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记录鲁迅在世的最后一天即便再伟大在死亡面前也变的平庸
【前言:】
1936年10月18日,鲁迅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尽管疾病缠身,他依然笔耕不辍,继续创作。
鲁迅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深刻揭露了社会底层的种种不公与苦难。毛泽东曾高度赞扬他,指出“鲁迅的创作道路,代表着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文学领域享有崇高声望的他,晚年却不幸患上了严重的肺部疾病。
【鲁迅的一生】
鲁迅在55岁时离世,他于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境优越,他从小对普通民众的贫困生活缺乏直观了解。
鲁迅的童年时光充满欢乐。他在百草园里,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和伙伴们嬉戏玩耍。这些场景展现了他幼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通过鲁迅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童年时的纯真与快乐。
1893年,鲁迅的祖父因故入狱,这成为家族衰落的开端。紧接着,鲁迅的父亲染上重病,为了筹措医药费,家中值钱的物品几乎全部典当一空。
鲁迅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父亲的病》这篇作品中,他提到一元四角钱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尽管花费了大量金钱,但最终仍未能挽救父亲的生命。成名三年后,鲁迅的父亲因病去世。这一经历不仅揭示了当时医疗条件的落后,也反映了普通家庭面对疾病时的无奈与痛苦。
鲁迅的母亲为了供他读书,咬牙凑出了八块钱学费。鲁迅不负众望,学业表现优异,最终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赴日留学的公费资格。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最初选择的是医学道路。在日本完成两年语言学习后,他转而攻读医学专业。然而,在深入接触医学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医术只能治愈人的身体疾病,却无法改变人们的思想,更无法帮助人们摆脱愚昧的社会环境。基于这种认识,鲁迅果断放弃了医学事业,转而投身文学创作,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唤醒民众。
鲁迅以其丰富的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文学研究领域贡献了宝贵的资源。
【鲁迅的婚姻】
鲁迅的人生中,与两位女性有过交集。第一次婚姻是家庭包办的。那时鲁迅正在日本求学,母亲来信说给他找了一个媳妇。女方叫朱安,是个典型的旧式女子,还裹着小脚,年纪比鲁迅大上三岁。
鲁迅得知此事后,内心极为抵触。他对封建礼教下的强制婚姻深感厌恶,然而面对母亲的坚持,他无法违抗,只好无奈接受。
鲁迅向母亲提出,他回国前朱安得做两件事:一是解除缠足,二是学会识字。这两项要求是他对朱安的基本期望,也是他回国后与朱安共同生活的前提。
鲁迅从日本回来后,和朱安成了亲,但之前提的两个条件都没兑现。据他身边人讲,新婚之夜鲁迅还在新房里过夜,可第二天就搬到书房去睡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鲁迅对这门亲事极为抵触,甚至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朱安后来虽然名义上是鲁迅的妻子,但两人之间并无实质的夫妻关系。直到朱安离世,鲁迅始终没有选择与她解除婚姻关系。
鲁迅四处奔波期间,朱安始终在家乡照料他的母亲。鲁迅47岁移居上海后,与许广平共同生活,直至去世。
【鲁迅的最后一天】
许广平回忆,鲁迅去世那天,他依然像往常一样穿戴整齐,准备出去散步。那时候,鲁迅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度衰弱,多年的肺结核和其他病症持续影响着他的健康。
许广平得知鲁迅打算外出,便建议他留在家中休息。然而,鲁迅坚持己见,许广平无奈之下,只得陪同他一同外出散步。
鲁迅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书房里执笔为章太炎撰写悼词。当时无人预料,这篇未完成的文字竟成了他生前的绝笔之作。
鲁迅先生外出拜访了一位日本朋友,两人畅谈许久,直到夜深才返回住所。刚到家没多久,他的弟弟便前来探望。见到弟弟,鲁迅显得十分高兴,两人继续交谈,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谈话间,他们都忽略了鲁迅其实身体抱恙,本应早些休息。
许广平在一旁干着急,却帮不上忙。等鲁迅的弟弟离开后,她赶紧催促道:"天都这么晚了,你该睡觉了。"
此时的鲁迅毫无睡意,与弟弟交谈时情绪高涨,顺手点燃了一支香烟。
翻阅鲁迅的作品时,不难发现他对香烟有着极大的依赖。每天清晨起床后,他就开始吞云吐雾,有时一天能抽掉整整50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通常只能选择价格低廉的香烟来满足自己的烟瘾。
尽管鲁迅深知自己患有肺结核,抽烟会加重病情,但他仍无法抗拒烟瘾。尽管心里清楚吸烟有害健康,鲁迅还是忍不住继续抽烟。
从1936年起,鲁迅的健康状况就急剧恶化,但他性格坚韧,面对病痛从不轻易示弱。他误以为自己的症状只是小问题,没必要大惊小怪,因此拒绝住院接受系统的治疗。这种对病情的轻视,导致他的身体状况逐渐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
鲁迅的病情日益恶化,最终因呼吸不畅无法继续工作,在友人劝说下才去医院就医。
在医院里,美国医学专家检查了鲁迅的病情后大吃一惊。他的肺结核已经引发了严重的肺积水,情况非常危急,需要立即住院接受治疗。
尽管如此,鲁迅并未选择在医院久留。他始终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因此决定回家继续投入工作。
不久后,鲁迅凭借坚韧的意志重新投入创作,偶尔还能外出走动。这让许广平和友人们看到了希望,他们觉得鲁迅的身体状况似乎在逐渐好转。
事情可没你想得那么简单。身体出了毛病,光靠硬扛就能痊愈?这显然不太现实。
鲁迅吸完烟后躺下休息,半夜时分却猛然惊醒,呼吸困难,剧烈咳嗽不止。
许广平被鲁迅的动静惊醒,发现他的状况异常,便立即取出家中的常备药品进行急救。然而,这次用药并未产生任何缓解效果。
鲁迅试图躺下休息片刻,但剧烈的病痛让他无法安睡,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始终找不到一个能缓解痛苦的姿势。
许广平察觉事态紧急,立即准备去请长期为鲁迅诊治的内山医生。那时请医生需要出示书面凭证。尽管病情危急,鲁迅仍坚持亲自到书桌旁写下求医凭证。
鲁迅的手指因疾病肿胀发紫,几乎无法握住笔杆。他勉强写下几个字,便感到全身乏力,难以继续。
许广平见状,既焦急又怜惜,劝鲁迅只需简明扼要地写几句即可,但鲁迅坚持反复推敲,最终才完成这张便条。
内山赶到鲁迅家时,鲁迅的身体状况已极度恶化,许广平正守在床边,不停地为他擦拭汗水。
医护人员首先为鲁迅持续提供氧气支持,随后又使用强心药物进行救治。这一夜,所有人都难以入睡,大家都在心中默默期盼,希望鲁迅能够平安度过这个夜晚。
直到深夜,许广平守在床边,目睹心爱之人的呼吸逐渐微弱。她在他耳边轻声呼唤,却再也得不到任何回应。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享年55岁。
【结语】
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人们都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作为一位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为祖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他的离去让人惋惜不已。这位文化巨匠的逝世,不仅是个人的生命终结,更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他用笔杆子为民族呐喊,用艺术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范畴。如今,这样一位精神导师的离去,让整个社会都感到痛心。
鲁迅生命的最后一天,与常人无异。死亡面前,无人能逃脱,不论身份高低贵贱。面对生命的终结,所有人都显得同样无力。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文学作品依然深深影响着后世。他的文字始终铭刻在人们记忆中,持续激发着读者的思考与共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鲁迅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更揭示出人性中永恒的真理,这正是其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