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低利率时代”,邮储银行的动力、定力和耐力
文 | 无锈钵
银行业正在迈入长期的“低利率时代”。
一方面,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业必须积极转变业务结构,通过深耕零售业务,冲出传统周期;另一方面,低息差环境也在不断要求银行修炼内功,加强息差精细化管理,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底座。
这条属于整个行业的转型发展之路上,不同的银行也已走出了不同的轨迹。随着上市银行2024年报渐次披露,探究其行进轨迹,那些稳字当先、聚焦长期主义,将发展视作一场面向未来的马拉松的银行尤为值得关注。
这之中,邮储银行无疑是代表者,2024年交出的高质量答卷,也展现出这家零售大行韧性增长的发展底色,拆解邮储银行的穿越“低利率时代”的突围密码,离不开三项能力:
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主动求变的动力;
手握全局视野,关注长期表现的定力;
向“新”而行,布局未来的耐力。
1、动力:从“识变”到“应变”的“高质发展路”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过去的一年里,邮储银行并未消极“待变”,而是积极“识变”、主动“应变”,统筹平衡短期经营与长远发展,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进中显质的成绩单。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邮储银行实现资产总额17.0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负债总额16.05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9%,资产负债规模稳居国有大行第5位;营业收入3,487.75亿元,同比增长1.83%,增速居国有大行前列;归母净利润864.79亿元,同比增长0.24%;坚持“量价险”均衡策略,实现净息差1.87%,继续保持同业领先。
同样面对市场波动,为何邮储银行能够实现“稳中有进、进中显质”?
究其根源,在于该行在环境波动和不确定性面前,所展现出的积极、能动的态度。
回首过往,邮储银行的变革可谓贯通各层,力透全局。
在“业务布局”层面,在传统零售优势的基础上发力公司金融的前瞻布局。
过去一年,邮储银行聚焦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围绕服务模式、服务体系等展开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客户分层分类管理,实现对需求的差异化满足;全流程闭环管理,帮助邮储银行融入主办行客户经营生态,通过团组服务、综合服务满足大中型客户需求,通过场景构建、生态打造,深耕细作大企业上下游的中小客群;通过数智化支撑、线上触达,提升小微长尾客群运营效率。
多举措并行之下,截至报告期末,邮储银行公司主办行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10.49%,公司客户达180.41万户,年新增33.90万户,总量较上年末增长13.21%,公司金融主要指标大幅跑赢市场。
在“组织管理”层面,以二级分行改革为切入,对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的优化重塑。
相关资料显示,邮储银行聚焦“精简机构、优化配置、强化职能、充实基层”的二级分行改革,已于2024年内全行全面完成。
改革后,二级分行内设部门共计精简2,000余个,围绕具体战略导向和实际经营来架设机构,实实在在做到了如臂使指、力出一孔。不仅如此,在人员配置方面,邮储银行也结合具体经营指标和业务重点,实现了梯次配置,并促进了人员向前台和一线流动。
经此优化,邮储银行一线销售队伍得到有效补充,人员配置更加匹配企业战略发展需要。
最后的“末端触达”层面,邮储银行也在不断依托科技赋能和运营升级来优化网点、升级推出手机银行10.0,实现用户满意度的全方位提升。
一直以来,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都是邮储银行的重要资源和核心优势。
为了进一步触达用户需求、提升品牌形象和服务品质,邮储银行自2022年,便启动了一项面向全国网点、旗舰店改革升级的“大工程”,2年以来累计完成6,000余个网点形象改造,和148个品牌旗舰店建设。
在这基础上,过去一年,邮储银行还针对70个网点展开重点优化调整,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参照重点帮扶县管理的新疆和西藏地区新设营业网点7个;向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区和千强镇等区域新投入网点40个,提高网点资源与区域金融服务需求的匹配度,持续打造“新形象网点标杆”。
线上方面,2024年邮储银行推出手机银行10.0,探索智能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通过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以工匠精神精细打磨“五有”金融管家服务。
手机银行10.0在行业中首创“我的金融时光”“我的金融画像”功能,为客户智能生成金融画像;打造陪伴式数字员工,实现功能无需搜寻、语音直达办理;上线人脸识别互通服务,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减少人脸验证频次,提升客户体验;升级智能化风险防控体系,综合运用NFC证件识读、本机号码认证、智能外呼、延时转账等认证方式和交易策略,强化客户身份核验,致力于打造无感风控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邮储银行手机银行客户规模3.78亿户;报告期内,MAU达8,184万户,同比增长18.07%;交易金额17.80万亿元,同比增长11.21%。
可以说,在这个存在不确定性的环境里,邮储银行“没有浪费一场考验”,正如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在业绩发布会上所指出的那样:
“能力是战略实施的根本和前提。”
邮储银行之所以能够在时代波动中安步当车,不断深化发展内涵,关键就在于始终应时而变,不论是前述贯通顶层、组织、末端的变革,还是近年来长期坚守的特色化、综合化、轻型化、数字化、集约化“五化”转型,以及专业核心、体系支撑、协同整合、科技助推、机制驱动、创新引领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积极“识变”、主动“应变”成就了邮储银行的特色发展之路,该行如今从上而下、由内而外全面“焕新”的状态,正是历经市场波动,坚定求变后的真实反馈。
2、定力:一组增长密码背后的长期韧性在外界眼中,务实一直是邮储银行的底色。
邮储银行收获这份充满韧性的增长成绩单,靠的并非是短期的爆发力,而是久久为功的定力。
这份定力由一组关键词所组成,这也是邮储银行飞跃周期、铸就韧性成长的密码。
这组关键词中的第一个,便是“安全” 。
得益于一直以来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强化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邮储银行长期手握一张干净的资产负债表,保持全国性银行最低不良率水平,在周期风浪中实现了领先行业的“发展韧性”。
愈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安全带来的信心和底气就愈加重要,正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所说的那样:
“投资的第一原则,就是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生存下来。”
具体到业务侧,受复杂经济环境影响,和行业内部的零售业务“价格内卷”,过去一年里,银行业零售资产质量普遍承压。
统计数据显示,仅2025年以来,各大银行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已发布近百份,其中多为个人不良贷款。
身处这一环境中,邮储银行不良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上浮,但依托提升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加快构建更加均衡、稳健的资产负债表,积极应对低利率挑战的邮储银行,仍然给出了充满韧性的成绩单。
2024年,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0.90%,不良贷款生成率0.84%,资产质量继续位居行业前列。
在这基础上,伴随特别国债的“资本补充”、未来的“高级法应用”和代理费优化调整,将进一步增强邮储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抵御风险和盈利能力,为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打开全新空间。
在这基础上,“2%左右净息差”表现所彰显的,则是这组成长密码中的第二个关键词:“质效”。
财报数据显示,邮储银行实现净息差1.87%,在六家国有大行中位列第一,继续保持行业较优水平。
自2022年底,银行业整体净息差下挫以来,两年的行业息差低谷里,邮储银行的息差表现从未动摇,在行业深陷息差困境的当下,这项数据,本身就是邮储银行韧性成长的体现。
一方面,这背后离不开邮储银行对“量价险均衡”的坚持。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曾多次强调:“当前量价险均衡非常重要,我们绝不走,为了规模‘以量换价’这样粗放式发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近年来邮储银行对资产负债的主动调整,通过“稳净息、提非息”双管齐下,以及独特的“寻找市场缝隙”战略,化危机为转机,把行业避之不及的周期低谷,转化为自身的优质资产质量、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发展契机”。
而这一切稳健经营都离不开最后一个关键词:“长期主义”。
作为深度聚焦内功的长期主义者,早在2022年,邮储银行就提出打造专业核心、体系支撑、协同整合、科技助推、机制驱动、创新引领“六大能力”,瞄准一流的银行能力建设,筑牢发展的根。在2023年,邮储银行又在业务模式、客户服务、市场运营、体制机制等领域加快了“创新变革”;在2024年聚焦精细化管理,回首过往,邮储银行始终坚守主责主业、持续做强做优,以韧性破局、用勤奋答卷。
从体系化的能力建设、创新变革的新生再到经营管理的精细化,如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所言,正因为“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坚定走‘长期主义’道路”,邮储银行才得以取得如今的逆周期业绩表现。
环境越是动荡,长期主义越能取得胜利,邮储银行正是市场对长期主义坚守者的正向反馈。
3、耐力:“赢在未来”的“新质金融”之路作为一家年轻的国有大行,年报发布的前一周,邮储银行才刚刚过完十八岁生日。
从这一时间节点向前回溯,从最年轻的国有商业银行,迅速成长为资产规模国内第5、一级资本世界第12的大行,邮储银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这基础上,伴随着成年礼落幕,市场也在关注,邮储银行还能如何提质增效,带来更多惊喜,这也是银行业整体下一阶段的考验。
对此,邮储银行给出的答案也颇为笃定:
向“新”而行,以“智”求胜。
具体来说,就是以坚持以“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和“智能化传统银行重塑”为抓手,夯实基础底座、强化科技应用、加快创新突破,向新生产力要增长。
首先,是对技术稳扎稳打的投入,一方面,坚持将每年营业收入的3%投入到信息科技领域,2024年,邮储银行实现信息科技投入122.96亿元,同比增长9.03%,占营业收入的3.53%。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发展,银行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而在科技人才储备端,邮储银行稳步壮大科技队伍规模,目前总行IT队伍增加至5440人,全行已超过7200人。
在多年实打实的投入下,邮储银行金融科技结出硕果。继完成新一代个人业务系统之后,2024年又完成了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与信用卡核心系统全面升级,公司核心新系统处理效率较旧系统提升10倍以上;发布自主可控的“邮智”大模型,完成DeepSeek全系列模型私有化国产硬件适配部署及性能调优;连续两年荣获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一等奖……
这基础上,在银行集体“上数”的趋势下,邮储银行的金融科技布局也构建了其差异化竞争力。
结合具体业务来看,这种差异化在于,邮储银行不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以“耐心”统筹数字化变革,以“恒心”打破业务、部门“竖井”,让科技和创新深入浸润每一个具体业务板块,推动前台业务敏捷化、中台风控智能化、后台运营集约化,最终在局部最优的背景下,实现客户服务与员工效能双提升,达成整体的最优解。
具体到经营环节,邮储银行的金融科技布局,不仅实现了同具体业务的深度融合,还形成了开放共享、场景化、智能化的经营支撑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围绕打破服务边界、打造开放银行服务平台,邮储银行一直与C端、B端、G端、F端共同打造“平台+场景+金融”多元服务生态。
从赋能“三农”金融、到合作商户、对接小微金融、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一系列领域的落地成果,不仅完整诠释了邮储银行拓展科技应用场景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彰显了该行金融科技生态的发展标识:
打破边界、开放共享、共建共赢。
回顾金融百年历史,十八岁的邮储银行无疑正值青春,而凭借着动力、定力和耐力,穿越周期后,邮储银行的未来也同样值得期待。如业绩发布会上,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指出的那样:
“邮储银行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转型变革赢得主动,加快打造“更普惠、更均衡、更稳健、更智慧、更具活力”的一流大型零售银行,实现低利率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