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最早的9个纵队司令,何以祥为何名声不显?不是因为打不好仗

小小彤儿 1天前 阅读数 78 #推荐

1945年10月15日,根据中央的部署,新四军的一支部队进入鲁南地区,与山东军区的第8师合并,组建了津浦前线野战军。这支部队由新四军军长陈毅担任指挥,主要任务是阻止国民党军队通过津浦线向北推进。

接下来的两个月,我军在津浦铁路沿线展开了一系列激烈战斗,成功阻挠了国民党军队向北推进的计划。虽然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这场战斗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山东军区第8师的师长和政委王麓水在战斗中不幸阵亡。

1945年12月13日,下午两点,滕县战斗即将打响。王麓水在团长王吉文的陪同下,前往前线查看攻城部署。王吉文后来在济南战役中阵亡。不幸的是,他们在检查过程中遭遇敌军炮击,两人均受重伤,虽经紧急抢救,最终仍不幸牺牲。

战事迫在眉睫,师长却在此时重伤身亡,这一变故对全军的斗志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战役的关键阶段,副师长何以祥临时代替师长指挥部队,确保了总攻行动按计划准时展开。这一临阵换将的决策,直接保证了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在滕县战役结束后不久,上级于同月下达了新的人事任命。何以祥被正式任命为第八师师长,同时,原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丁秋生接任政委职务。

在何以祥的指挥下,第八师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支声名显赫的劲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支部队一直是陈老总最为器重和信任的核心力量。由于其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和顽强作风,第八师甚至被赋予了“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这一别称,形象地展现了其在陈老总心中的重要地位和战斗力。

【一】

1946年1月7日,津浦前线的野战部队正式更名为山东野战军。这支军队包括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七师和第八师,总兵力达到七万多人。

从数据上看,即便按最低标准计算,第八师的兵力规模也达到了1.5万人以上,完全称得上是主力部队。之后,随着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整合,华东野战军正式组建,第八师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在这一过程中,何以祥担任了第三纵队的首任司令员。

令人略感意外的是,1955年9月授衔时,何以祥只获得了少将军衔,而与他同期担任八师政委的丁秋生却被授予中将军衔。

继何以祥之后,担任第三纵队司令员和22军军长的孙继先同样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华野的12个纵队里,何以祥算是最不为人知的司令。其他纵队领导或多或少都有点名头,但何以祥却鲜少被人提及。他的存在感低到几乎让人忽略,似乎从未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太多痕迹。虽然同为纵队司令,他的名字却很少出现在重要战役或重大决策的记录中,仿佛一直处于边缘位置。这种默默无闻的状态,让他在华野的历史中显得格外低调,甚至有些被遗忘的意味。

何以祥在华东野战军里绝对算得上是一员虎将。他的战斗风格向来勇猛无畏,每次上阵都冲在最前面,为此身上留下了不少伤痕。在军中,他的战斗力有目共睹,绝非等闲之辈。

在滕县战役中,由于师长临时无法指挥,何以祥接过了领导权。他迅速组织部队,确保战斗按计划准时打响。开战后,何以祥果断使用爆破战术,短短五分钟就成功炸开了东门,为部队打开了突破口。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共歼灭敌军9000多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在华野的将领中,何以祥被誉为最擅长运用炸药的指挥官。

在宿北战役期间,何以祥率领第八师对峰山和晓店的敌军发起了强力进攻。他运用了“分块包围、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的战术策略,成功将戴子奇指挥的敌69师预备第3旅分割为三部分,并逐一歼灭。这一战术有效瓦解了敌军的战斗力,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鲁南战役期间,何以祥指挥第八师迅速增援,精准打击国民党军核心力量,成功摧毁了其精心组建的第一快速纵队。

国民党军第一快速纵队,实际上是整编80旅的加强版,装备精良。这支部队包括了原国军第一战车团第一营的24辆美式M3A3轻型坦克,以及第五榴弹炮团的两个营和第四炮兵团的一个营,总计36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此外,还配备了一个汽车团,拥有300辆美式10轮大卡车,确保所有步兵单位能够与坦克同步快速推进。这样的配置使得该部队在战场上具备更强的机动性和火力支援能力。

八师在这次战斗中取得胜利,除了依靠有利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何以祥卓越的指挥才能。

孟良崮战役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根据何以祥的回忆录记载,野司当时给他的任务是,率领部队前往新泰和蒙阴之间的公路区域,阻止驻扎在新泰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前来增援。

当时华东野战军的任何一支部队,要单独抵挡国民党精锐部队都相当吃力。整编十一师作为陈诚的起家部队,更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他们装备了全套美式武器,还有少量坦克支援,整体作战能力非常强。

新泰和蒙阴之间,常路是唯一适合设防的地方。不过,它离孟良崮的主战场太近,如果这里被攻破,部队就彻底没有退路了。

战斗刚打响,局势就变得十分危急。5月16日,胡琏率领的整编十一师迅速攻破三纵七师的防线,并占领了公路两旁的高地。

孟良崮战役到了最后关头,要是让整编十一师冲出去,之前的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我们绝不允许第十一师继续推进。必须立即采取行动,阻止其任何形式的推进。任何进一步的行动都将被视为对我们底线的挑战,我们不会坐视不管。第十一师的任何推进都将遭到坚决反击,我们已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其无法再向前迈出一步。这是我们的底线,不容妥协。

何以祥调动了预备队八师的全部兵力,与敌军的整编十一师在公路的制高点展开了激烈的反复争夺。

在华东战场上,局势的转折点出现在孟良崮一役。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之前,国民党军队一直占据着战略优势,他们凭借精良的装备和充足的补给,在战场上步步紧逼。然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这场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术素养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成功击溃了国民党精锐部队。这场胜利不仅挫败了敌人的进攻计划,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为后续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成为华东战场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我军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

1947年5月29日,华东野战军在坡庄召集了团级以上干部举行会议,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一句话:

歼灭战的胜利,关键在于主攻与阻击的紧密配合,这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歼灭战的核心要素。

【二】

叶飞在自传里讲的一个故事,后来被不少文章引用作为证据。

1946年11月,国民党政府为了配合“国民大会”的召开,制定了一项旨在彻底解决苏北地区军事冲突的方案。他们调动了25个半旅的兵力,向宿北和鲁南地区发动进攻。

在宿北战役打响前,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刚刚完成会师,两支部队之间缺乏配合经验,战术风格也各不相同。粟裕在战后回忆中提到,这场战役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是他军旅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战斗之一。

陈毅和粟裕经过商议,确定了主攻方向,决定集中力量对付沭阳一带的敌人。当时,沭阳地区的敌军主要由戴之奇指挥的整编69师组成,不过这个师缺少第99旅和第92旅的一个团。此外,还有整编57师的预备第3旅、整编26师的第41旅,以及刚从冀鲁豫战场调过来的整编11师,总共加起来有六个半旅的兵力。

戴之奇对我军的战斗力心存疑虑,尤其是考虑到整编69师此前多次遭受我军重创。因此,他迅速调整了部队的部署,将主力集中到右翼,试图制造一种假象,让整编11师从另一路进攻沭阳时,69师能够与之协同作战。

粟裕计划利用整编69师和整编11师之间的接合部进行穿插,首先集中兵力攻击整编69师,待其溃败后再掉头合围整编11师。这一战术意图在于分割敌军,逐个击破,避免同时面对两个师的压力。通过先打弱后打强的策略,粟裕希望逐步削弱敌方战斗力,最终实现全面包围和歼灭。

根据全面战局部署,华野第九纵队承担了在沭阳阻击敌人的任务,确保主力部队顺利出击。同时,第七纵队的一个旅和第十纵队的两个旅负责在阜阳阻挡敌军进攻,以保障宿北地区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此外,其他地方部队也参与了协同作战。

12月15日早晨,按照野战司令部的指示,叶飞带领第一纵队果断深入敌军后方,迅速推进到曹家集西侧。由于攻势异常猛烈,部队一度接近敌方整编11师的指挥部,令胡琏大为震惊。

胡琏迅速察觉到我方兵力薄弱,随即调动了一个完整编制的旅进行反击。在这次交战中,第一纵队的第八团和第九团遭受了重大损失。

就在叶飞部队展开攻势的同时,八师也对整编69师的预3旅发起了强攻。峰山作为战场的最高点,是整编69师的重要防御阵地。经过一整天的激战,八师成功占领了峰山。随后,他们乘胜追击,向嶂山镇和晓店发起了进攻。

12月17日,战事持续,叶飞正陷入困境时,接到了来自八师的紧急消息。八师在峰山遭到敌机猛烈袭击,损失惨重,已获准撤离,并建议一纵也跟随撤退。

叶飞心里一紧,他的部队单独深入敌阵,现在被敌方两个精锐师夹击,如果撤退,部队很可能会被打散,更重要的是,整个战役也将因此失败。

根据叶飞的回忆录记载,他曾接到一位自称"山野前线指挥部负责人"的电话,对方态度强硬,直接表示"8师已经撤离,你们撤不撤与我无关"。有研究指出,这位打电话的负责人可能是陈士榘。此外,第20军的军史资料也提及此事,明确指出这是野战司令部发出的正式指令。

这支被称作“陈军长袖中小虎”的精锐部队,向来以善打硬仗著称,这次却因无法抵御敌方空袭而撤退,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他们以往的表现总是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这次的反常举动确实出人意料。

在集团军协同作战中,纪律性至关重要。任何单位都不能因自身防御压力大就擅自撤退,这种行为会直接威胁到协同作战的其他友军部队的安全。每个作战单元都必须坚守阵地,确保整体作战部署的完整性,避免因个别单位的不当行动影响整个战局。

叶飞当时陷入了两难的局面,最终他选择向上级汇报情况。粟裕得知后,直接致电八师,明确指示他们不能撤退。在接到这一命令后,八师才得以稳住局势,避免了进一步的混乱。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已经合并,但双方的指挥体系尚未完全整合。陈毅和粟裕两位主要指挥官并未在同一地点协同作战,而当时的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则在八师指挥部负责山野前指的指挥工作。由于指挥机构处于混乱状态,且部队番号也未统一,作战时自然难以形成有效的配合。

当时华东野战军的各个部队大多是从地方武装改编而来,部队内部长期形成的游击作战习惯根深蒂固。要想从原来的游击战术转变为大规模的运动战和歼灭战,这种战术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部队在作战理念、指挥方式以及战术执行等方面都需要时间来调整和磨合,才能完成从游击战到正规战的转变。

叶飞具备宏观视野,执行决策果断迅速,但这一特点反而暴露了八师存在的不足。

作为部队的指挥官,何以祥自然承担了最大的责任和压力。

宿北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八师的表现也没有让人失望。战后,叶飞向陈老总汇报了相关情况,并建议在会议上进行严厉批评。陈老总听后沉默片刻,只简单回应了一句话:

赢了就完事了,还整那些没用的干啥!

华东野战军组建后,部队番号统一调整,原八师更名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在这次整编中,何以祥的职务未受任何影响,继续担任该纵队司令员一职。

根据何以祥的回忆录记载,他并未提及这一事件,使其成为缺乏佐证的孤例。何以祥回忆道,当时第八师在泗县战役中遭遇挫败,损失惨重,部队上下都在思考如何扭转战局,争取胜利。

以何以祥的性格,即使八师面临敌人猛烈的攻势,他绝不会选择撤退。

【三】

何以祥的军事才能本可让他在前线立下更多战功,但健康状况不佳成了他无法大展拳脚的主要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他在军界未能获得应有的声望。

和许多前线将领一样,何以祥在多次战斗中遭受严重伤害,健康状况始终不太理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何以祥依旧难以抑制自己冲锋陷阵的本能。

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承担了阻击胡琏所率整编11师的任务。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华野参谋长陈士榘亲临三纵指挥部坐镇指挥。三纵司令员何以祥信心十足地表示一定能守住防线,随后他拿起机枪,直接奔赴前线投入战斗。

在激烈的交火中,何以祥不幸被子弹击中两次,伤势严重。

随着年岁渐长,何以祥频繁负伤和重伤的经历让他的身体状况愈发不佳,伤后康复速度也明显减慢。

1948年初,何以祥因频繁晕倒,无法继续承担前线的高强度任务。鉴于他的健康问题,上级决定将他调离战斗岗位,安排到河北平山中心医院进行休养。随后,孙继先被任命为三纵司令员,接替何以祥的职务。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决定性阶段,各主要野战军都蓄势待发,准备展开大规模机动战和围歼战。

何以祥未能把握住这个关键阶段。

华野那时候还能想起他。

为攻克敌军重兵把守的核心城市,中央急需有实战经验的攻坚专家。当时华野接到任务,要求选派合适人选前往中央分享战术心得。恰巧何以祥正在河北平山待命,他精通爆破技术,在攻坚作战方面颇有建树。华野认为他是最佳人选,便立即将其推荐给中央。

何以祥在爆破战术上造诣颇深,尤其擅长运用炸药进行土工作业。在华东野战军初期,由于缺乏重型火炮,部队主要依靠爆破与突击相结合的战术来展开战斗。

据传,在讨论结束后,何以祥与朱德等中央高层领导共同参与了牌局。

中央在全军范围内推广了何以祥的实战经验,这一举措获得了广泛认可。虽然解放战争期间各部队的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但传统战术仍具有一定价值,并未完全失去作用。

朱德高度认可何以祥的军事才能,并叮嘱他安心休养,为日后重返战场做好充分准备。

当何以祥重返前线时,三大战役已经结束,他随后被任命为三野八兵团的参谋长。然而,由于健康问题,他无法继续在一线作战,因此不得不退出战场。

1955年9月,何以祥荣获少将军衔。

有观点认为,何以祥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与他早年的经历密切相关。他最初在川军服役,直到1930年,贺龙将其部队整编后,何以祥才正式加入红军队伍。这一背景被认为影响了他在军衔评定中的结果。

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在我军内部,有许多干部原本是起义将领。何以祥不仅参与了长征,更通过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何以祥的主要局限在于健康状况不佳,若其体质稍强,必定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小彤儿

小小彤儿

小小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