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厉害了,不知不觉帮了大忙,困扰我国30年的稀土难题终于破解

未央史默事 5天前 阅读数 253 #社会
前言

稀土作为现在全球所需的材料,涉及到军工以及我们所用的电子设备,这也恰恰这也表明了稀土的重要性,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现在是当之无愧的稀土存量、开采、精细化大国。

不过,也并不是只有我国紧紧的盯着稀土的发展,日本方面早早的也开始了对稀土的开采。

我们也都知道日本的国土过于狭小,这也就注定了他们的稀土存量不多,由此也使得日本将目光投向了深海。

出乎意料的是,就是因为他们的这一举动给我们帮了一个大忙。

日本深海稀土开发

提起半导体强国日本,很多人都知道它在芯片、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强大实力,却鲜有人注意到其背后隐藏的“资源焦虑”。

作为制造业大国,日本每年消耗的稀土量位居世界前列,小到手机震动马达,大到军工雷达系统,都离不开稀土元素的加持。

然而这个国土面积仅相当于云南省的岛国,自身稀土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90%以上的需求都依赖进口,一旦供应渠道被切断,整个制造业都将面临停摆危机。

这种被“卡脖子”的危机感,让日本在2012年做出了一个疯狂决定——向深海要资源。

当年日本科学家在南鸟岛海底5000米处,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稀土泥。

检测数据显示,这片深海矿区的重稀土含量超过中国华南矿区20倍,仅镝元素储量就够全球使用730年,铽元素更是达到中国已探明储量的35倍!

这个发现让日本朝野上下兴奋不已,国会连夜通过《海洋资源复兴法案》,誓要打破对进口稀土的依赖。

为了将深海宝藏据为己有,日本政府开启了疯狂的“烧钱模式”:对参与深海开采的企业给予75%的补贴,还送上长达十年的免税优惠。

设立“稀土武士”勋章,重奖在技术研发上有突破的科研人员。

2022年斥资60亿日元打造超级采矿船“地球号”,配备的扬泥管能深入5000米海底,2023年又追加4400万美元研发AI采矿机器人,号称能实现海底自动分离稀土。

虽然,日本研发的非常起劲,但现实很快给日本泼了一盆冷水。

实际开采中,各种问题接连暴露:每提取1公斤稀土就要消耗10吨泥浆,算下来成本比市场价高出整整8倍。

铺设在台风频发海域的6000米管道,实际使用寿命不到设计标准的3%;采矿设备在湿滑的海底根本站不住脚,履带打滑成了家常便饭。

最惨的时候,日本的深海采矿项目每天要亏损200万美元,这个“烧钱无底洞”最终让日本不得不暂时叫停计划。

然而戏剧性的是,日本在深海稀土领域的疯狂投入,却意外给中国稀土产业带来了转机。

中国得到启发

2012年日本的深海发现,让中国意识到必须摆脱传统稀土开采模式的局限。

同年,中国火速启动“深海稀土资源潜力研究”项目,一支由地质学家、海洋工程师组成的精锐团队,开始向未知的深海进军。

不同于日本的盲目冒进,中国科研人员选择了一条“逆向创新”之路。

他们把日本交的“天价学费”转化为宝贵经验:当日本采矿设备在海底打滑时,中国工程师在履带上设计出独特的防滑纹路。

针对日本燃油设备能耗高的问题,中国团队大胆尝试纯电驱动技术。

经过多次次试验,2024年,一台颠覆性的深海采矿车横空出世——这台纯电设备不仅能下潜到6000米深海,能耗还比日本设备降低了40%。

这些技术突破带来的连锁反应,很快在国际舞台显现威力,当美国试图用关税大棒施压时,中国果断祭出稀土管制措施。

要知道,美国虽坐拥芒廷帕斯等稀土矿,但缺乏关键的开采和提纯技术,90%以上的稀土产品仍依赖进口。

结语

如今中国手握深海开采“黑科技”,牢牢掌控着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动权,让美国空有制裁的架势,却无处发力。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日本当年孤注一掷的深海冒险,无意间竟成了中国稀土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源博弈中,中国没有重复对手的老路,而是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突围之路。

从跟跑到领跑,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诞生于对失败经验的深刻反思与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环球时报——2022-12-26《日媒:日本计划2024年从海底开采稀土,以减少对华进口依赖》

上观新闻——2024-07-12《在4000米深海底“探秘挖宝”!中国深海采矿车取得重大突破引关注》

新浪财经——2024-06-23《我国造出全球首台深海矿车,6000米海底电驱动挖矿,还能海底充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未央史默事

未央史默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