

为城市经济“把脉开方”

“抓产业研究服务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2024年青岛市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工作目标。青岛院第一时间跟进,按照部署配合青岛市发改委谋划好产业研究工作,努力打造产业研究金字招牌。

2024年4月,青岛院编制“全市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的行动建议”,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原主导发展的24条产业链基础上,进一步筛选未来发展的重点细分赛道。这项研究如同“产业导航”,既要梳理青岛具备发展潜力的赛道,又要分析新技术、新模式的竞争格局。在专业机构及专家意见的指导下,青岛院项目组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分析步骤,包括市场数据收集、竞争格局分析、竞争优势解读等,对产业赛道进行了深入的评价和筛选。最终经过三轮筛选,从62个潜在赛道中精选出芯片、新型显示技术等40个核心赛道。这也是青岛院参与开展的首个市级系统性产业研究。

“这不仅是技术、模式筛选,更是战略选择。”项目组负责人称,研究引入“赛道”概念,强调产业发展的动态竞争性。例如,在新型显示技术领域,青岛拥有京东方等龙头企业,但配套产业链尚不完善。报告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生态。该成果在青岛市发改委“十佳业务成果”评选中斩获产业类第一名,成为青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路线图”。

破题汽车产业转型:

“长跑”与“冲刺”并举

汽车产业是青岛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智能互联时代的关键赛道。面对转型挑战,2024年底,青岛院课题组通过龙头企业走访、部门座谈、专家咨询等方式,深入剖析并明确了影响青岛汽车产业发展的五大关键问题,最终形成《关于青岛市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研究报告》。报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规划了长期的发展战略,也制定了近期的攻坚任务,为青岛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注入动能。

其中,报告提出了“稳存量、建集群、抢示范、抓创新、优生态”的总体思路,明确了5大对策措施、13条重点任务。特别是针对重点整车企业,报告创造性地实施了“一企一策”战略,为各企业量身打造了个性化的转型方案。

这份报告成为青岛汽车产业的“智慧引擎”。青岛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专题会,以此为基础制定未来规划。2025年2月,青岛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行动计划提出,青岛将紧抓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脉络,以主推现有整车企业的转型升级为核心,实施“单车智能与网联赋能”双线战略并行,打造全国重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高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到2027年,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模将提升至3000亿元。

儿童友好社区:

从“标准制定”到“幸福落地”

在青岛市市南区某社区,孩子们正围着新改建的“口袋公园”嬉戏,这里的滑梯高度、地面材质均符合《青岛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标准》。这份标准的诞生,源于青岛院2024年完成的儿童友好社区系列咨询成果。

青岛院一直关注研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23年,青岛院牵头编制的《青岛市申报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助力青岛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2024年,受青岛市妇联委托,青岛院进一步完成《建设儿童友好社区调研报告》《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标准》《2024年儿童友好社区评审会专家组意见》《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核查报告》四项成果,覆盖前期策划、社区调研、建设标准、现场核查、专家评审、整改落实全流程。

依据标准,青岛院组织了儿童友好社区专家评审,从50余个社区中评选出15个示范社区。青岛市妇联对示范社区给予资金奖励。这些社区如同“城市微细胞”,通过细节改造提升儿童幸福感,让“儿童友好”变为触手可及的温暖。

人口战略:

用数据模型破解“引才密码”

2024年3月,根据青岛市委专题会议关于开展大力吸引外来人口政策研究的部署要求,青岛院项目组配合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快速反应,形成《关于着力吸引外来人口促进我市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该建议获得高度评价,提升了该院在人口研究领域的智库影响力。

报告梳理了过去十年青岛市人口发展变动数据,全面分析了影响全市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产业结构、创新创业场景、城市活力和公共服务等,对比国内城市引人政策,年轻人择业择居意愿变化,用数据模型对外来人口增量进行预测分析……以数据为笔,描绘青岛未来人口的“增长曲线”。

青岛院长期以来坚持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和人才、产业一体化研究的工作思路,基于在托育教育、就业吸引、人气活力和产才融合等领域的前瞻性、储备性工作,高效高质完成研究成果,有效实现院智库工作“想在前”“谋在前”“出思想”“出价值”。

重大民生工程协调:

图书馆新馆背后的“协调智慧”

在青岛邮轮母港启动区,青岛市图书馆新馆项目正加速推进。这是全市首个“地上地下分建、多方联合开发”的政府投资项目。2023年底,青岛院承担了该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等咨询服务。

青岛新图书馆项目效果图。

此前,青岛院曾编制《青岛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一批国家级、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以提升市文化设施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并参与研究市图书馆新馆的选址、功能定位、规模论证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设施类项目咨询经验。

该项目是青岛市第一个地上、地下分开,且地上又分两家企业开发建设的政府投资类项目,同一块地涉及三家建设单位,实施界面复杂。在咨询服务过程中,青岛院项目组充分发挥综合咨询服务优势,牵头协调,做好与项目单位、设计单位、政府部门等多方的沟通对接,逐个解决遇到的难点堵点,提出多项解决方案,高效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三家建设单位如同‘三驾马车’,方向一致但步调难统一。”项目组负责人回忆,院里牵头协调多方,合理论证关键规划指标;破解缺少停车及设备用房空间难题;深入研究设计方案,科学测算投资规模;破解设计方案部分指标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别于2024年7月、10月获得批复,为这一文化地标按下“加速键”。

自贸区服务业:

打造“双核两区”新格局

在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现代服务业正成为开放新高地。2024年,青岛院编制的《自贸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议》提出构建“2+4”产业体系,即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为引领,航运物流、新型贸易、现代金融、专业服务为主导,形成“双核两区”空间布局。

“整个项目咨询工作,历时近5个月,秉持与国家、省市工作要求紧密衔接、与管委战略部署一脉相承、与青岛片区特点紧密结合、与典型片区对标借鉴的原则,经过座谈、实地踏勘、思路大纲研究、初稿编写和修改完善等阶段,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建议,形成最终报告。”项目负责人称,建议从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对外开放、制度创新方面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并在细分产业的分析中,尤其是在现代金融和现代贸易产业,针对离岸贸易、易货贸易等新型贸易以及深化自贸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为自贸区服务业注入“新动能”。

智库未来:

从“服务决策”到“引领创新”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加速融合的今天,城市竞争的本质是战略远见与创新能力的竞争。青岛市工程咨询院(青岛产业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马国喜在接受采访时说,“青岛院始终践行‘想在前谋在前’的智库使命,不仅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更要成为预见城市未来的‘最强大脑’。”

尤其是,随着青岛产业研究院的成立,青岛院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升级,将进一步向“战略预判、产业孵化、生态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智库转型。马国喜称,青岛院将依托产业研究院平台,依托青岛城市优势,聚焦人工智能、海洋科技、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持续做好前瞻性研究,为青岛抢占更多未来赛道提供“机会清单”。不仅要寻找机会,更要让研究报告从“纸面”跳进“工程”。未来,青岛院将深化“人才—产业—城市”协同研究,整合“研究+资本+服务”资源,推动智库成果向产业实践转化。

展望“十五五”,青岛院将继续以国家战略为舵、以地方需求为帆,从“服务决策”到“引领创新”,以更超前的视野为青岛擘画新蓝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

山东省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