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清明前后,记得:3鱼不上桌,4事不能做,莫忘老传统!

叁人行居 6天前 阅读数 94 #家居

导读:不是迷信!清明前后,记得:3鱼不上桌,4事不能做,莫忘老传统!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仅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习俗。在这个风清景明的时节,人们除了扫墓祭祖,还会举行家族聚餐,以慎终追远、联络家族情感。

而在清明前后的饮食与行为上,民间有着许多讲究,其中“3种鱼不上桌,4件事不能做”便是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遵循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祈求家业兴旺、福旺人安康的美好愿望。

3种鱼不上桌

黑鱼

黑鱼在民间有着“孝鱼”的称呼,这源于黑鱼在产卵孵化期会有一段时间失明,而小黑鱼则会主动游到母黑鱼的嘴里供其食用,这种“以身侍母”的行为被赋予了孝道的寓意。然而,清明节是传承孝道的节日,吃黑鱼就显得不太合适。此外,在一些地方,黑鱼也被称作“生鱼”,被认为属于“发物”,在万物尽显的清明时节,不适合食用。

鲫鱼

“劝君莫吃三春鲫,万千鱼籽在腹中。”鲫鱼是常见的淡水鱼类,味道鲜美且寓意吉祥。但清明前后正是鲫鱼产卵繁殖期,为了不涸泽而渔,民间讲究此时不吃鲫鱼。而且,这个时节的鲫鱼因为将要产卵,肉质也会变得松散,不够丰腴肥美。

无鳞鱼

在民间的重要宴席上,吃鱼讲究全须全尾和完整。而无鳞鱼因为大多生活在水底,且多数属于杂食性鱼类,相貌也相对丑陋,因此不适合摆上餐桌。此外,清明时节阳气升发旺盛,各种细菌也开始活跃,无鳞鱼在民间也被称作“发物”,一般身体有疾病需要忌口的人是不适合吃的。

4件事不能做

桌上只上三道菜时不能动筷子

清明节是祭祀的节日,讲究礼敬祖先。在祭拜结束后聚餐时,如果桌上只上了三道菜,此时是不能动筷子的。这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遵守。

长辈不离席,晚辈不能提前走

清明聚餐讲究遵守礼仪,长辈不离席,晚辈就不能提前走。这是一种礼仪的传承,也是对长辈的尊重。在家族聚餐中,保持这种秩序和尊重,有助于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酒水不能倒到杯里就喝

清明聚餐自然少不了酒水助兴,而酒本身就有长长久久和子女代代都长久的寓意。在清明祭祖聚餐时,餐桌上的白酒很多人讲究剩下一点,老辈人管这叫做“福底”。同时,酒水也不能倒到杯里就喝,而是要念叨几句或礼敬先人后再喝。这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不能让一家人买单,大家要自觉得AA

清明祭祖聚餐是一个家族的事,因此这个时候无论穷富,都不能让一家人买单,大家要自觉得AA。这寓意着人人都奉上一份孝心,也是家族团结和互助的体现。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通过共同承担费用,可以增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清明前后的其他传统习俗

除了上述的“3种鱼不上桌,4件事不能做”之外,清明前后还有许多其他传统习俗。比如,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之一,家人会携酒食、纸钱、鲜花至先人墓前除草添土、焚香叩拜;踏青赏花也是清明时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古人认为此时阳气旺盛,踏青能吸纳自然灵气;折柳插门或戴柳环则因“柳”与“留”谐音而寓意挽留春光、祛除病疫;放纸鸢(风筝)则是古人用来“放晦气”的一种方式,如今更多地成为亲子活动,寓意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饮食上,清明时节也有许多特色美食。比如江南地区的青团,用艾草汁染绿的糯米包裹豆沙或枣泥蒸熟而成,既是对寒食节冷食习俗的延续也寓意着吸纳春日的生机;北方的馓子则是油炸面食金黄酥脆可冷食存放,源于寒食节禁火的传统;还有“清明螺赛肥鹅”的说法此时螺蛳肉质最肥美江南人家常将其与葱姜同炒或煮汤佐酒。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叁人行居

叁人行居

叁人行居,每天精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