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禄丰尾矿坍塌事故追踪:5人被埋,搜救与问责同步推进

熊连松 3天前 阅读数 47 #推荐

2025年5月5日上午,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发生一起尾矿干堆场坍塌事故,导致5人被埋。截至当日傍晚,现场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被掩埋的四辆工程车辆已全部找到,但部分车辆严重损毁,驾驶员下落不明。此次事故再次暴露尾矿库安全管理漏洞,引发社会对矿山安全生产的高度关注。

据初步调查,事故发生于禄丰市某尾矿干堆场,该堆场位于海拔较高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当日上午,大量塌方体从山顶倾泻而下,瞬间掩埋了正在作业的四辆工程车辆。目击者称,塌方发生时,现场扬起数十米高的尘土,伴随巨响,车辆被泥土完全覆盖。

更令人揪心的是,一名在海拔较低山腰处劳作的村民也未能幸免,被后续滑落的土石掩埋。目前,搜救人员已初步确定被埋人员位置,但现场地形陡峭、土石松散,大型机械难以深入,只能依靠人工与小型设备交替作业,搜救难度极大。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集消防、矿山救援队、医疗等多支专业力量赶赴现场。5月5日下午,救援人员通过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设备,成功定位并挖出四辆被埋车辆。然而,现场画面显示,部分车辆车头与车身分离,驾驶室严重变形,车内未发现被困人员。

“驾驶员可能因塌方发生时及时逃生,也可能被二次滑坡掩埋至更深区域。”一名救援人员表示。目前,搜救队正以车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大搜索范围,同时调用无人机进行高空侦察,排查周边可能存在的塌方隐患。

尽管官方尚未公布事故具体原因,但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尾矿库坍塌通常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地质条件复杂:禄丰市地处云贵高原,山体稳定性差,加之近期降雨频繁,土壤含水量增加,易引发滑坡;

堆场设计缺陷:干堆场若未设置合理的排水系统、挡土墙或监测设备,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极易发生溃坝或坍塌;

管理维护不足:部分尾矿库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现象,日常巡查、隐患排查流于形式,甚至存在违规超量堆存、边坡过陡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禄丰市此前曾发生多起工程坍塌事故。例如,2023年4月,该市碧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因土方坍塌导致2名施工人员死亡。此次尾矿坍塌是否与历史遗留问题或管理惯性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

在搜救现场外,被埋人员的家属焦急等待。一名遇险工人的妻子哭诉:“早上他出门时还说,今天活干完就回家吃饭,现在人却……”据知情人士透露,被埋人员中包括多名当地村民,他们平日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尾矿库的工程活是主要收入来源。

事故发生后,禄丰市已成立善后工作组,一方面安抚家属情绪,另一方面协调保险理赔、法律援助等事宜。然而,对于家属而言,亲人生死未卜的煎熬远非物质补偿所能弥补。

此次事故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频发尾矿库事故:

2020年,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致29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亿元;

2022年,云南金平尾矿库滑坡:造成4死1伤;

2024年,陕西商洛尾矿库泄漏:污染下游河道,影响数万居民用水。

专家指出,尾矿库安全监管存在三大痛点:

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部分矿山企业为降低成本,减少安全投入,甚至隐瞒隐患;

监管力量薄弱:基层安监部门人员不足、技术手段落后,难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监管;

法律震慑力不足:现行法规对尾矿库事故的处罚力度偏轻,企业违法成本远低于守法成本。

针对此次事故,云南省已部署全省尾矿库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排查以下风险:

地质灾害隐患:对高陡边坡、软弱夹层等区域进行加固处理;

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安装位移计、渗压计等设备,实现24小时实时预警;

应急能力建设:督促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

此外,社会各界呼吁:

提高违法成本:对瞒报、谎报事故的企业,依法从重处罚,并追究刑事责任;

推广科技手段: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提升监管效能;

加强公众监督:建立尾矿库安全举报平台,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目前,禄丰尾矿坍塌事故的搜救工作仍在继续。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起事故不仅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唯有将安全理念贯穿于矿山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避免悲剧一次次重演。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熊连松

熊连松

一位记录美好生活,分享生活的爱好者