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华脱钩?美国疯狂加税:中国为捍卫粮食安全,又干了一件大事

江卿曻 3天前 阅读数 66 #国际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曻

前言

在全球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针对中国的关税措施不断升级,尤其是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加征高达104%的关税。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从来都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之一。

在此形势下,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是否能够稳住自己的“饭碗”?而我国为了捍卫自己粮食的安全,又做了怎样的大事呢?

美国关税下的中国粮食

2025年4月8日,美国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4%的关税,尤其是在农业领域,这一举措让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中国的农业依赖于大量的进口农产品,而美国则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国之一,然而这场关税的加剧并非只有负面影响,它也激发了中国加强自身农业产业链和粮食安全的决心。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并提出了众多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规划。

例如2024年出台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便明确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规划》中提到的多项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为应对可能的国际压力,特别是美国加大关税带来的挑战,中国早已采取了一系列基础性措施。

通过提升粮食产量、加强耕地保护、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等方式,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国家明确提出,未来将进一步增加粮食单产,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确保国内市场的供应稳定。

尤其是在耕地保护方面,规划中明确要求要守住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通过对耕地的严格保护,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生产的潜力,确保粮食自给自足,中国并非仅仅依赖自然资源的保护,更多的是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改良土壤质量等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让每一寸耕地都能发挥其最大的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农业技术的进步为中国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从基因改良作物到智能化农业设备,中国农业正在迈向“高科技”时代。

尽管中国已经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一些特殊粮食面前,仍然在依赖外部,例如大豆、油料作物等,这些产品在中国的粮食供应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不仅在国内加强农业生产的投入,还开始在全球粮食市场上寻找新的出路。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不仅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粮食贸易合作,还通过技术输出、农业投资等方式,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尤其是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农业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争取话语权的体现。

中储粮集团又干了件大事

中储粮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与管理机构,一直在推动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近中储粮集团通过一个重大的项目再次吸引了各界的关注,膜粮仓的建设与应用。

气膜粮仓的技术创新来自于一种新型的充气结构仓体技术,传统的粮仓结构通常依赖于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这些传统方式虽然稳定,但在建造成本、施工周期以及灵活性方面存在不少缺陷。

而气膜粮仓则采用了一种高强度的塑料膜材料,依靠充气形成仓体,不仅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还缩短了施工周期。

气膜粮仓的构建与运行,通过智能化的系统来调节和控制仓内的温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从而为粮食提供更为安全和稳定的储存条件。

气膜粮仓技术最初源于对其他领域,如煤气储存、气密性仓库的技术借鉴,经过中储粮集团的技术改造和创新,逐步发展为适用于粮食储存的现代化方案。

中储粮集团的这一举措,展示了粮食储存领域技术创新的潜力,为未来的粮食储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中储粮集团的气膜粮仓建设项目开始于2017年,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该集团在多个粮食主产区逐步投入建设气膜粮仓。

而在今年的3月24日,三座仓体直径为24米,仓高33米,气膜粮仓的储粮能力可以达到9000吨。

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仅是对传统粮仓的简单替代,它还是一次技术与实践的革新,气膜粮仓的设计灵活性高,可以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进行定制。

比如在气候较为潮湿的地区,气膜粮仓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调节仓内湿度,避免粮食因湿气过重而发霉;在干燥地区,系统则可以自动调节湿度,确保粮食存储环境的稳定。

气膜粮仓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低成本和短建设周期,传统的粮仓建设,尤其是大型钢结构和混凝土仓库的建设,涉及复杂的施工工艺和高昂的材料费用,建设周期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而气膜粮仓的设计和施工非常简便,所需时间大大缩短,气膜粮仓的建设周期通常仅需3周左右,充气成型的过程更是只需不到一小时。

气膜粮仓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其优秀的密封性和适应性,通过高强度的塑料膜体和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

气膜粮仓能够有效地保持仓内的恒温恒湿环境,减少外界气候变化对仓内粮食的影响,传统粮仓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空气湿气、害虫入侵等因素的干扰,导致粮食损失。

而气膜粮仓通过智能系统调节湿度,防止霉变和腐烂,大大减少了粮食的损耗。

气膜粮仓不仅能有效保护粮食,还具备较强的环保和节能优势,气膜仓体采用高效保温材料,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度波动带来的能耗,节省能源消耗。

此外膜材料的使用也更加环保,具有较强的可回收性,减少了传统钢材和混凝土使用带来的环境负担。

2018年,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特别是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导致中美两国的贸易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为了回应美国的挑衅行为,中国不得不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以维护国家利益,在农业领域,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成为中国政府反制策略的核心部分。

由于美国是全球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其出口的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产品长期占据了中国市场的重要份额。

美国关税政策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中国市场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迫使中国不得不寻找新的粮食供应来源。

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单纯的以关税作为手段,而是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长远战略布局。

例如针对美国加征关税的决定,中国迅速启动了对原产于美国的农产品加征关税的政策。

中国农业反制措施

中国在反制措施中首先加强了对国内农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提高农业补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中国努力提高国内粮食产量,减少对外国农产品的依赖。

除了增加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外,中国还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基因改良作物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粮食的单产,还能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使得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占据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美国的关税政策使中国意识到,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采取的反制措施通过加强国内农业生产、推动科技创新、改善粮食储存等手段,提升了国家在粮食生产和储备方面的能力。

反制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通过科技创新和现代化设备的引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智能化、精细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农业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还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在未来,农业将不仅仅是粮食生产的工具,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过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中国能够更自由地与全球其他粮食生产国进行合作,提升了市场谈判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同时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也为中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保障,促进了中国农业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化。

中国通过实施一系列反制措施,不仅增强了粮食自给自足能力,还提升了国家在面对全球风险时的应对能力。

结语

面对美国的贸易压力,中国并未止步于单纯的反制措施,而是通过全方位的农业战略规划,力求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推动国内农业的现代化。

随着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保障粮食安全、捍卫国家自主权,已经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章

《中国首批9000吨级气膜粮仓亮相湖南》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江卿曻

江卿曻

道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