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抱”的娃,和“经常躺”的孩子,哪个更好?长大后区别明显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在小区溜达时,碰见两个宝妈在聊天。
A妈:“你家孩子抱得太多了吧?都这么大了还天天抱,得惯坏了!”
B妈:“抱就抱呗,孩子小时候多抱抱不是挺好吗?总躺着也不好吧?”
A妈翻了个白眼:“我家娃就是多躺躺,自己玩,省得太粘人。”
两个妈妈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不服。
这让布谷妈不禁好奇,到底是“经常抱”的娃好,还是“经常躺”的孩子好?
他们长大后,区别还真挺明显的。
一、“经常抱”的娃
很多人觉得,孩子抱多了会“惯坏”,其实不是的。
经常被抱的孩子,小时候得到的安全感更多,长大后更容易自信、独立。
朋友家儿子小宝,从小就是个“抱娃”。妈妈总是抱着他,喂奶、哄睡、出门都不离怀。
有一次布谷妈问她:“你不怕抱多了,以后他离不开你吗?”
她笑着说:“放心,孩子安全感足了,反而更独立。”
后来上幼儿园,小宝确实比同龄孩子适应得更快,也更勇敢。
被抱得多的孩子,为什么安全感更足?
“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小时候,如果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长大后会更有自信,更愿意探索世界。
当孩子小时候,总有人抱着他、安慰他、及时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相信,遇到困难,会有人及时帮助他。
这样的孩子,会对世界更信任,也更愿意去融入外界。
而且,从科学角度来说,经常被抱的孩子,大脑中会分泌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让人感到温暖、信任。
孩子小时候的亲密接触越多,大脑就越容易形成“我很安全,我是被爱的”这种稳定的心理模式。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遇到挑战时,更容易保持冷静,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害怕、退缩。
所以,别怕抱孩子!
安全感足的孩子,长大了会更独立。
二:“经常躺”的孩子
相反,如果孩子总是“躺着长大”,安全感不足,长大后可能会更焦虑,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较弱。
隔壁家铭铭就是个例子。
他妈妈总觉得孩子不能抱太多,一哭就哄哄,放小床上自己待着。
铭铭相比同龄人,胆子更小,难以融入集体,上了3年幼儿园,就哭了3年。
小时候缺乏足够的“身体接触”,孩子的大脑分泌的安全激素较少,就容易焦虑、不安。
他们长大后,更容易遇到以下问题:
●适应新环境能力差
他们对陌生的地方没有安全感,去到新环境容易紧张、害怕,总想着回到父母身边。
●容易焦虑、缺乏信任
由于小时候没有体验过足够的依恋关系,他们对他人也缺乏信任。
长大后容易患得患失,不知道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缺乏自我安抚能力
遇到困难或者情绪低落时,他们更难自己调整情绪。
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学会,如何依赖外界获得安慰,也没有学会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
所以,孩子不是“越躺越独立”,而是可能“越躺越胆小”。
三:这样抱不惯坏
既然抱孩子好处这么多,是不是要一直抱着不放手呢?
当然不是。
我们要科学抱娃,让孩子既有安全感,又不会被“惯坏”。
●0-1岁:尽可能多抱,让孩子建立安全感
宝宝在前6个月,尤其需要被抱,这个阶段是“安全感储存期”,多抱不会惯坏。
但不要只有妈妈抱,爸爸、爷爷奶奶都可以多抱抱孩子,增加他对世界的信任。
●1-2岁:适当减少抱的时间,鼓励自主探索
孩子开始学走路后,不要一哭就抱,可以先安抚、鼓励:“你自己试试看,妈妈在这里。”
我们可以适当增加身体接触,比如牵手、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陪伴,而不是完全依赖怀抱。
●2岁以上:培养“心理上的抱”
这个阶段,孩子更需要情感上的安全感,而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抱。
关键是建立“心理上的连接”,比如共读绘本、每天固定的亲子时间、用语言和眼神表达爱。
多用鼓励代替指令,比如:“妈妈知道你自己可以做到,加油!”
另外,我们还要分清“情绪抱”和“任性抱”的区别。
孩子害怕、受委屈时,我们可以抱一抱,给予安慰。
但如果是无理取闹,比如为了要玩具而哭闹,就要坚定告诉他:“妈妈可以抱抱你,但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除了抱,我们还可以通过肢体接触,比如摸头、拍背、轻轻搂一下,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陪孩子一起做游戏、聊聊天,建立情感链接。
这样抱娃,既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又能培养他的独立性。
你会经常抱孩子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