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法审美的误区
当今书坛争议最热烈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丑书”横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民众还沉浸在传统审美当中,对当今书家的创作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包容,所有有个性的当今书家几乎都被贬为丑书大师,也就营造了当今书坛“丑书”横行的假象。
当今书坛审美分歧非常大,几乎难以调和,很多书法家抓住时代契机,勇于创新突破,但是很多民众却丝毫不给予认同,反而斥责书法家亵渎书法,更有个别书家借机愚民伐异,迎合民众,大肆挞伐同行,更加助长民众对当今书坛的厌恶情绪。
对于当今书坛丑书的争议,一方面反映出新旧两种审美标准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今书法审美角度的误区。
书法是从实用性书写当中发现并提炼出艺术美而形成的,所以具有实用性,也有艺术性,在书法承载着文化传承重任的古代,书法是强调实用性的,艺术性只是一种修饰。
那个年代人们在欣赏书法的时候都是先读后品,先读文字内容,然后结合文字内容情感去品味书法艺术构成,在传统的书法审美当中,文字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抛开文字内容去感受书法情感是不现实的,比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充满悲愤,其中主要缘于对内容的解读,然后再品味书写节奏与文字内容情感是否契合。
如果同样用《祭侄文稿》的节奏去写大张伟《洗刷刷》的歌词,恐怕很多人就会在脑海中再现出出作者乐不可支的场景。脱离开文字内容是很难仅仅从书写节奏中准确感受情感的。
古人常有看书识人的典故,比如王羲之写过一封信,对方一眼就看出王羲之病了,其实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作者书风非常了解的情况下,否则就有点玄幻的成分了。
可见古人审美书法作品,参考了太多对文字内容和作者性格的因素,审美的主要角度是揣测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品味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但是伴随着科技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书法只能向着纯艺术的方向发展,书法必然会突破所有束缚,更为开放的发展。
书法已经无法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这时文字内容就不再是书法表现的主体,那么线条、结字和构图成为书法家向书法注入文化的主要表现途径。
王冬龄先生的乱书甚至已经牺牲了识读性,再想要从文字内容去品味书法就不再切合实际,这时书法审美的角度也应该进行调整。
观者品味书法时不应该再去揣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要思考自己看到了什么。不同的人在品味同一件当今书法作品时,体会是可以完全不一样的,这与传统书法审美是不同的。
面对《祭侄文稿》,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感受到悲愤,因为这是《祭侄文稿》表达出来的准确情感。
但是当今书法作品却不同,王冬龄先生的巨制《逍遥游》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有的人只看到了混乱,也有人会感受到博大、广阔。
艺术和糟粕本就一纸之隔,有的人去看话剧《茶馆》也会睡着,有的人看到一泡狗屎也能启发灵感,观者的层次决定了他看到的是艺术还是垃圾。
所以当今书法审美的重点不是试图解析作者,而是借作品解读自己,这才是当今书法带给人们的独特思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