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豁免部分“对等关税”后,不到48小时!中方再次声明
2025年4月12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豁免计算机、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等产品的“对等关税”,距离其4月10日暂缓对部分贸易伙伴加征关税仅隔两天。
这场被媒体形容为“深夜悄悄行动”的政策调整,折射出美国关税策略的混乱与焦虑。
面对美方的“一日三变”,中国在48小时内连续通过商务部、外交部渠道发声,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古训,将这场贸易博弈推向更深层次的全球治理之争。
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4月2日启动“对等关税”计划以来,政策轨迹呈现出戏剧性波动:4月10日以“其他贸易伙伴不报复”为由暂缓加征高额关税,却在4月12日深夜以“官网无链接、文件内容绕口”的方式豁免电子产品关税。这种朝令夕改的决策模式,不仅让苹果、英特尔等科技巨头陷入供应链混乱,更暴露出三大结构性矛盾:
1. **战略目标失焦**:从宣称“夺回制造业”到豁免核心科技产品关税,美国既想通过关税压制中国产业升级,又无法承受本土科技企业断供风险。正如美国前财长萨默斯所言,这种政策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自残行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概率攀升至60%。
2. **决策机制紊乱**:白宫、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的表态屡现矛盾,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称“没有国家能脱身”的同时,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却暗示“豁免可能仅持续一两个月”。这种权力分散下的政策摇摆,使得企业连“五天后的规定”都难以预判。
3. **国际信用透支**:从4月2日誓言“永不改变”到10日暂停、12日豁免,美国的政策可信度遭受重创。欧盟贸易专员直言:“世界经济的运行需要稳定性,而非华盛顿的即兴表演”。
#### 二、中方回应的战略定力与外交智慧面对美方政策波动,中国在24小时内通过多层级、多维度回应构建起系统性话语框架:
- **原则底线**:商务部与外交部同步强调“贸易战没有赢家”的核心立场,将美方豁免定义为“修正错误的一小步”,要求其彻底取消单边关税。这种“既肯定微调,又坚持根本诉求”的策略,既避免陷入“为小利折腰”的舆论陷阱,又为后续谈判保留空间。
- **历史纵深感**:通过引用“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古训,将当前争端置于中美50年经贸关系史中审视。正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破冷战坚冰所揭示的真理——矛盾的解铃人从来不是对抗,而是相互尊重的智慧。
- **多边联动**:在中欧高层密集互动背景下,外交部特别强调“维护世贸组织核心地位”,将双边博弈升维至全球治理层面。数据显示,中欧经济总量占全球1/3,贸易体量超1/4,这种“非对抗性联盟”的形成,正在重塑贸易规则制定权。
#### 三、全球产业链的“去美国化”觉醒美方关税政策的反复,客观上加速了全球供应链重构进程:
1. **科技产业链重组**: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关税的“豁免—加征—再豁免”,迫使台积电、三星将先进制程产能向东南亚转移。中国则通过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的产能扩张,构建起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的自主闭环。
2. **数字货币突围**:为规避美元结算风险,中俄能源贸易中本币结算比例已达85%,数字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跨境支付试点扩大。这种“去美元化”实践,正在削弱美国金融制裁的威慑力。
3. **规则体系竞争**:RCEP与CPTPP的生效,使得亚太地区形成两套并行的贸易规则。中国通过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在数字关税、数据流动等新领域争夺标准制定权。
#### 四、未来博弈的三大观察维度1. **美国中期选举的政治算盘**:特朗普政府选择在4月密集调整关税,或为2026年中期选举铺垫。通过“豁免科技产品—加征传统产业关税”的组合拳,既安抚硅谷金主,又巩固铁锈带票仓,但这种精算可能被通胀压力反噬。
2. **中国反制工具的创新**:除传统的关税反制外,中国或通过《反外国制裁法》建立“实体清单2.0”,对配合美国遏华政策的企业实施技术准入限制。稀土加工技术、光伏硅烷流化床等“隐形武器”的威慑力正在显现。
3. **全球南方国家的角色转变**:印度、越南等“替代供应链”国家开始警惕成为中美博弈的“夹心层”。印度商工部最新政策要求外资企业本地采购率提升至70%,这种“去依附”努力可能催生新的地缘经济板块。
#### 写在最后:超越关税战的文明对话当美国还在关税数字上玩“朝三暮四”的游戏时,中国已着手布局更宏大的叙事——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到全球安全倡议,从碳中和承诺到数字丝绸之路,这些超越贸易争端的新议程,本质上是在重构全球化的话语体系。
历史将证明,21世纪的文明对话不会停留在关税税则表的加减法上,而在能否建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共生智慧。
正如古丝绸之路上,商队携带的不只是货物,更是对差异的包容与对规则的敬畏,这或许才是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终极密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