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裂缝,读余华《现实一种》看家庭崩塌与人性暗面

清風明月逍遥客 2天前 阅读数 16 #推荐

“那天早晨和别的早晨没有两样”,余华用一句看似平淡的开场白,撕开了《现实一种》的序幕。

阴雨连绵的天气笼罩着山岗与山峰两兄弟的家,雨水打在屋顶、树叶、水泥地和池塘的四种声音,被四岁的皮皮“听出四场雨”。孩子的天真视角下,这场雨是游戏的背景,却也是成人世界崩塌的前奏。

余华作品 《现实一种》一书收录了《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三部中篇小说。其中《现实一种》首次发表于1988年第1期《北京文学》,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一个亲人间相互残杀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山岗与山峰两兄弟间。山岗四岁的无知小儿皮皮抱着堂弟——一个婴儿晒太阳,一不留神摔死了堂弟;婴儿的父亲山峰实施残忍的报复性攻击,踢死侄儿皮皮。变态的山岗处心积虑地虐杀山峰,将山峰绑在树上,往他脚底涂烧烂的肉骨头,让小狗舔他的脚底,致使山峰狂笑而死。山岗被枪决。山峰妻子冒充山岗之妻,将山岗的尸体献给国家,使山岗死后尸体被肢解,达到了进一步报复的目的。

余华以冷静的笔调描写了人性的残酷与现实的荒谬。故事中一个看似普通却暗流涌动的家庭,母亲抱怨“骨头断了”,妻子们沉默如泥,兄弟间的对话比雨水更冰冷。这不仅是天气的潮湿,更是亲情的霉变——一场因孩童无知的暴力引发的连环杀戮,最终将三代人推向深渊。

小说中,祖母的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家庭的衰败。她反复提及“骨头断了”“胃里长出青苔”,这些看似疯癫的呓语,实则是家庭分崩离析的预言。青苔生长于阴暗潮湿处,暗示这个家庭早已在冷漠中悄然腐烂。而她的抱怨无人回应,死亡也无人关注,最终成为“局外人”般的孤独存在。

四岁的皮皮对堂弟施暴时,模仿的是父亲殴打母亲的动作。孩童的暴力行为并非天性使然,而是家庭环境的投射。余华在此揭露了一个残酷真相:暴力的种子往往由最亲近的人播下。当山峰为子复仇踢死皮皮,山岗又以“笑刑”虐杀山峰时,复仇的链条已不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扭曲的“父辈责任”与“生存本能”的交织。

两对夫妻每日机械地分头上班,对话近乎于无。山峰妻子在儿子死后首先恐惧丈夫的责打,山岗妻子面对儿子之死更执着于复仇而非悲痛。婚姻在此沦为生存的惯性,而非情感的联结。余华用近乎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亲密关系中的麻木与异化。

余华自称采用“无我的叙述方式”,如一台摄像机般记录事件。当皮皮摔死堂弟、山峰踢死皮皮时,叙述者不带一丝情绪波动,甚至将死亡过程分解为“沉闷”与“清脆”的声响对比。这种克制的笔法,反而让暴力更具冲击力——它暗示:荒诞的杀戮不过是日常的一部分。

小说里连绵阴雨象征压抑的家庭关系,而结尾突然出现的阳光,却照在解剖山岗尸体的手术台上。阳光本应代表希望,在此却成为暴力的见证者,形成强烈的反讽。

小说里山岗死后,睾丸移植成功的情节,暗示暴力的基因仍在延续。余华用医学的“理性”解构人性的“疯狂”,揭示恶的生生不息。

小说以祖母的抱怨始,以山岗的尸体被肢解终,形成完整的死亡闭环。兄弟相残、母子疏离、夫妻冷漠,三代人的命运被编织进一张无法逃脱的网。这种结构并非刻意对称,而是对宿命感的极致渲染。

余华曾说,《现实一种》记录的是“另一种真实”。这种真实并非猎奇,而是对人性暗面的精准捕捉。

《现实一种》这部以极端暴力与家庭崩解为内核的先锋小说,在三十八年后的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映射意义。它既是对人性暗面的永恒叩问,也是对当代社会结构性困境的预演式警示。在自媒体时代,社会新闻中家庭悲剧屡见不鲜:亲子矛盾、夫妻反目、遗产争夺……《现实一种》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撕开了“家”的温情面纱,暴露出其作为暴力孵化场的可能。当亲情被简化为责任与占有,爱便异化为控制的工具。

小说中,除了直接施暴者,其他家庭成员皆是“沉默的大多数”。祖母的漠然、妻子的顺从、兄弟间的无言,共同构成了暴力的土壤。余华提醒我们:冷漠与忽视,同样是恶的帮凶。

尽管小说充满绝望,但结尾山岗的器官移植成功,留下了一丝矛盾的希望:暴力或许会延续,但生命也在以另一种形式重生。这种复杂性,正是余华对现实的双重态度——批判中隐含警示,绝望中留有微光。

《现实一种》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家庭的表象,暴露出其血肉模糊的内里。但它并非为了展示血腥,而是为了追问:当亲情崩塌时,我们何以自处?

三十八年前的小说,早已预言了当代社会的精神症候:家庭纽带的脆弱化、暴力的去道德化、个体的存在性孤独。余华的残酷并非为了渲染绝望,而是以极端叙事撕开人性伪装,迫使读者反思:当现实愈发趋近《现实一种》,我们是否仍能选择“在裂缝中寻找光的可能”?

余华用极端的故事,叩击着每个普通人的心灵。或许,真正的“现实一种”并非小说中的杀戮,而是我们对待亲密关系时的麻木与傲慢。若我们能从这场文字暴雨中惊醒,重新审视身边的爱与冷漠,便是对作品最深刻的回应。

正如山岗的骨骼最终“弱不禁风”,当代人亦需警惕:表面的坚固之下,或许正滋生着被异化的危机。而打破循环的唯一出路,或许是重拾被遗忘的“共情”与“联结”——这恰是《现实一种》留给今日读者最尖锐的启示。

“尽管你很结实,但我把你的骨骼放在我们教研室时,你就会显得弱不禁风。”——《现实一种》的结尾,何尝不是对人性脆弱性的终极隐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清風明月逍遥客

清風明月逍遥客

关注时代变迁,讲述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