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胖都来引热议”名字撞脸“胖东来”,是致敬还是侵权?

熊连松 5天前 阅读数 30 #推荐

2025年五一假期,浙江嘉兴海宁市一家名为“胖都来”因名称与河南知名商超“胖东来”高度相似,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从网友调侃“胖东来‘分来’”到胖东来官方发出律师函,这场风波不仅折射出商业品牌竞争的复杂性,更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商业伦理的讨论推向台前。

“胖都来”隶属于浙江胖都来商业管理公司,其法定代表人都建明在开业前曾公开回应称,公司名称中的“都”取自其姓氏,而“胖”寓意丰盈富足,同时强调“曾去胖东来学习考察,十分认可其模式”。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平息争议。网友指出,“胖都来”与“胖东来”仅一字之差,且“都”与“东”发音相近,极易引发混淆。更有网友调侃:“胖东来还没走出河南,浙江先开了‘分来’。”

河南胖东来方面则态度强硬。5月2日,胖东来通过官方渠道回应,已对“胖都来”相关视频、账号进行取证,并向其公司邮寄律师函,要求整改。法律界人士分析,“胖东来”作为国内知名商超品牌,其商标具有较高辨识度,“胖都来”的命名可能涉嫌《商标法》中“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情形,构成侵权的可能性较大。

尽管争议不断,5月1日“胖都来”仍如期开业。开业当天,现场人潮涌动,多位明星通过视频送上祝福,包括刘仪伟、叶璇等。然而,热闹背后,争议声浪持续发酵。有网友质疑,胖都来是否通过“蹭热度”吸引流量,甚至有人将此事与过往“雷碧”“康帅傅”等山寨品牌相提并论。

值得注意的是,胖都来并非一家普通商超。公开资料显示,其关联企业浙江盈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曾参与杭州多个标志性建筑的建设,而胖都来超市不仅提供线下购物服务,还计划打造供应链平台,为全职妈妈、素人提供创收机会。这种“跨界”布局,使其命名争议更具复杂性。

“胖都来”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胖东来模式”的火爆,全国多地出现“胖改店”(即学习胖东来模式的调改店),部分商家甚至直接复制其商品陈列、服务细节。然而,像“胖都来”这样因名称相似引发法律纠纷的案例仍属少数。

河南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姜东辉指出,商业活动中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知识产权保护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他以胖东来“DL精酿小麦啤酒”被模仿案为例,强调企业应尊重他人品牌价值,避免“擦边球”行为。律师张少春则表示,若“胖都来”被认定侵权,可能面临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甚至影响企业声誉。

在这场风波中,公众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网友认为,胖都来若能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名称相似“无伤大雅”;但更多人则质疑其命名动机,认为“学习优秀可以,蹭流量可耻”。有网友留言:“如果每个企业都靠模仿起家,谁还愿意创新?”

这种争议背后,折射出公众对商业诚信的期待。胖东来之所以能成为行业标杆,不仅因其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更因其“用真品换真心”“爱在胖东来”的企业文化。相比之下,若企业仅靠“蹭热度”吸引眼球,而忽视品质与诚信,终将难以赢得市场认可。

目前,“胖都来”事件已进入法律程序。胖东来方面表示,将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维权;而胖都来则通过社交平台回应,称“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品质才是关键”,并表示将用商品和服务回应质疑。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风波都为商业品牌敲响警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创新与诚信是企业立足的根本。若想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企业需在品牌建设、商品质量、服务体验等方面下足功夫,而非依赖“蹭热度”等短期行为。

正如网友所言:“胖东来的成功,靠的不是名字,而是对消费者的真心。”对“胖都来”而言,如何在争议中证明自身价值,或许比回应命名争议更为重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熊连松

熊连松

一位记录美好生活,分享生活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