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这件事,是千千万万处于弱势方的缩影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开篇,胖胖想跟大家扯一扯什么叫契约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说话算数,讲信用”。
这个世界或许总有黑白不分的时候,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既然一纸合同签下,双方达成共识,就意味着必须按照约定办事。
诚实守信不仅是人之本分,更是商品经济的基石,是社会能有序运转的前提。
可惜,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词,在今天却越来越陌生,甚至被随意践踏。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失信成为某些教书育人者的标志时,其破坏力更远远超出想象。
胖胖呢,最近看到一则观察者网的报道,触目惊心。
这事发生在湖南长沙一所高中:
2025年开年的深冬,深夜的校园里,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蜷缩在简易床铺上,这本就已经是难以忍受的寒冷。
凌晨三点呢,两名男子拎着水桶,毫无征兆、冷不丁地将一桶冷水泼向老人。
老人从梦中惊醒,但这一刻,他不是被冻醒,而是被现实的冷酷唤醒。
冷水之后,监控还记录到,一名男子甚至踩上桌椅,想尽量把更多冷水泼到老人身上,画面让人不寒而栗。
这是小说里的情节吗?不是。
也不是电视剧中的情节,而是发生在真实生活里的校园事件。
舆论哗然,而相关的回应却只有一句:“原因复杂,不应听信一面之词。”
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苍白无力。
既然相关回应是不应听信之词,那咱们有理有据先捋一捋事件网上爆出的基本事实:
餐饮公司于2023年9月入驻,为学校提供食堂和超市服务,交纳了500万元保证金;
截至2024年12月1日,学校累计拖欠餐费约170万元;
校方取消餐饮公司负责人的进校权限,导致其无法清理设备与物资;
餐饮公司无奈翻墙进入学校,次日晚被工作人员泼水驱赶。
从这些信息中,咱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泼水的直接原因是双方矛盾的激化,而矛盾的根源则是校方拖欠款项。
这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而是长期积累的“学校账务问题”酿成的结果。
那么,校方拖欠款项的原因是什么?
是学校的管理失职、资金挪用,还是其他原因?
这些细节目前没有披露,但从合同约定来看,学校的违约行为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餐饮外包公司而言,170万元的欠款是一笔不小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涉及到合作双方的基本信任。
一旦信任崩塌,类似的事件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导火索”。
所以,这事说白了,一点都不复杂。
老人是经营餐饮公司的邵先生的亲属。
而邵先生的公司因学校拖欠餐费170万元、冻结设备和物资,总计670万元的损失,被逼到走投无路。
无奈之下,老人翻墙进入学校,想暂时在食堂休息,但等来的却是冷水、冷漠和侮辱。
这场闹剧的本质是什么?
是违约失信,是学校方傲慢,更是“契约精神”在寒冬中的彻底失温。
凌晨泼水老人,究竟是在驱赶“非法入侵学校者”,还是在羞辱弱者?
一个八旬老人翻墙进学校,他的目的并不是“偷东西”,而是因为他的家人被学校的种种行为逼得走投无路。
可是学校工作人员却用最冷酷无情的方式对待他——直接泼冷水,还高高在上地站在桌椅上泼得更远。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老人身体的伤害,更是对一个家庭尊严的践踏。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我占地盘,我可以随意决定你在这里的命运。”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问:
如果角色对调,学校是处在弱势的一方,面对其他一方的霸凌,它还能如此“淡定”吗?
学校敢赖账,是因为它的地位相对强势;
工作人员敢泼水,是因为老人翻墙“侵入”了学校,他们可以进行驱赶;
校方用“原因复杂”推卸责任,是因为他们认为公众无法轻易追究真相。
多次协调却无结果,问题出在哪?
那咱们再看看,按照常理,合同违约事件应该通过法律手段快速解决。
但在这件事情上,邵先生多次求助,协调结果却始终停留在“空头承诺”上:
承诺支付300万,却没有下文;
而介入,似乎只停留在“劝说”层面,而不是强制执行。
胖胖看到这暴露出两个问题:
一是这介入缺乏强制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强势一方网开一面;
二是不是某些力量阻碍了事件的正常处理?
所以这事如果深挖下去,你说,谁在为学校的行为“背书”?
为什么这些介入总是缺乏实质性动作?
在当下的社会经济中,像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像之前胖胖文章提到过的:
房地产开发商拖欠工程款,导致农民工年关无薪;
企业拖欠供应商货款,导致整个供应链崩塌。
所以,失信的代价并不是孤立的,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那如果失信行为变得司空见惯,人们对规则的信任也会随之瓦解。
老人半夜翻墙、蜷缩在食堂的床铺上,只是千千万万处于弱势地位的缩影。那些被违约拖欠逼到绝境的人,往往手无寸铁、无路可走。
而强势的一方,却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原因复杂”,继续高枕无忧。
那胖胖刷到,现在已发布通报称:
责令学校赔礼道歉、组织双方调解,并督促加强管理。
但这“三板斧”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恐怕未必。
赔礼道歉是治标不治本:
泼水事件的处理虽然重要,但这只是结果,根本问题在于款项拖欠。
如果校方始终无法履约,类似的矛盾是否还会出现?
这不是胖胖在开玩笑,你像学校在之前的协调中已经多次食言,这一次的调解能有多大作用?
而调解是否流于形式:
调解需要双方达成一致,而学校在之前的协调中已经多次食言,这一次的调解能有多大作用?
校方是否愿意面对自身的责任?是否有明确的支付时间表?这些都决定了调解的成效。
加强管理的空洞承诺:这表态虽显“严肃”,但缺乏具体的落实措施。
如果没有实质性的监督和问责机制,胖胖会觉得这所谓“加强管理”不过是表面文章,只会陷入“拖延”的死循环罢了。
那咱们再捋一捋,这学校本该是规则与道德的表率,教书育人的地方,却因为长沙这所学校的行为,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三观。
教育的初心,是培养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人。
而这起事件让人看到的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背离:
一个漠视合同的学校、一个漠视责任的管理者、以及一个个形式化处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行为,却共同织成了契约精神失效的缩影。
试问,一个连契约精神都无法遵守的学校,如何教会学生“诚信”二字?
我们看到的,不是规则的维护,而是“泼水”事件后的尴尬公关。
我们听到的,不是真诚的道歉,而是无视责任的冷漠回应。
如此教书育人,难道不让人质疑:
这教育,还有多少的表里不一,还剩几分真诚?
契约精神,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
无论是商贩间的一句承诺,还是企业间的一纸合同,都离不开信任的支撑。
你说,如果连学校都将合同视作笑话,随意毁约,那社会的信任体系还能维持多久?
规则的破坏,不仅影响当下,更是教育未来的隐患。
当学校以强者之姿践踏契约时,学生学到的不是“诚信”,而是“谁的拳头硬,才有理”。
这一切,最终只会教会孩子:
规则可以随时被撕毁,讲理不如讲势。
而那深夜被泼水的老人,远不止是这一事件的受害者。
他的无助,正是诚信失序的缩影:
当规则失效,强者无所畏惧,弱者就只能在冷水中颤抖。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