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哭和忍着不哭的娃,长大后有何不同?以下两大差距很明显
张老师是我的朋友,她在幼儿园已经任教十几年了,最近她在带小班,班上有一个孩子很爱哭。
她跟可可妈妈说:“早上您送可可上学,走的时候,忘了亲她一下,可可又哭了……”
可可爱哭,已经不是幼儿园的新鲜事了,早上去上学,妈妈忘了跟她告别,她要哭,傍晚放学的时候,妈妈晚了一会儿,她更要哭。
在幼儿园里面就更不用说了,跟小朋友玩着玩着,不知道为什么,可可就哭起来了,已经有小朋友给她起外号了—“爱哭鬼”。
可可妈妈也很苦恼,女儿是不是太娇气了,动不动就哭了,没有一点控制力,这该怎么办呢?
面对孩子哭了这个问题,家长们的反应大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家长比较有耐心,他们会让孩子哭一会儿,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再去解决孩子的问题。
还有一类家长会比较强势,他们在孩子开始掉眼泪的时候,就严厉地制止孩子,不允许他们哭出来,孩子安静下来了,家长也省事了。
我们看起来是第二种方法比较省事,孩子不哭了,似乎就是最好的结局。
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也许会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和心理健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前者父母的孩子,也许到大都是动不动就哭,后者的孩子,即使不开心,也会忍住不哭。
01
动不动就哭和忍着不哭的孩子,长大后有何差距?
第一,情绪表达方面,有很大区别。
哭是孩子情绪的表达,那些动不动就哭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依然倾向于直接通过哭泣、诉说等强烈的方式表达情绪,表达之后,就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
他们在表达情感时较为冲动,且往往容易乏理性思考。
而那些忍着不哭的孩子,可能更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容易给人一种冷漠或难以亲近的印象。
这些孩子因为过度压抑情绪,导致内心积累过多压力,在某个时刻可能会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
第二,人际交往能力也不同。
你会喜欢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呢?是不易表达情绪的人,还是说爱哭、爱笑的人呢?我反正是比较喜欢这样爱表达的人。
爱哭、爱笑的人往往充满活力和真实感,和他们相处,生活充满了色彩和温度。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让人很容易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无需费力去猜测。
另外,动不动就哭的人,他们的感情往往更细腻,他们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变化、他人的情绪反应等比较敏感。
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到细微的差异,这种敏感性使得他们更容易有同理心和同情心,共情能力好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而忍着不哭的人,可能内心会比较复杂,不容易交心,自然人际交往能力也没那么强了。
当然孩子爱哭,咱们也不能放任不管,家长不同的做法,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02
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保持冷静、稳定的情绪。
大多数的妈妈,一听到孩子的哭声就立刻变得烦躁或生气,这我是能理解的,因为这是人之常情嘛。
但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孩子那面想一想,当他哭泣的时候,如果我们大声斥责或惩罚他,会不会让他更加伤心呢?
所以遇到孩子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深呼吸或者另外找个地方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再处理问题。
再说,家长的情绪稳定,能给孩子传递一种安全感,让孩子知道即使他们在哭,也不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孩子的心情也会很快平复下来。
第二,给予孩子关注和倾听。
当孩子哭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希望有人倾听他的心声。
我们可以走到孩子身边,轻轻拥抱他们,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用温柔的语气告诉孩子你在他们身边,愿意听他们说。
妈妈可以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哭”,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回答,不要打断或批评他们的表达。
第三,理解孩子的情绪。
孩子会哭,我们要想他情绪稳定下来,就要学会共情,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绪。
比如,如果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哭,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很伤心,玩具坏了确实让人难过。”
也许孩子的事情在我们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孩子来说,每一种情绪都是真实而重要的。
第四,家长帮孩子解决问题。
找到了孩子哭的原因,我们更要和他们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孩子是因为和小伙伴吵架而哭,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冲突,如道歉、分享等。父母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责任感。
第五, 引导孩子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
当事情过去之后,孩子情绪稳定后,我们应该教导他们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数数、倾诉等。
让孩子知道除了哭,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和处理情绪。
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尝试使用这些技巧,逐渐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老人常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叫唤的鸟儿有食吃”,我想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是一件好事吧,比那种忍着不哭的孩子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