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滚烫》是烂片吗?
在电影市场的激烈角逐中,2024 年春节档的《热辣滚烫》宛如一匹黑马,一骑绝尘。
这部由贾玲自导自演的影片,以其 34.6 亿的票房成绩,勇夺年度票房冠军宝座,贾玲也借此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首位获得年度票房总冠军的女导演 。然而,票房的辉煌并未换来口碑的一边倒赞誉,围绕《热辣滚烫》的评价,在网络上呈现出了令人咋舌的两极分化态势。豆瓣上,既有给出高分盛赞其励志与感人的观众,也有大批网友打出低分,直言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 “烂片”,一星二星的差评占比达 7.8%。
那么,这部备受争议的《热辣滚烫》究竟是一部被误解的佳作,还是真的徒有其表、名不副实?
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剖析这部影片,探寻它背后的真相,看看《热辣滚烫》到底是不是一部烂片。
《热辣滚烫》在宣传期,贾玲减肥 100 斤的话题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铺天盖地的报道、频繁登上热搜的词条,让观众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
大家怀揣着对贾玲蜕变的惊叹,以及对影片中励志减肥故事的憧憬走进影院,满心以为将看到一部记录贾玲减肥的心路历程,或是一部以减肥为核心,展现女性自我救赎与成长的精彩影片。
然而,当观众真正观影后,却发现影片内容与营销所营造的期待大相径庭。
电影中,减肥似乎只是一个背景元素,并非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更加多元复杂,涉及亲情、爱情、自我价值的追寻等多个层面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不少观众感到被欺骗,认为片方过度消费贾玲减肥的话题,进行了一场华而不实的营销,从而对影片产生了负面评价。
在《热辣滚烫》中,不少观众指出影片与原作《百元之恋》在剧情框架上高度相似,甚至一些关键的情节设置、人物关系都如出一辙 。从女主角的颓废生活状态,到因拳击而实现自我转变,再到最后的拳击比赛,这些主线剧情几乎与《百元之恋》如出一辙。
此外,影片中一些镜头的构图、分镜也被指与原作相似,缺乏独特的创意与风格 。
这种高度的相似性,让部分观众质疑影片的原创性,认为它只是对原作的简单复制,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融合。
它最大的问题是,是把一个拳击故事,变成了一个减肥故事。电影里最诚实的部分,也是主角或者贾玲本人的减肥经历。这个电影是懂减肥的,但它不懂拳击。
在影视创作中,翻拍电影如何平衡借鉴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成功的翻拍需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的文化语境、观众的审美需求,对故事进行重新诠释与演绎 。
例如,《无间道》翻拍自好莱坞电影《无间行者》,它巧妙地将香港的黑帮文化、警匪题材与东方人的情感表达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部具有独特东方韵味的经典电影 。而《热辣滚烫》在翻拍过程中,似乎未能很好地把握这一平衡,在创新方面稍显不足,这也成为了影片遭受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热辣滚烫》中,叙事节奏的失衡和人物塑造的不足,成为了许多观众诟病的焦点。
影片前期节奏较为缓慢,大量的篇幅用于展现女主角乐莹的颓废生活,以及她与家人、朋友之间的琐碎矛盾 。
这些情节虽然试图为乐莹的转变埋下伏笔,但由于节奏拖沓,情节琐碎,让观众感到乏味,难以迅速进入剧情 。
而到了后期,乐莹决定减肥打拳后,剧情发展却过于仓促,她的成长蜕变过程缺乏细腻的刻画,许多关键的情节转折显得突兀,使得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也存在一些问题。女主角乐莹的形象相对单一,她的性格特点主要围绕着自卑、懦弱展开,缺乏足够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其他配角的塑造更是不尽如人意,他们往往只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缺乏独立的人物性格和动机,沦为了工具人 。例如,张小斐饰演的妹妹,她与乐莹之间的矛盾冲突显得生硬,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
叙事节奏的把握和人物塑造的功底,不仅考验着导演的叙事能力和对人物的理解深度,也直接关系到影片的艺术价值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热辣滚烫》在这两方面的不足,无疑影响了观众对影片质量的判断,成为了影片口碑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些不足,就将《热辣滚烫》定义为一部 “烂片” 。
它在女性视角的展现、贾玲的努力付出以及现实意义的传达等方面,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 。
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成长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勇气 。
贾玲的坚持和毅力,也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
对于这样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我们应该以更加辩证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 。它或许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电影,但它的存在,为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我们对电影创作、女性议题、励志主题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