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0次受毛主席接见,事迹被写入文章,却在1978年被免去所有职务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广大农民深陷贫困与困苦的泥沼,生活艰难。毛主席洞察到,提升农民劳动生产力乃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所在。于是,从 1950 年起,一场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华夏大地蓬勃展开。仅仅两年之后,大部分地区顺利完成土地革命,超过 3 亿农户无偿获得农业用地,彻底终结了封建社会地主所有制的统治。
然而,农民们虽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在扩大生产的道路上却依然荆棘丛生。为解决这一难题,毛主席号召农民团结协作,走集体化发展之路。在这股新兴力量的浪潮中,王国藩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代表人物。
1919 年 12 月,王国藩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村。抗战时期,他毅然投身中共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并于 1941 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 年,王国藩积极响应号召,在河北遵化带头组织本村 23 户贫雇农,创办了农业合作社。彼时,这 23 户人家皆是村里的赤贫户,整个合作社家当寥寥,全部资产拼凑起来仅相当于四分之三头驴,因而被人嘲讽为 “三条驴腿” 的 “穷棒子社”。但王国藩与社员们人穷志坚,毫不畏惧外界的讥笑,坚定地踏上白手起家、勤俭办社的征程。
合作社成立后的首个冬天,为解决资金难题,全社 19 名壮劳力不畏严寒,长途跋涉到 30 里外的迁西县王寺峪一带砍山柴。他们齐心协力,共砍得山柴 4 万多斤,换来 430 多元收入。这笔钱用于购置了一辆铁轮车、1 头牛、1 头骡、19 只羊以及部分农具,成功解决了社内生产的燃眉之急,艰难地渡过了难关。此后,“穷棒子社” 始终坚守勤俭经营、量力而行、开源节流、优先发展生产的方针。到 1953 年秋,迎来农业大丰收,粮食平均亩产 127 公斤,总产量达 2.29 万多公斤。扣除集体提留后,每户平均分得粮食 700 多公斤、现金 190 多元,收入相较单干时增加了 60%,公共积累也达到 2400 多元,一举突破西铺村历史最高产量,合作社的经济状况显著改善。
社外农民看到 “穷棒子社” 的良好发展态势,纷纷申请入社。原本被人轻视的 “穷棒子社” 迅速壮大,从最初的 23 户发展到 83 户,耕地面积由 230 亩扩大到 930 亩,并改名为 “西四十里铺建明初级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扩充后的农业社,采取小部分社内急需物资折价归社,大部分牲口等生产资料仍归个人所有的办法,继续秉持勤俭办社的方针,积极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施肥料。1954 年秋,建明社迎来农林牧副各业全面增收的喜讯,同时再度扩充增员,由 83 户发展到全村共有的 148 户,土地扩大到 1900 多亩,实现了全村合作化。至 1955 年,经过社员们的共同拼搏,昔日的 “穷棒子社” 集体收入飙升至 5.26 万元,相比 1953 年增长了 6.7 倍。不仅实现了家家自给自足,还向国家售出了超过三万斤的余粮。村庄周边的荒地也摇身一变,成为繁茂的绿林,家畜数量突破一千头,40 户村民新建了超过 140 间的新房子。
1956 年,在王国藩的卓越领导下,农业合作社发展更为迅猛,农作物产量比去年增长了一半以上,部分农作物产量甚至实现翻倍。王国藩农业合作社的斐然成就,生动展现了毛主席推动农业合作化和农村土地改革的伟大实践。通过团结协作、互助帮扶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王国藩成功助力贫苦农户实现自给自足,摆脱贫困。他的宝贵经验和杰出成就,成为全国农村学习的典范,为整个国家的农牧业发展树立了光辉旗帜。
在办社过程中,王国藩始终以身作则,践行勤俭办社的原则。他亲力亲为,即便出席重要场合,也依旧身着朴素,保持着质朴农民的形象,坚决不脱下那身象征农民群众的服装。这种坚守和高尚品质,深深打动了毛主席及其他领导人。从 1959 年到 1995 年,在王国藩的带领下,农业合作社始终以勤俭办社为宗旨,大力节省成本,坚决反对浪费,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着农业合作社的原则。这种精神和理念,不仅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与大力支持,更为后来的农业合作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王国藩及其领导的农业合作社,无疑成为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王国藩领导的农业合作社,不仅在经济领域成绩卓著,在文化和道德建设方面同样建树颇丰,树立了崇高的形象。他们高度重视对社员的文化教育,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这种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效提升了社员的整体素质,为合作社的稳固、持久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国藩本人始终是全体社员的楷模与榜样。他一生秉持质朴、节俭、勤劳的优秀品质,为所有社员树立了光辉典范。在他的引领下,农业合作社宛如一个积极向上、和睦友善的大家庭。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王国藩与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渊源。1945 年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询问王国藩相关情况时,曾笑着称赞:“哈,孙姓都来啦!” 并关切地询问坐在第一排的王国藩的年龄,随后微笑点头说道:“五十岁看起来还很年轻呢!”1973 年,在第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主席与王国藩再次重逢。当毛主席步入会见服务厅时,会场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欢笑声。毛主席绕场一周,亲切地与代表们交谈。见到王国藩时,毛主席主动伸出手,与他紧紧相握。这一简单而真挚的举动,充分彰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和温暖的互动。王国藩与毛主席的关系,不仅体现了个人层面的相互关怀与指引,更是一个时代的生动见证与延续。
然而,在复杂的政治风波中,王国藩不幸做出了一些错误决定,致使他在 1978 年被免去职务,重新回归农户身份。尽管遭遇如此挫折,但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吹拂下,王国藩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智慧,积极引领全村人民探索新的发展道路,逐步创立了一系列具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
2005 年 7 月 30 日,王国藩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 86 岁。他的一生,曾 10 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其事迹还被毛主席写进文章。虽然他并未给子孙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但他将 “勤俭办社” 的宝贵精神,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每一位子孙后代。这种精神激励着他们坚守节俭、勤劳努力地经营事业,持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积极力量。王国藩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画卷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进的强大动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