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规“亮剑”:化妆品企业别再拿“药妆”“可食用”忽悠人了!

清扬君 1周前 (04-13) 阅读数 0 #财经

化妆品广告的“野蛮生长”时代,或许真要结束了。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药监局发布的《北京市化妆品广告发布指引》(征求意见稿),直接给行业划出了一道“高压线”——从功效宣称到儿童产品,从牙膏营销到广告代言,新规几乎堵死了所有“打擦边球”的空间。清扬君仔细研读后发现,这次的新规不仅“严”字当头,更透露出监管部门对行业乱象“零容忍”的态度。

“药妆”“医学护肤品”彻底凉凉?

“抗敏”“消炎”“医用级”“食品级”……这些曾经让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营销话术,在新规中直接被列入“禁用词”清单。

更狠的是,连“祛疤”“生发”“瘦身”等暗示医疗效果的词汇也被全面封杀。这意味着,化妆品企业再也不能用“伪医学”概念制造焦虑,或通过模糊功效边界收割智商税。

新规的“精准打击”还体现在对功效宣称的严控上。比如,宣称“温和无刺激”需提供人体试验证明;宣传“敏感肌适用”必须通过功效评价测试。说白了,企业想吹牛,得先拿出科学证据。这对依赖“故事营销”的中小品牌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毕竟实验室数据比编造概念的成本高得多。

儿童化妆品成“禁区”

儿童赛道向来是化妆品行业的“暴利区”,但新规直接给这个市场套上了“紧箍咒”。例如,0-3岁婴幼儿产品只能宣传清洁、保湿等基础功效;3-12岁儿童产品不得涉及“祛斑美白”“防脱发”等成人化功能。更关键的是,非儿童产品若标注“全家使用”或暗示适用儿童,将被直接定性为违规。

这一刀切断了企业“一鱼两吃”的算盘。过去,不少品牌通过模糊年龄界限,将成人产品包装成“儿童友好型”,甚至用“食品级”“可食用”等话术诱导家长。新规实施后,这类“障眼法”将无处遁形。而“小金盾”标志的规范使用,也让浑水摸鱼的“伪儿童化妆品”彻底暴露。

牙膏广告也难逃监管

牙膏市场向来是虚假宣传的“重灾区”,新规首次将牙膏广告纳入监管视线。例如,宣称“防龋”“抗敏感”等功效,必须提供国家标准下的功效评价报告。这意味着,靠“概念添加”(比如微量抗敏成分)就敢标榜功效的牙膏品牌,或将面临集体“翻车”。

行业洗牌在即,合规成本陡增

新规的出台无疑抬高了行业门槛。企业若想合规,需在研发备案、功效测试、广告审核等环节投入大量资源。这对于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小品牌而言,可能是致命一击。而头部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反而能借机巩固市场地位。

不过,清扬君认为,阵痛之后将是良性竞争的开始。当“讲故事”的营销套路失效,真正具备研发实力的品牌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消费者也不必再为“虚假承诺”买单,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有望被打破。

清扬君点评:

北京市的这份指引,看似只是地方性文件,实则释放了全国监管的风向标——化妆品行业“野蛮营销”的时代即将终结。对企业而言,与其抱怨规则太严,不如早日抛弃侥幸心理,把精力花在产品研发和真实功效上。毕竟,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天花乱坠的广告词,而是一瓶真正安全有效的产品。

注:本文为清扬君自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或抄袭,违者必究。转载合作请联系授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清扬君

清扬君

日化财经资深评论员、行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