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压制中国霹雳15?美军憋了十年的大招AIM260终于亮相!
最近,在美军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一架挂着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招牌的CRJ700测试机突然成了全球军迷的焦点——它的机鼻上赫然装着一个疑似美军新一代远程空空导弹AIM-260的头部组件。这可不是模型或CG动画,而是实打实的“真家伙”首次曝光!要知道,这款从2017年就开始秘密研发的导弹,连张高清图都难找,如今却主动“露脸”,美军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一架机头格外“显眼”的CRJ700试验机
一、美军急了:憋了十年的“大招”仓促登场
AIM-260被美军寄予厚望,定位是替代现役的AIM-120导弹,主打“更远、更快、更智能”。按美军说法,它的最大射程能飙到300公里,速度高达5马赫,还能用双向数据链实时更新目标信息,甚至能边飞边切换锁定对象。更关键的是,它的尺寸和现役AIM-120差不多,F-22、F-35的弹舱不用大改就能塞进去,省时又省钱。
▲此前AIM-260的宣传图
但这款导弹的研发背景,多少有点“被逼无奈”。十年前中国霹雳-15横空出世,射程直接碾压美军当时的王牌AIM-120D(180公里),逼得美军飞行员吐槽:“我们的导弹还没够到人家,对面导弹已经招呼过来了!” 如今霹雳-15不仅量产列装,还升级到了E型,甚至在印巴冲突中创下一枚击落三架“阵风”战机的战绩,美军这才急吼吼把AIM-260搬上台面。
二、纸面数据能打,实战却藏猫腻?
单看参数,AIM-260确实唬人:射程300公里、三脉冲发动机分阶段推进、不可逃逸区比霹雳-15大50%。但细究起来,问题也不少。比如它的弹径比霹雳-15细了12%,燃料容量先天不足,为了保射程不得不牺牲平均速度,遇上高机动目标可能“追不上”。更扎心的是,它的战斗部重量比霹雳-15轻30%,至今还没完成实弹打靶测试。
▲机头装有疑似AIM-260的导引组件
反观霹雳-15,不仅用双脉冲发动机实现200公里以上射程,还扛住了实战考验。它的主动相控阵雷达能穿透S-400的电子干扰,末端速度保持4马赫,连苏-30MKI都难逃锁定。更让美军头疼的是,中国空军的歼-20、歼-16早已大规模列装霹雳-15,形成“隐身机内置+四代机外挂”的全域打击网,而AIM-260量产却从2023年拖到2026年,F-22、F-35想全面换装还得再等。
▲珠海航展上的PL-15E
三、真正的胜负手不在导弹,而在体系
现代空战早不是“比谁导弹远”的单挑游戏。中国空警-500预警机搭配歼-20的数据链,能让霹雳-15在体系支撑下“超视距狙杀”,而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预警机却因害怕被打击而后撤,导致探测距离缩水。更何况,中国手里还捏着更狠的牌——射程500公里的霹雳-17。这玩意儿被网友戏称“空中狙击枪”,专打预警机、加油机,美军刚追上霹雳-15,抬头发现中国又站上新山头。
▲挂载PL-17的歼-16
四、未来空战:中美进入“互卷”模式
AIM-260的亮相,表面是技术比拼,实则是美军“体系焦虑”的缩影。它想用三脉冲发动机和紧凑设计扳回一局,但中国压根没在原地等——霹雳-17已试射,下一代冲压发动机导弹也在路上。这种“你追我赶”的节奏,让美军刚研发就落后,甚至被网友调侃:“下次造导弹前,先问问中国同志到哪一步了!”
▲F-22发射AIM-260的想象图
说到底,现代空战拼的是“侦察-指挥-打击”铁三角。中国靠着空警-500、歼-20和霹雳系列导弹的“组合拳”,在西太平洋已构筑起拒止网络。而美军若只靠AIM-260单点突破,却不补预警体系短板,恐怕难改“导弹够得着,体系跟不上”的尴尬。这场导弹竞赛的终局,或许早在体系对抗的棋盘上埋下了伏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