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在睡梦中安然离世的最后一位开国元帅,网友:不愧是福帅

青灯台纪 3周前 (03-12) 阅读数 31 #社会

1992年5月14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却注定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93岁的聂荣臻元帅,这位中国革命史上的传奇人物,以一种令人羡慕的方式,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没有痛苦,没有挣扎,只是在睡梦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有人感叹:“他这一生,真是福气满满。”可这位被称为“福帅”的开国元勋,真的是靠“福气”走到了最后吗?答案,显然没那么简单。

聂荣臻的一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出生于1899年,那个年代的中国,战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1922年,年仅23岁的他离开故土,前往比利时留学。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开端,可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远不止“留学”这么简单。

在异国他乡,聂荣臻目睹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繁华与冷酷,也看到了祖国的落后与贫弱。

他的理想和志向,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他选择了革命,选择了为国为民的道路。

这条路注定坎坷,却也注定伟大。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的名字第一次响彻全国。

他担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

这场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让八路军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战役的背后,聂荣臻承受了怎样的压力和风险。

当时的武器、粮食、兵力,几乎都不占优势,聂荣臻却硬是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一举扭转了战局。

那是一场充满血与火的较量,胜利的背后,是无数战士的牺牲。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沉稳的将领,在战斗结束后,独自坐在山坡上,默默点燃了一支烟。

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那样波澜不惊。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战场从硝烟弥漫的前线,转移到了国家建设的后方。

聂荣臻担任副总参谋长,肩负起建立正规化、现代化军队的重任。

他写下的前瞻性报告,为中国军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真正让他声名远扬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

那是一个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聂荣臻却带领团队硬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方案制定到技术攻关,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有人问他:“聂帅,这么拼命,值得吗?”他笑着回答:“没有国家的安全,哪来的个人幸福?”

但即使是铁打的汉子,也有撑不住的时候。

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的身体早就亮起了红灯。1968年,他因心脏病倒下,心房扑动持续了60多个小时,命悬一线。

医生劝他休息,他却说:“国家的事这么多,哪有时间躺着?”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让人敬佩,也让人心疼。

到了晚年,疾病接踵而至,心脏病、肺炎、前列腺炎……每一种都足以击垮一个普通人。

可聂荣臻并没有被病魔打倒。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大不了打一场持久战。”这种乐观和坚韧,贯穿了他的一生。

1992年,93岁的他,已经明显感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4月的一天,他让秘书拿来录音机,录下了一段话:“死,我是不怕的。

这是自然规律。

人活百岁,终有一死。”这段话平静得像是在谈论天气,却让人心生敬意。

这是一种怎样的坦然?或许只有经历了一生风雨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5月14日,聂荣臻像往常一样,听工作人员读报,听秘书念文件,关心国家大事。

当晚,他看完新闻,安排好家人和秘书休息,自己躺下睡去。

谁都没想到,这一觉,他再也没有醒来。

他安然地离开了,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也带着无憾的从容。

有人说,聂荣臻这一生,充满了传奇。

他是战场上的统帅,是科研上的领头人,是国家的功臣,也是一个普通而真实的人。

他有过痛苦,有过挣扎,有过放不下的责任,也有过不愿说出口的遗憾。

但正是这些,让他的故事更加动人。

有人这样评价他:“他的一生,像一座山,稳重、坚韧、深沉。

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已经足够震撼。”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青灯台纪

青灯台纪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